标签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2)

能引或能满 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 诸业不失坏
随业报善恶 五趣常流转
随重或随习 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 薪尽火相传
生死常相续 圣者得解脱

由引业牵着我们去六道受生,受除了受报还有寿的意思,什么时候过去世的引业持续度不够了,我们这一世的寿命就要终结,然后重新洗牌,再由这一世的引业决定下一世在哪一道。由满业圆满着我们的人生一个又一个故事,随之而起伏跌宕悲欢离合!

引业满业可以理解为业的功能,定业与不定业更多取决于业的强度,定业就是一定要受定时定性不可逆转的业果,不定业就是可能受也可能不受的业果,或者时间上推迟,或者严重性降低都有可能。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前者在造业的时候,处心积虑毫不动摇非常决绝,特别是意业投入得非常深重,那么果报来了就很难撼动。后者则造业的时候也许有些犹豫,或者十分违心,过后也很后悔,这种心力较弱的游移体现成果报时也不是很根深蒂固,所以就比较容易活动。当然定业、不定业也是相对而言,如果修行时的心力大于造业时的心力,那么定业也可转为不定业,这就是为什么紧急情况一心持念观音菩萨马上就化危为夷、转危为安的缘故。

再换一个角度,从业的成熟期限来看,有的业会早熟就在今生受报,有的业晚成就在来生或者第二生乃至无量劫后再受果报,称谓上分为现报、后报两种。不管怎样,业只要造成了就绝不会消失一丝一毫,只看什么时候果报出现罢了。所以经文中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尚未修行到一定程度,随着业力而受其主宰是凡人在生死之际的常态。如果有过大善大恶的业绩,他们会如同一个强势的人一样,对我们来生起决定性作用,这就叫随重;假如一生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习惯性地过过小日子,这样的千篇一律如同水滴石穿,生死关头就由这个习惯性说了算,这就叫随习;如果生前既无大善大恶,同时也没啥爱好习惯,那么就看临终时的想法是啥,现场决定去留,想到善就生天想起恶就下堕,这就叫随忆念。控制不住地插一句嘴,大家想想为什么念佛最好。

看来这业,正是我们轮回的幕后推手,驱动着我们像轴承一样一生又一生地旋转,只要有一念心动就注定为来生做了准备。大概的情形,就好像用柴点火一样,前一堆柴烧过了火苗还在,再加后一堆柴继续燃烧。关于这一点如果实在有些猜不透,试观察一下初生的婴儿,为什么天生就会张嘴吃奶,我们说明不了这个能力从何而来,只好甩锅说是天生的。还可以再观察一下,初生的婴儿,为什么特别像老头老太太……!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1)

善行不善行 佛子应谛察
有报必由业 微小转广大
能引或能满 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 诸业不失坏

但凡说的道理,一定要有现实意义体现价值,关于善与不善的行为,真佛弟子才深信其中的利害相关,锻炼自己无微不至地用心观察命运体现,会发现所谓的人生就是一系列的因缘果报而已。

在此提醒一下,因缘果报的概念上还是有微细差别的,因就是亲因,好比过去世下的种子,缘的话只能起促进的作用,好比生活中遇到的人事可能诱发某件事的发生,这就是常说的因缘和合!佛法中讲述的时候会说:若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若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果和报的区别可以作个比喻,吃饭这个事情,饱了就是果,很好吃的感受就是报;过去的不善因导致生病就是果,生病的难受痛苦劲就是报。

偈颂中说所有的果报,无一例外都是由“业”而生成的,每次讲述佛法必然要用到这个词足可以证明他不容忽视的存在性,我们活着的一天,内容就是由举手投足、开言吐语和起心动念来充满,总称为身口意三业。业在佛法中的解释就是造作、发生的意思,由所造的业力牵引着我们的命运开展活动,所以一生的经历都是自己过去世以造业的方式编织的程序,然后今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发挥。但是业并不本分,他特别擅长见机行事扩大势力,一个小的造作,有可能下一世变得很激烈,所以才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经典中讲,两个人这一世吵了一架,下一世见面时可能升级为动刀子。

能引或能满,引业,就是这一世我们老是这么想这么干日积月累,那么下一世他的力量最强起主导作用,决定我们六道轮回中该去哪里。如果引业决定我们做了人,为人一世的特征非常多样化,性别是男是女,个头有高有矮,美丑胖瘦富贵贫贱人人都不一样,这就是满业导致的。引业是一次性的,比如当了人后就要终其一生,不可能中途三十岁的时候变成牛,满业则随时突变,处处体现无常,再次提醒:命运不管如何,都是自己干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0)

正信归依者 应修于正见
及修于正命 胜进不为难
所说正见者 人生之正观
心净或不净 利他或损他

此前一方面引导我们认识三宝生起恭敬发心皈依,一方面告诉我们以听闻佛法为契入的方便,紧接着要开始兑现我们的修行能力,就是观照到自己的身心世界走向,是否和听来的佛法道理吻合。五乘修法共同所需的原始点,无非就是从一个正的角度开始落实。

如果思想境界能确保和前两章的内容步调一致,并没有心存疑虑或者认为还待进一步研究,就可以算是一位正信的皈依者。然而此正信,需要一直有正见和正命进行保养。正见就是用正确的见解指挥判断能力、正命就是用正确的姿态进行生活。

再插讲一个佛法中的常见词——八正道。罗列出来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串穿来浅解一下,首先要求就是要有正确的见解,由此见解就会下意识产生正确的思维,那么脱口而出的话就是正能量的语言,说服自己坚持正确的所作所为,滋养身体的来源也都是正当事业的渠道,必然会积极向上地努力前行,意识形态不会出现偏差失误,养成一种十分有能耐的心力。这就是八正道的具体内容。这里把正见正命单挑出来说事,因为这两个环节正是挑大梁的部分,从此处着重下手执行,很快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正见通俗讲就是我们的三观要正,对于什么是善,能够有效利益自他的想法和行为,什么是恶,能够对自他进行损恼的想法和行为,这样的差别相心如明镜;对于我们善恶的行为,决定会引发苦乐的果报这件事情明查秋毫;对于人人都是从前世至今生,而且还有下一辈子这件事确凿无疑,而不随着世间的见解认为“人死如灯灭”。具体地说,比如你吃素吃得好好的,结果有人吹风说你营养不良,不论这人是菩萨试验你还是恶友来障碍你,你的心依然十分笃定地坚持决不吃荤。如果对方唠叨个没完,你还可以反问他牛马吃了一辈子的素,为什么身体十分强壮。

有了这些坚定不移的思想认识,就有了反观自己心行的能力,什么时候是清净或者不清净的,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益众生,什么情况下会给众生带来伤害。现实版本中我们总能够原谅自己却喜欢挑剔别人,要记得将目光投向自己才是有效的修行能力,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正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19)

第三章 五乘共法章

先来关注一下五乘共法这个概念,昨天讲乘是运载的意思,运载必然要有轨道,循着这个轨道就可以分别导航各各到达。

保证来生能够做人的方法,就叫人乘,不可小瞧这个道路,对口地讲要有守持着五戒的能力才有保障。

修行指望来生可以生天叫天乘,这条路要有足够善良的能力,比如十善业修到一定地步才算拿到天人的护照。

了知到苦的现实,思维这苦的根源在哪,从心底确认到解脱生死苦的可能,听从佛说的方法付诸行动,成功者将不再轮回转世,到这地步就是圣人,摡括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所谓的阿罗汉,特征是因为听闻佛说法而得道,就叫声闻乘。

这样问题就来了,过去世修到一定程度的行者,如果投生在佛不出世的时代,还有没有希望成道?答案是有的。他的善根饱满到经历一场春花烂漫、秋叶飘零的因缘,就可以从中觉悟!这一类情况叫缘觉乘,经文中有时会称辟支佛。

如果我们的志向唯愿成佛,相匹配的的轨道就叫菩萨乘,这个轨道中所有的努力都是直通佛的圆满觉悟,我们常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核心成分智慧,都是促进我们将要成佛的内容。

了解一番五乘法大概,五乘共法就不难理解,虽然修出世间圣法的轨道,也不能不以世间人天的善法为基石,从高处着眼最终为成佛道,低处着手则不可建空中楼阁,如同金字塔一样,上上下下的石块都是一伙的,所以叫五乘共法!这是本章的基调和内容。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18)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发心 随机成差别
下求增上生 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 涅槃解脱乐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乐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通过几天的讲解放眼望去,时空背景巨大,六道升沉不停,佛法时代属性,强烈衬托出人身难得、中囯难生、佛法难闻。这三大难遭遇时常为学佛的行者们相互提醒,以便能够不断地想到自己应该好好修行!

修行并非易事,世俗眼光中很难接受把学佛排在生活的头条,佳境需要全身心趁热打铁的投入,以致于许多人有个错误的认知,等我退休老了一定好好学佛,殊不知这正是空添岁月的借口,佛门讲莫到老来方修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本来有了遇缘佛法的机会,然后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失去机会!

有个术语叫同听异闻,意思是听到同样的佛法,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会引发他的理想也不一样,有些人用佛法只追求现世安稳和来生快乐;有些希望自己出离生死得清净解脱;最上等的人则生起和佛一样有大悲大智的胸怀,得无上无等正觉的愿望。无上无等这个修饰词很重要,特指再没有比这更高甚至连持平都不可能的觉悟。总结这三种恰似一个比喻,同样拿着黄金,有人换糖吃,有人做首饰,有人塑庄严的佛像,黄金如佛法平等纯正,然而人心量格局有异则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明确了人的根性差别,佛陀讲法展开了极为巧妙的规划设计,具体有五乘教法、三乘教法、一乘教法。乘是表达运载的意思,五三一旨在说明运载能力的不同,具体门类后面再讲,大概的意思先比喻一番,就是公交车大家都能坐,飞机的话一些人才会坐,火箭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资格坐。如果相互间作个沟通,则后面的可以坐前面的,前面的坐不了后面的,前面的不要认为后面的与己无关,也要努力能坐后面的,能坐后面的也不要看不起坐前面的。希望对照第四五个偈颂仔细体会以上的比喻,莫当文字游戏一笑了之。当然归根结底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也会坐上火箭,脱离六道轮回束缚,感受佛陀的品质。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