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7)

苦者求不得 怨会爱别离
生老与病死 总由五蕴聚
所谓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
取识处处住 染着不能离

大家必须发现一个问题,佛法所谓的修行,针对的都是驱动轮回的主要成分,比如四谛中集谛才是要搞定的部分,所有的法门行门以及戒定慧都是为了平息十二因缘中爱与取的环节。因为苦迫都是由此而生成的觉受。

这里再次提到了分段八苦,分段的意思是说我人一生又一生的轮回,就好比划分成阶段性的存在,每次阶段中都是同等类型的苦恼,条理分明相当稳固,由身体原因而发生的生老病死,由人际关系导致的爱别离、怨憎会,由心里活动煎熬着的求不得。分门别类收纳好像是各有千秋,实际上一切苦源的罪魁祸首就是五蕴。

大概从一开始接触佛教念过《心经》就知道了五蕴这个概念,然而到现在依然对他毫无办法,五蕴的蕴,就是聚积在一起的意思,有时也称五阴,他如同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本来的智慧模样。由于五蕴无端地合作拧成一股势力团伙,我们认不清这个团伙的本质就会误以为我,形成了轮回受苦的主体。

仔细端详五蕴实际是经不住推敲的,他是物质和精神的表演组合,色就是体现物质的存在,受、想、行、识属于精神的层面。物质在佛教中称为质碍,就是有模有样占据着一个空间,其他东西就不能同步占据这个空间,专业的话叫色法;受是领纳的意思,由外部环境刺激产生内心独白,变幻种种感受;想是进行一系列的认识作用时,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是迁流变化的意思,妄想必须要带出节奏,才能体现真实感;识的意思是了别,对一切情况的发生进行明了识别。

以上一番分析如果大家都听明白了,就知道我们一直以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一个陷阱。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世界中生活,完全是五蕴炽盛的自欺欺人的效果图。以识为被欺的主体,色、受、想、行是能欺的境界,合作共创一切苦痛的根源。由此可见,观音菩萨度一切苦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前提,就是因为照见五蕴皆空!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6)

佛说解脱道 四谛与缘起
甚深诸佛法 由是而显示
苦集与灭道 是谓四圣谛

每个人都应该经历过解脱,把嘴捂一阵再放开喘气,就是解脱的境界,坐过牢的人可能体会得更到位一些。佛说的解脱道,是放眼从轮回中超拔出来的成果,从地段而言以越过三界为准,从时间角度而言没有了生死,进入永恒。这样的解脱端口,才是佛法的本质。

立足于人的世界,就现有的感官能力,佛陀制定出两款有效的解脱方法,就是四谛与十二因缘。可能大家还是听传统的讲解比较相应,我们把这两个法门先从概念上厘清。

先来看看四谛,谛的意思就是真实不虚的表现形式。苦、集、灭、道是四谛的具体内容,前两谛是佛陀对人生世间特性的说明,先说明人生所有的意义不离于苦的根本,试图作为提醒,所以叫苦谛;再说明苦为什么会生起来其背后的原因,更多是解释,所以叫集谛。后两谛则重在体现佛法智慧的价值,先提出一个终极目标,真的有解脱这回事情这个境界,圆满一切智慧,寂灭一切苦恼,让其成为一个理想、一种信念,这就是灭谛;再告诉你一套有效的方式方法,可作为通向解脱的具体门径,这就是道谛。

进一步讲一下十二因缘,也可看作是四谛的翻版,具体来讲就是把我们生命轮回的苦集过程用十二个步骤展开说明。十二因缘是指,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从一念无明而起,缘成有造作的行为;由此行为业缘引发本识投胎转世,依附在父母亲精血结合物质成象,逐渐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大感官作用,适时出生来到人世间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触碰,渐渐明白顺逆苦乐的切身感受,逆境希望远离,对顺境生起贪爱,为了求得所爱进行排他争取,这个过程中再度造下业力的烙印,像前世今生一样重复着带入今生后世继续投胎,投胎后必将重复一生直至老死。不得解脱的生命就这么没有任何意义地低级重复着。一系列的环节中,顺着流转就印证了四谛中苦、集的部分,是轮回的现状;如果逆之而行,就是在实践且可证明四谛中灭、道的部分,是解脱的途径。合体总结一下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形成四谛十二因缘的内容结构。

今天的内容需要对照日常的生活及当下的心念消化吸收,否则就是一堆记不住的名词概念。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5)

顺摄乐行者 在家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 出家作沙门
此或乐独住 或乐人间住
或是随信行 或是随法行
虽复种种性 同修出离行

从外相表法的功效来看,出家相已是解脱的一种表达,然而不要忘了佛法的根本是心法,是否真的解脱要看你的心自由了没有,修行当然不只是在几根头发上论高下,也有身不出而心出家的行者,只不过在这个世界的因缘显现不一样而已。

佛陀随顺因缘摄受相应乐行者的人,生活中继续保持在家的身份而修行;随顺因缘摄受适合苦行者的人,成为出家弟子的身份而修行。略微说一下,在印度的出家人很多,包括外道也是完成了出家身份,甚至也有持他们的戒律而修行的,当时的情况是只要出家都统称沙门,后来佛的出家弟子越来越多,他本人又属于释迦族,佛弟子们就特称为“释子沙门”。

同样是出家人,其中的根性又有差别:有些出家人不喜世间应酬,他们爱好独自面对自己默默无闻地修行,在深山老林或者精舍独居清修;另外一类的出家人则因缘天注定要和大众打成一片,在大丛林中和合共住,每日增上道业,他们的认知是宁可在丛林睡觉,也比小庙独居办道要强得多,所以丛林中提倡“大众熏修希胜进”,就是一起共修进步得非常快。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还有两大类型的根性:有的人适合随信行,他对于佛法的认知,仅用信任体现出最大张力,也许道理懂得很少,但是一切的行为都能依佛的教导勤而行之;还有的人属于随法行,他的信仰就好像砌台阶一样,一定要从教义理论中获得原材料。当然这两者应当是同时拥有,前者感性的信仰,后者理性的智慧,合作愉快相当完美,作者分别而论,主要观察到他们初下手的时候不免有些偏重。

总之不论三乘学者,在家、出家,独住、人间住,随信行或者随法行,根性上虽有种种差别迹象,但是同样发起出离心,同样能得解脱行!这最后一句话总结相当重要,揭秘着我们很多时候在为难自己,不懂修行。这里最直白地告诉我们,修行是最没有讲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如法进行的事情,而我们喜欢关注“虽复种种性”,生一些无端的彼此是非,却不知此时正是修行时!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4)

第四章 三乘共法章
  
一切行无常 说诸受皆苦
缘此生厌离 向于解脱道
随机立三乘 正化于声闻
解脱道远离 苦乐之二边

五乘共法,重在人天的保障,三乘共法,请注意要把目光投向出世的解脱。此处才能见证凡圣的分水岭,也是佛法的价值开始真正体现。

其实佛法并非那么难信难解,问题出在人们不太在意也无心去求得解脱、出世间的佛法,首先准备好的应该是真诚相待的出离心。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起点已经太高,所以才会提出世间苦的本质来成全大家入道,好比一只青蛙扔在开水中烫疼了一跃而出尚有一条活路,如果冷水文火慢炖的话则必死无疑,诸佛都是以苦为师而成就的大圆满觉。

然而要认识到世间是苦的本质,先借助一下对无常的观察,一切的拥有获得、一切的美好因缘都不是永恒的,不预警的突变才是他的真实嘴脸,从来不对任何人任何事件留情或者负责,如果真的看穿他的模样且习以为常,那么出离心就会不必刻意油然而生。世间曾经在乎的一切人事都已索然无味,把生命的意义全方位提升到求解脱的日程表上来。

立志出离生死的行者个性也不统一,佛陀方便施设了三乘的渡口,三乘这个概念具体的内容,虽然包括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实际上针对声闻乘用的方式方法比重大一些,这点从效果上看非常明显。前面讲过声闻就是指听闻佛陀声教而得度的弟子,外相上看以出家僧众为主流,他们以求解脱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既不贪图享乐生活,也不去刻意标榜以苦为道,只是顺着佛陀的教导,认为只有生命的觉悟才值得去付出所有的努力。这样的人生确实平凡而伟大!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3)

心性怯畏者 佛说应修念
系念佛法僧 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 阴暗一时失
正念弥勒尊 求生彼净土
法门最希有 近易普及故
见佛时闻法 何忧于退堕

今天是五乘共法的最后一讲,从后面讲起,落地生根在念佛生净土的内容,这里并没有确定生哪一个净土,只是以弥勒净土作为代表而作了一个导引,当然可能会令念阿弥陀佛的人失望或者不相应。实际上大可不必去在意,因为修行纯属于自己的事,这点上看我们一直掌握着主动权,作者本身推介兜率净土也是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作者深入三藏的考量中,仅代表自己一系的因缘抉择而已!

再回过头来看,这一组偈颂要讲的根本内容是六念法门,虽然也有念佛,但和纯粹的求生净土,目的上各有侧重,主要是针对心性比较怯弱多疑,前怕狼后怕虎的个性而施设的,重在于培养念的笃定饱满而作一些训练。具体的内容是:念佛,念佛的相好庄严,一切功德都能具足,神通妙用无比广大;念法,是指系念其清凉灭除热恼的作用,依法而行三观都会很正,是宇宙的真理没错;念僧,系念仰慕他们的超凡趋圣价值观,发菩提心大慈大悲,住持正法身份;念戒,则愿自己不破不犯清净的戒体,这里插一句,破是根本上彻底毁坏,犯尚有机会忏悔弥补;念布施,系念如法的修行布施,从因果上确定他的功效果报而自然常生起欢喜,正在发心布施的时候已经就是福慧在线的说明;念天,则是系念生天的无量胜妙天德福乐报。总结这六念法门,实际上就是系念三宝的功德,前三念是三宝本身,后三念助成对三宝坚定的信解,既是皈依之心圆满的体现,也时时不离三宝的加被护持。能够常系念就好像从阴暗处直接到大光明藏中一样,即刻便感受到佛法的力量。

再来转至末后,具体实践时可以把六念的训练心性和念佛的求生净土有机结合起来,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关系,三界内的修法始终伴随着退却的弊病,如果能往生在净土亲见佛陀现场听法,就没有退堕的后顾之忧了。客观地评价,这个时代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首选。

五乘共法的内容就到这里,以人天为主的基础修法,依然以净土为最终的归趣,从这点来讲,作者本章的内容设置是非常合理且圆满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