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度佛教史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2)

印度人虽不重记载,但历史一直都在进行,到了佛灭后九百年的时间,小乘教法也在努力弘传,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有部、经部、正量部流行于中、西北印度一带,并出了一部非常代表性的论典《俱舍论》,然而本论的作者世亲菩萨,最终在他兄长无著菩萨的度化下,回心转向大乘佛法。当时正值大家对法性的法义思维倦怠,世亲菩萨弘扬大乘佛法,把法缘转学向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佛法。这样在印度教史上形成代表大乘的中观与唯识两大学派,也即常说的空有两轮。

世亲菩萨兄弟三人全部出家,兄长无著,兄弟师子觉。在他母亲的时代佛法曾三次被外道毁灭,世亲的母亲不忍直视,发愿要复兴佛教,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她觉得自己难以胜任,所以就舍了出家身份嫁给王种生了无著,之后又嫁婆罗门生下世亲,后来孩子长大继承父业,母亲告诉他们希望能振兴佛教。大哥无著菩萨种性,从小乘出家后修定,常以神通前往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法,悟透大乘空性,故称无著。

世亲菩萨先从有部出家,由于聪慧颖悟,成为久负盛誉的小乘学者,有许多的著作,《俱舍论》是其中之一。他根本不信他哥的法,无著便让人到他跟前,故意念诵大乘佛法,一个是天资聪颖,一边为究竟真理,当然相见恨晚,他非常后悔以前排斥大乘,就想把舌头割掉谢罪,无著菩萨告诉他,你割一千条舌也无济于事,不如发心造论弘扬大乘,从此掀开了世亲菩萨时代的到来。

世亲菩萨的著作可以说是西天东土的佛学都绕不开的地段,《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大乘五蕴论》等极为高端专业的论著,特别是对于《百论》的注释,如果没有世亲菩萨的解释,我们现代人是没有能力读懂《百论》的。更特别的是,他讲净土的著作《往生论》,是唯一翻译到东土的净土专著,被收为净土所依的根本论典。世亲菩萨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几部著作,是《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特别是《百法明门论》是学习唯识的基础教材。

唯识佛法和性空佛法的不同在于,性空只从法性而论,唯识则依法相而说,前者从本质后者从现象来解释佛法。大家想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该有多少名相进行解析,比如他把我们的色身和物质世界的出现,解密为是阿赖耶识变现出的动感地带,而我们执以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由第七末那识天生的误会,这个误会又是由第六识不断输入情报而确定,这些情报部门就是眼耳鼻舌身对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工作内容。这只是一个简介,如果要细研由识而变现的过程,则光是名词术语庞大得让学者望而却步,而且学进去容易学出来难。产生法执时应该用性空来对治,可见佛法不论空有是等同一味的,时代广场人群性格决定佛法从那个角度受欢迎而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那烂陀寺,这是一个兼容禅修中心和教义研学的道场,就兴盛在世亲菩萨的时代,这个寺院大学是世亲菩萨与胜论、数论外道辩论胜利后,国王出资做功德修建的。现在遗址依旧在,导游还会向中国人介绍玄奘法师当时住哪屋,确实玄奘法师到过这里,当时有六个校区,义净法师去已经发展为八个校区,这里曾经人才倍出,十大论师皆有法缘,那位等待玄奘法师来取经的戒贤论师,也是这儿的校友。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越来越近了,连玄奘法师都已经出现了,没错,因为玄奘法师就是传承世亲菩萨的唯识法系,另外关于印度的教史,我们需要了解的也已足够,历史的镜头要往东方推进,那里有一个古老文明国度,正在等待着法水的东流……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学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1)

依照龙树菩萨的功德,他的弟子当然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上首弟子,就是提婆菩萨,可以说他们师徒两位,抑小乘破外道,足足撑起了印度大乘佛法的一片天空。

提婆菩萨在佛灭后七百年左右出世,他生在南印度狮子国也即现在的斯里兰卡,属于高贵的婆罗门种姓,与其师同样也曾属于天资极致的轻狂少年。他面貌生得非常英俊,特别是两眼极为清秀,他出去乞食的时候,有一女人对他的眼睛生起爱染贪着,提婆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提婆见状索性就挖了一只眼睛给她看,女人一见惊怖,心生不净观,就发菩提心而得度了。提婆汉译为圣天,就是有圣人智德的意思,因为少了一只眼睛,所以又叫少目天。

他与龙树菩萨的人生初见也很有意思,本来徒弟听到师父的名声不甚服气,准备去辩论法义见个高低,结果一见师法相就深为折服,龙树菩萨让人端出一满钵水,提婆往进去放了一根针,谁也没说一句话,就天注定了师徒的因缘。本来已有成就,跟着龙树菩萨自然学法上日进斗金,接下来就要发挥他们宿世的大愿破邪显正了。

回头来看时况,不仅佛教在发展中进行,外道也同样如此,部派佛教时期的外道也越来根深叶茂。当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子城僧才陨落,以胜论、数论为代表的外道盛行,国王也支持他们,已经到了僧众都不允许集会的地步。提婆知道后就乞请龙树菩萨同意他去正本清源,先是由龙树菩萨假扮外道,师徒两人演习了数日,最后龙树菩萨终于放心地让弟子去破邪显正,大获全胜!

此后又有南印度一国王,信受邪见,佛教的出家人一律不见,提婆菩萨想借机弘法,就取得了国王的信任,并说自己善于辩论,希望国王为他见证。国王同意后召来八方论士,提婆菩萨登座宣布论题立三宝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僧众第一。若有能屈我此言,当斩首以谢”。外道一听也同样表态,我们要是败了也愿接受斩首的处罚,结果提婆菩萨说我们佛教慈悲万物不行杀生,如果你们败了出家为佛弟子就好了!于是双方立论唇枪舌剑,智慧浅的三言两语、智慧稍深一点的最多两天,所有外道理屈辞穷败下阵来,连续三个月天天有人剃度出家,国王不断派人供养衣钵,三个月的时间度人百万。现在来看看,表面看真理出自于刀光血影,实际上是多么方便善巧的大功德一桩,本人甚至怀疑国王是与提婆菩萨一伙的菩萨最佳示现。

所有辩论的内容,都载于后来的经典之作《百论》,相对于龙树菩萨以针对小乘为主《中论》内容,《百论》针对外道破斥得则更加究竟彻底,破有破空进而破对中道的执着,最忠诚地捍卫了大乘性空思想,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百论》内容。

我们这里切片来体验一下中观性空的见解,比如对我们所说的断烦恼这件事,他认为是一种流俗知见,根本上而言,烦恼“本自不生,今则不断”,这才是正见,也就是说烦恼本来就是空的,你要断才是执着。我们一般把智慧比喻成灯,烦恼比喻成黑暗,智慧断烦恼好比灯照亮黑暗,但中观性空认为,并不存在灯照亮黑暗这回事,因为有灯明时暗已过去,有暗时灯还没明,灯明根本就接触不到暗怎么破暗,如果接触不到暗能破暗,那印度的智慧应该能破中国的烦恼。根本上说明智慧断烦恼是一个悖论,真正的断只有不断而断,也就是不了了之!可能有人听了这段要么糊了,要么会产生与史上同样的误解,什么都破这不是断灭见吗,百论实际上的原理是破想不破法,破解的是我们取相作想,而不是破缘起的现象!这是提婆菩萨的法宝深义。

必定还在凡夫世界,提婆菩萨把正法因缘推至前所未有,同时也埋下隐患,有外道弟子怀恨在心前来寻仇,说你以口破吾师,我以刀破你腹,就刺杀了菩萨。他平静地指点外道如何逃脱,才不会碰到自己的弟子被捉,毕竟他们还没证到无生法忍。这位外道弟子得度不用说是铁板钉钉的事儿,提婆菩萨弟子们见状,痛哭之余要寻找凶手报复,提婆菩萨进行最后的开示,说你们学法不精,他害的只是我往昔的业报,不是我提婆本身!说罢舍报入灭了!这真是无独有偶,提婆菩萨的临命终时的谢幕法会,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朵蓝莲花!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0)

今天来讲龙树菩萨,被誉为第二释迦,在我们东土也号称八宗共祖,著作之多称为千部论主,可想而知他对佛教的贡献该有多大。据载在无量劫前,有一位称作大精进龙的大国王,他常亲近龙灯如来受其教化,于其座前以无量珍宝而作供养,有一天把最稀有的珍宝作了一次清仓式的供养,并发宏愿要在释迦佛的教法没落时出家,为正法舍身舍寿!在经中讲,他另有一世名为“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这个受欢迎程度也注定他在此世界的法缘殊胜,并说他最终将在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如来。又不由自主讲到法界的背景中,我们先循着印度的佛教史了解一下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出生在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因为在树下出生,就取了个以树名为名的本名叫阿周陀那,正因如此后来号称龙树。从小天资过人,二十岁什么学问都懂,智商满得溢出来,无事生非与几个同伴想体验一下国王的生活,就练成隐身术进了王宫,(说实话这并不是什么大本事,他们向会这门技艺的术士学习还不给教,只给了一颗隐身作用的药丸,龙树闻了一下就说出成份,结果令人震惊了,就教给了他们)从此进出无碍纵情欺凌宫女,引发业障,一个宫女怀孕,国王大怒捉拿妖人,卫士举刀乱砍,三名好友都惨死刀下,龙树全凭躲在身后得以幸免却吓坏了,这件事对他的启发就是悟到欲为苦的根源,从此便出家修道。

出家后三个月就学完经教,他有个功德——看一下经题就知道什么内容。向国王说自己已经圆满佛果,教内人都难以摄受他,他准备自己当教主,让弟子们统一服装,破和合僧团另立门户,已经自负到这份上了。这时有一位大龙菩萨,怜悯他而接他入海中龙宫,里面伏藏的诸多大乘深奥经典让他叹为观止,连续研习了三个月,深入法味如虎带角。《华严经》正是由这次龙宫之行引流向人世间来弘扬。这里提一下,《华严经》的体量分上中下版本,上与中的内容大到人的心意识容纳不下,龙树菩萨取出的是下本,也有十万颂之多,我们现在读到的又有精减,有针对性适合此界人的内容显现给世人。

当一切的见识到位,龙树菩萨启动弘扬大乘振兴佛法的因缘,前面说过,面对的问题既有外道邪说,更多的是小乘偏执。当时南天竺的国王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菩萨为了摄受他,七年时间在他前面走过,终让国王注意到并说自己是一切智者,途中也曾降服外道神通斗法,更多的是以辩才折服摄受小乘学者,辩论现场的内容极其丰富玄妙,并且原封不动地保持到现在,如果大家想了解乃至深入学习,必须去看其代表著作,就是《中论》、《十二门论》,还有《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经的,内容可称佛教百科全书,对于净土行人来说更加亲切的是《十住毗婆沙论》,在易行品中明确提出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千古见解!

龙树菩萨的功德,释迦如来有过授记,说他能破有无见,弘扬大乘的缘起性空究竟法义。从无所得的境界而言,空有皆非佛法而是门径,然而听有执有、听空执空的习气极难自我感觉得到,所以龙树菩萨又把空性表显称为中道实相,这点就在《中论》的开首就先声夺人地挑明,“八不中道”也是般若的异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许多时候大家都想深入研究一下八不中道的奥义,实际上他就是想让受持者不要再起心动念地去追求认识佛法,全都是戏论而已,用最无为的心性来对接当下,没有矛盾全都如此,原来一切都是圆满真实现成的。这就是龙树菩萨示现一生的用意。

到了晚年,大概是度化的因缘已近尾声,龙树菩萨显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宴。有一位被其辩败的小乘师,并未与大乘法义相应反而怀恨在心,不愿龙树菩萨长久住世,就来请他入灭,潜台词就是你既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么就请随顺我的祈愿因缘入灭。龙树菩萨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入内静室坐化而去。彻底随顺无所得毕竟空的一场完美因缘。当然在凡夫眼中,可能认为这更像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下场,然而在释迦佛的眼中,见到的却是他证到欢喜地的境界和往生极乐世界的事实!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9)

佛陀的本怀,阿含教义是为契入大乘佛法做准备的,《法华经》中一个专业词汇称作“为实施权”,一味的佛法,却被部派佛教史演绎得越来越散乱。当然也正好说明,佛法的弘扬需要新的局面。

特别一提的是当时的外道也非常流行,他们不但也有教主,教法体系和教职人员也相当完备。比如当时的六师外道,解释宇宙人生也经过深度的思考。顺世派认为,人与世界都是四大组合而成,而这四大又是独立存在的,人死归四大,是一种唯物观;还有一种散惹夷学派认为说有即有说无即无,对一切不作定见,只有修炼定力智慧才有意义,目犍连和舍利弗都曾是此派的门徒;再比如定命论者,一切修行都是空无用的,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自然都得解脱;另外还有尼乾子、不兰迦叶、婆浮陀,此处不多讲。可以看出当时佛教非但不是主流,甚至由于部派的分裂越来越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就当有大菩萨僧祖师爷来应世纠偏。到佛灭后六百年,那么小行大隐的时期已到尾声,大主小从的时代拉开帷幕!

大乘的兴起当然离不开两个核心,一个是人一个是法。就佛说的经教而言,相对于部派佛教认为人空而法有自性的局限,代表性空思想的经典中一切法无自性开始受到关注且推崇,由方广经典带动般若经典引发思潮,因为小乘破了我空执着法空,只知寂灭不知缘起,般若空性成为大小乘的不共标志。另外还有一部经典叫《兜沙经》,实际是《华严经》的序分,兜沙就是十的意思,十玄门、十地、十大愿王正是华严的特色。这部经典意味着佛弟子开始认知在法界有十方三世诸佛国土,并非只有释迦牟尼。小乘教义中对于十方国土只字未提,这个跨越简直太殊胜了!

就人而言,先出世代表大乘的人就是马鸣菩萨,他名号的由来就是因为饿了很多天的马,宁愿选择听他讲法而不先去吃养马人喂的马料,并且还法喜充满地欢呼鸣叫,故称马鸣。马鸣菩萨成为大乘的先驱者,根本依据就是他写的《大乘起信论》,先说一下本论在论典中的地位与《楞严经》在经中地位有得一拼,实在是一部经典之作,能够用短篇幅的内容,把佛陀的教法次第、学修体系组织说明得极为精炼,从一心生二门到二门归一心,想要了解大乘佛法的总框架,这部论典非读不可。内容上看对于初学者可能会有些艰涩难懂,同时也需要足够的佛学知识储备才能贯解得通。建议大家一方面多闻思有关此论的讲解,一方面常修习定力增长智慧。佛典与世俗书不同处是他阐明大乘心地法门,心地通透了就如同有一把势如破竹的钥匙一样好理解了。

马鸣菩萨让大乘佛法重光于世,到了佛灭后七百年左右,应运而出一位更重要的人物,就是龙树菩萨,当然还有他的弟子提婆菩萨,他们师徒俩将大乘佛法毕竟空义弘扬至如日中天,龙树菩萨破小乘的法执,提婆菩萨破外道的邪见,著述了很多超豪华阵容的论典。

立一法生百弊,不是法有问题而是人出毛病,众生的毛病就是听有执有,闻空执空。到佛灭后九百年的时代,大家对空性过度适应走向另一端,然而空性的究竟处是为破有,不是说真的有个空,空亦是空。当行者开始执着于空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非常麻烦的断灭空见!因缘时节中,又有无著、世亲等菩萨出世,根据唯识佛法的宗旨,发挥大乘妙有的义理,讲明万法皆空因果相续。这样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把大乘佛法彻底铺张在时空因缘中。

设想一下,如果我人闻不到大乘佛法,就不会知道有极乐世界。光这一点,可以无限感恩兴起大乘佛法的圣僧们。龙树菩萨就是被佛在他还没出世前就授记他将出世的人,修行证到欢喜地,最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今天暂简介一个,明天开始还要给龙树菩萨和其弟子提婆菩萨作专场介绍,只因龙树菩萨可以说是继释迦牟尼后佛教史上最伟大之人物。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8)

今天开始连续几天内容,需要心态理性一点,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观待佛法的命运,实际上所有的史实与佛法无关,佛教在人世间的遭遇,取决于时代的环境和人群的态度,如果发现这一点,有助于我人拥有择法的正见和客观的胸怀。

民国时期高僧太虚大师总结印度佛教史,从大小乘的此起彼伏来进行划分,为小行大隐时代和大主小从时代,也有日本的学者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期。从中可以看出,印度佛教的教史实际情况前期就是阿含时代,后期就是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代。今天的内容主要从前期讲起。

上一讲四次结集中第二次,起因是因为一部分比丘化缘而另一部分反对从而引发僧团分为两部,这是僧团的内部因素。实际上社会的背景可能作用更大,随着强有力王朝的出现,原来许多区域统一了起来,文化差异和经济基础都会碰撞,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波及到僧团内部,由对教义的认识不同而发生异说,异说又反作用于各立门户,再加上佛灭后佛教宗教性极浓,这种分裂愈演愈烈,形成了部派佛教。

刚刚开始只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张,主要的争论是对佛说的内容的解释方法有了不同的看法,上座部认为对于佛说的采取“分别说”的态度,就是要有不同的对待和解释。而大众部则认为采取“一说”的态度,对佛说的全部肯定并且接受。听到这里大家看现实生活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只接受自己相应的宗派法门,有些人认为佛说的法等同一味,如果一心一意用在修行上都能成功,如果互相反对就成以法谤法知见。

经过不断的各执己见,先期大众部分裂出八部,后续上座部也分裂十部,连原来就成了二十部,这是常规的说法。具体争论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刚开始争论有十件事情到底可不可以的“十事非法”, 具体来说过午不食,那么是否允许日晷的影过两个指头还可以进食;椰子汁可不可以喝;能不能接受储蓄金银备用等十件具体事宜。再比如对时间与现实关系的看法,现在是实在的,过去与未来是否实在。再比如人死后再生的投胎转世过程中,有没有中阴身的过渡状态。再比如证到阿罗汉后到底有退还是不退。甚至还要讨论佛是不是僧中的一员,算不算僧数,等等等等问题。

以上就是佛灭后佛教的具体情状,主观上而言,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也都自认为继承了佛的正统法脉,维护佛法的健康发展。客观地看,阿含经时代的教义,只是佛方便施设的台阶,为后续的大乘缘起性空作铺垫,且不说互相不认可,停留在原地踏步也是不可能成就的。这种分裂后来更甚,细化到分了五百部之多,实际上已经乱套了。三论玄义中描述当时的教况是,“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本来为了求解脱得涅槃,结果法执见解却越来越重。

教史的车轮滚滚到此,正是需要拐点的时候,众生的善根因缘福报形成决定招感,弘扬大乘佛法的时代已经来临,高举大乘旗帜的菩萨即将应世……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