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

在佛眼里,十方三世事无巨细都是一目了然的现场,在人的耳目中,历史则是后人试图连续成线的消息片段,可见当个凡夫在执着中是多么艰辛。佛法传到东土有许多说法,最早的说孔子就听闻西方有圣人;《历代三宝记》中秦始皇也曾查禁过佛经,是由释利防等十八位贤人带来的;《魏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始闻身毒国(天竺)有浮屠教义等等。真正最有名的事件,是东汉明帝感梦求法,明帝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殿堂里有很高大、项上有光的一个金人在飞,第二天朝堂一问,有大臣告诉他西方有神名佛,于是他遣使张骞带了十几人到大月氏国,并抄写佛经四十二章。与此同时摄摩腾与竺法兰二人将《四十二章经》用白马驮着到洛阳,就住在现在还在、中国最早的寺院洛阳白马寺。

从有文献记载来看佛教东传的最早记录,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里面讲述了大月氏国的使者伊存把佛经口授给景卢,但是当时并没有人信。明确表示有信佛行动的人,是汉明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楚王刘英,他喜欢结交朋友但被诬陷谋反,明帝下令如果献出绢三十匹可免死罪,后来便下诏说楚王这人没什么,退还所献的绢让他去供养布施沙门。可以说当时已经有西域的梵僧,来到了长安洛阳等地。但是,信仰的知见还停留在把佛当作神祭祀,虽然容易接受,依旧佛道不分,可能也少不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所以说重要的部分就是让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教义,才能根本上摆正信佛的态度,这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弘法的先驱们正在到来!

到了汉恒帝时代,佛法氛围渐浓,应此时节来了两位大德,安息国的安士高和月氏国的支娄迦谶,他们成就了汉译经典的产生。我们知道安士高是安息国的王子,大多因为学习他翻译的《八大人觉经》而了解。讲到他是一位修行的大成就者,前生后世连续两辈子来东土,一边弘法一边了缘,主动在广州和绍兴观到宿世欠了命的人,还清命债,这大概就是菩萨只还不欠的表法吧。他初来东土翻译的经典有三十多部,最具影响的是《安般守意经》,顾名思义安般就是呼吸,守意就是专注一心,通常所说的内观禅都是如此训练,这部经典启动了禅观修习的先河。

支娄迦谶出身大月氏国,他翻译的经典全属于大乘见解,最重要的是《道行般若经》,这是般若经典最初与东土结缘,而另一译著《般舟三昧经》则把阿弥陀佛介绍到东土。这给中国佛教特别是后来的净土宗以很大的影响。

我们学习历史总觉得要关注一些第一,今天介绍的都是中国教史上头号的人和事,他们启动了大事因缘,其中有一些微妙之处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比如佛法初来因缘中先是夜梦中的金人,也就是说,是佛先出现了,其次《四十二章经》,法随之而至,这和释迦如来示现的步调完全一致。初译法宝的大德也颇具择法正眼,道行般若与般舟三昧可谓是根本教义与最切法门绝配,就在开场戏中全盘托出。所以佛法初来乍到中,看上去像是偶然地这儿发生一点那儿冒个泡,其背后或是圣人法界中井然有序的安排!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一期的教主释迦如来虽已圆寂,但是他的遗教则不改初心,自然有十方诸佛菩萨示现到娑婆世界,以赤子之心不遗余力地演绎弘传,无非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佛法,所在之处形成佛教。虽然如此,单方面法事难立,还要有地域人群的宿缘来显发配合。佛法的流布一直以亚洲为核心,周边地区基本都是分部,不论文化还是国民土壤来看,中国作为核心登上佛教史的舞台,自古至今一直如此。

佛教东传至中国由于路径不同而形成三系传承。大概七世纪直接从印度传入雪域高原,也就是后来形成藏传佛教;由南印度也即现在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柬埔寨、泰国的称为南传佛教,他们的教法教义所依的正是当时的上座部佛教,所学的三藏教典及许多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也称巴利语系;而北传佛教,是指由北印度经过中亚地区,也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我们中国内地,也称汉传佛教。

尽管文化语言民族习俗不同,而展现得各呈其态,弘传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义,终极目标也都是为了求得解脱成就大圆满觉。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佛法教义和禅修在汉民族的智慧里,得到前所未有更甚印度千姿百态的发挥,哲学魅力与艺术风采双管齐下,陪衬着中华文明一泻千里,影响到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日常生活用语都首出自佛经,南北朝隋唐时期,不懂佛法都不能说是有文化的人。本来佛法讲中国难生之中国,特指有佛法流传的中心之国,现实中使两者不谋而合,大中国正是佛教的第二故乡。

具体内容明天讲,在此先从两点来看。首先,教内常有一句话叫“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这非凭空感叹,而是说佛教的东传,从缘起上就是从国家层面外交关系来成就的,要么是梵僧来到先与国君结缘,要么是皇帝派遣使者去一探佛法,还有从民间走出来西行求法成功东归被举国上下尊崇的,所以从因缘果报中就与历代帝王结下不解之缘,当然从另外角度来说,如果过去世没有大修行,福报不够也不能当上国君,转而成为对圣教的关怀或者亲力护持,我们去礼拜观光,天下多少寺院不是“敕建…...”就是“护国…...”。这可谓是国土与佛教的互敬互爱因缘!

其次再从民间而言,达摩祖师初来东土都叹为观止,赞叹不已说东土有大乘气象,人民有大乘根性,这绝非初来乍到的溢美之词,汉民族的心性容忍好善思维缜密,与佛法的根机要求完美融合,特别是禅宗和净土两大法门,一直是佛教代表行门极为深广地流传下来,一个的特色是顿悟,一个的关键是他力得度,此土人的天赋异禀和佛法决窍优势天然相吻合,这大概就是达摩祖师由衷感叹的缘由吧!

总之,中国佛教史庞大繁华庞流派纷呈,百花盛开春色满园,带着宗教情怀浇灌我们的信仰,讲一个故事就是一场法会,听一位祖师便是亲近一位圣人,愿闻者法喜充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2)

印度人虽不重记载,但历史一直都在进行,到了佛灭后九百年的时间,小乘教法也在努力弘传,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有部、经部、正量部流行于中、西北印度一带,并出了一部非常代表性的论典《俱舍论》,然而本论的作者世亲菩萨,最终在他兄长无著菩萨的度化下,回心转向大乘佛法。当时正值大家对法性的法义思维倦怠,世亲菩萨弘扬大乘佛法,把法缘转学向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佛法。这样在印度教史上形成代表大乘的中观与唯识两大学派,也即常说的空有两轮。

世亲菩萨兄弟三人全部出家,兄长无著,兄弟师子觉。在他母亲的时代佛法曾三次被外道毁灭,世亲的母亲不忍直视,发愿要复兴佛教,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她觉得自己难以胜任,所以就舍了出家身份嫁给王种生了无著,之后又嫁婆罗门生下世亲,后来孩子长大继承父业,母亲告诉他们希望能振兴佛教。大哥无著菩萨种性,从小乘出家后修定,常以神通前往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法,悟透大乘空性,故称无著。

世亲菩萨先从有部出家,由于聪慧颖悟,成为久负盛誉的小乘学者,有许多的著作,《俱舍论》是其中之一。他根本不信他哥的法,无著便让人到他跟前,故意念诵大乘佛法,一个是天资聪颖,一边为究竟真理,当然相见恨晚,他非常后悔以前排斥大乘,就想把舌头割掉谢罪,无著菩萨告诉他,你割一千条舌也无济于事,不如发心造论弘扬大乘,从此掀开了世亲菩萨时代的到来。

世亲菩萨的著作可以说是西天东土的佛学都绕不开的地段,《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大乘五蕴论》等极为高端专业的论著,特别是对于《百论》的注释,如果没有世亲菩萨的解释,我们现代人是没有能力读懂《百论》的。更特别的是,他讲净土的著作《往生论》,是唯一翻译到东土的净土专著,被收为净土所依的根本论典。世亲菩萨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几部著作,是《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特别是《百法明门论》是学习唯识的基础教材。

唯识佛法和性空佛法的不同在于,性空只从法性而论,唯识则依法相而说,前者从本质后者从现象来解释佛法。大家想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该有多少名相进行解析,比如他把我们的色身和物质世界的出现,解密为是阿赖耶识变现出的动感地带,而我们执以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由第七末那识天生的误会,这个误会又是由第六识不断输入情报而确定,这些情报部门就是眼耳鼻舌身对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工作内容。这只是一个简介,如果要细研由识而变现的过程,则光是名词术语庞大得让学者望而却步,而且学进去容易学出来难。产生法执时应该用性空来对治,可见佛法不论空有是等同一味的,时代广场人群性格决定佛法从那个角度受欢迎而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那烂陀寺,这是一个兼容禅修中心和教义研学的道场,就兴盛在世亲菩萨的时代,这个寺院大学是世亲菩萨与胜论、数论外道辩论胜利后,国王出资做功德修建的。现在遗址依旧在,导游还会向中国人介绍玄奘法师当时住哪屋,确实玄奘法师到过这里,当时有六个校区,义净法师去已经发展为八个校区,这里曾经人才倍出,十大论师皆有法缘,那位等待玄奘法师来取经的戒贤论师,也是这儿的校友。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越来越近了,连玄奘法师都已经出现了,没错,因为玄奘法师就是传承世亲菩萨的唯识法系,另外关于印度的教史,我们需要了解的也已足够,历史的镜头要往东方推进,那里有一个古老文明国度,正在等待着法水的东流……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学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1)

依照龙树菩萨的功德,他的弟子当然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上首弟子,就是提婆菩萨,可以说他们师徒两位,抑小乘破外道,足足撑起了印度大乘佛法的一片天空。

提婆菩萨在佛灭后七百年左右出世,他生在南印度狮子国也即现在的斯里兰卡,属于高贵的婆罗门种姓,与其师同样也曾属于天资极致的轻狂少年。他面貌生得非常英俊,特别是两眼极为清秀,他出去乞食的时候,有一女人对他的眼睛生起爱染贪着,提婆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提婆见状索性就挖了一只眼睛给她看,女人一见惊怖,心生不净观,就发菩提心而得度了。提婆汉译为圣天,就是有圣人智德的意思,因为少了一只眼睛,所以又叫少目天。

他与龙树菩萨的人生初见也很有意思,本来徒弟听到师父的名声不甚服气,准备去辩论法义见个高低,结果一见师法相就深为折服,龙树菩萨让人端出一满钵水,提婆往进去放了一根针,谁也没说一句话,就天注定了师徒的因缘。本来已有成就,跟着龙树菩萨自然学法上日进斗金,接下来就要发挥他们宿世的大愿破邪显正了。

回头来看时况,不仅佛教在发展中进行,外道也同样如此,部派佛教时期的外道也越来根深叶茂。当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子城僧才陨落,以胜论、数论为代表的外道盛行,国王也支持他们,已经到了僧众都不允许集会的地步。提婆知道后就乞请龙树菩萨同意他去正本清源,先是由龙树菩萨假扮外道,师徒两人演习了数日,最后龙树菩萨终于放心地让弟子去破邪显正,大获全胜!

此后又有南印度一国王,信受邪见,佛教的出家人一律不见,提婆菩萨想借机弘法,就取得了国王的信任,并说自己善于辩论,希望国王为他见证。国王同意后召来八方论士,提婆菩萨登座宣布论题立三宝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僧众第一。若有能屈我此言,当斩首以谢”。外道一听也同样表态,我们要是败了也愿接受斩首的处罚,结果提婆菩萨说我们佛教慈悲万物不行杀生,如果你们败了出家为佛弟子就好了!于是双方立论唇枪舌剑,智慧浅的三言两语、智慧稍深一点的最多两天,所有外道理屈辞穷败下阵来,连续三个月天天有人剃度出家,国王不断派人供养衣钵,三个月的时间度人百万。现在来看看,表面看真理出自于刀光血影,实际上是多么方便善巧的大功德一桩,本人甚至怀疑国王是与提婆菩萨一伙的菩萨最佳示现。

所有辩论的内容,都载于后来的经典之作《百论》,相对于龙树菩萨以针对小乘为主《中论》内容,《百论》针对外道破斥得则更加究竟彻底,破有破空进而破对中道的执着,最忠诚地捍卫了大乘性空思想,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百论》内容。

我们这里切片来体验一下中观性空的见解,比如对我们所说的断烦恼这件事,他认为是一种流俗知见,根本上而言,烦恼“本自不生,今则不断”,这才是正见,也就是说烦恼本来就是空的,你要断才是执着。我们一般把智慧比喻成灯,烦恼比喻成黑暗,智慧断烦恼好比灯照亮黑暗,但中观性空认为,并不存在灯照亮黑暗这回事,因为有灯明时暗已过去,有暗时灯还没明,灯明根本就接触不到暗怎么破暗,如果接触不到暗能破暗,那印度的智慧应该能破中国的烦恼。根本上说明智慧断烦恼是一个悖论,真正的断只有不断而断,也就是不了了之!可能有人听了这段要么糊了,要么会产生与史上同样的误解,什么都破这不是断灭见吗,百论实际上的原理是破想不破法,破解的是我们取相作想,而不是破缘起的现象!这是提婆菩萨的法宝深义。

必定还在凡夫世界,提婆菩萨把正法因缘推至前所未有,同时也埋下隐患,有外道弟子怀恨在心前来寻仇,说你以口破吾师,我以刀破你腹,就刺杀了菩萨。他平静地指点外道如何逃脱,才不会碰到自己的弟子被捉,毕竟他们还没证到无生法忍。这位外道弟子得度不用说是铁板钉钉的事儿,提婆菩萨弟子们见状,痛哭之余要寻找凶手报复,提婆菩萨进行最后的开示,说你们学法不精,他害的只是我往昔的业报,不是我提婆本身!说罢舍报入灭了!这真是无独有偶,提婆菩萨的临命终时的谢幕法会,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朵蓝莲花!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0)

今天来讲龙树菩萨,被誉为第二释迦,在我们东土也号称八宗共祖,著作之多称为千部论主,可想而知他对佛教的贡献该有多大。据载在无量劫前,有一位称作大精进龙的大国王,他常亲近龙灯如来受其教化,于其座前以无量珍宝而作供养,有一天把最稀有的珍宝作了一次清仓式的供养,并发宏愿要在释迦佛的教法没落时出家,为正法舍身舍寿!在经中讲,他另有一世名为“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这个受欢迎程度也注定他在此世界的法缘殊胜,并说他最终将在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如来。又不由自主讲到法界的背景中,我们先循着印度的佛教史了解一下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出生在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因为在树下出生,就取了个以树名为名的本名叫阿周陀那,正因如此后来号称龙树。从小天资过人,二十岁什么学问都懂,智商满得溢出来,无事生非与几个同伴想体验一下国王的生活,就练成隐身术进了王宫,(说实话这并不是什么大本事,他们向会这门技艺的术士学习还不给教,只给了一颗隐身作用的药丸,龙树闻了一下就说出成份,结果令人震惊了,就教给了他们)从此进出无碍纵情欺凌宫女,引发业障,一个宫女怀孕,国王大怒捉拿妖人,卫士举刀乱砍,三名好友都惨死刀下,龙树全凭躲在身后得以幸免却吓坏了,这件事对他的启发就是悟到欲为苦的根源,从此便出家修道。

出家后三个月就学完经教,他有个功德——看一下经题就知道什么内容。向国王说自己已经圆满佛果,教内人都难以摄受他,他准备自己当教主,让弟子们统一服装,破和合僧团另立门户,已经自负到这份上了。这时有一位大龙菩萨,怜悯他而接他入海中龙宫,里面伏藏的诸多大乘深奥经典让他叹为观止,连续研习了三个月,深入法味如虎带角。《华严经》正是由这次龙宫之行引流向人世间来弘扬。这里提一下,《华严经》的体量分上中下版本,上与中的内容大到人的心意识容纳不下,龙树菩萨取出的是下本,也有十万颂之多,我们现在读到的又有精减,有针对性适合此界人的内容显现给世人。

当一切的见识到位,龙树菩萨启动弘扬大乘振兴佛法的因缘,前面说过,面对的问题既有外道邪说,更多的是小乘偏执。当时南天竺的国王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菩萨为了摄受他,七年时间在他前面走过,终让国王注意到并说自己是一切智者,途中也曾降服外道神通斗法,更多的是以辩才折服摄受小乘学者,辩论现场的内容极其丰富玄妙,并且原封不动地保持到现在,如果大家想了解乃至深入学习,必须去看其代表著作,就是《中论》、《十二门论》,还有《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经的,内容可称佛教百科全书,对于净土行人来说更加亲切的是《十住毗婆沙论》,在易行品中明确提出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千古见解!

龙树菩萨的功德,释迦如来有过授记,说他能破有无见,弘扬大乘的缘起性空究竟法义。从无所得的境界而言,空有皆非佛法而是门径,然而听有执有、听空执空的习气极难自我感觉得到,所以龙树菩萨又把空性表显称为中道实相,这点就在《中论》的开首就先声夺人地挑明,“八不中道”也是般若的异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许多时候大家都想深入研究一下八不中道的奥义,实际上他就是想让受持者不要再起心动念地去追求认识佛法,全都是戏论而已,用最无为的心性来对接当下,没有矛盾全都如此,原来一切都是圆满真实现成的。这就是龙树菩萨示现一生的用意。

到了晚年,大概是度化的因缘已近尾声,龙树菩萨显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宴。有一位被其辩败的小乘师,并未与大乘法义相应反而怀恨在心,不愿龙树菩萨长久住世,就来请他入灭,潜台词就是你既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么就请随顺我的祈愿因缘入灭。龙树菩萨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入内静室坐化而去。彻底随顺无所得毕竟空的一场完美因缘。当然在凡夫眼中,可能认为这更像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下场,然而在释迦佛的眼中,见到的却是他证到欢喜地的境界和往生极乐世界的事实!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