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2)

今天继续来关注慧远大师,法义的思辩会把人引向义理的玄谈,往往会忘了匹配现实而独自理论,这样就会导致执理废事的偏见。大师曾作一篇《神不灭论》,专门讲色身与神识的关系,认为“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说明人是有三世轮回的。实际上佛弟子对轮回的认可和改造要优先于对义理的思辩,生死轮回人生观是净土法门的前提,从这点来看,慧远大师更注重事修,这也是他行归净土选择的一个时代因缘,大家都在玄谈空性义理的时候,唯有实修才能证明的净土更需要他来表法。

不论是根机还是时节因缘,大师修净土是以念佛三昧为期,也就是说更期望现前见佛的修行水准,这更符合当时的法本《般舟三昧经》的宗旨。他还写信与罗什法师讨论定中见佛的原理,认为在三昧中见佛问法,经典中多比喻为梦中与另外国度的人会谈,但是梦是凡夫自己的虚妄境界,怎么可能会有佛说法给自己解惑答疑呢!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属于真感外应,不应该用梦作比喻。罗什法师回答说见佛有多种形式,自己得到天眼,以神力去十方佛所见佛问法解除疑惑,但是有这样能力的人很少,不如常念阿弥陀佛,摄心一处就能见佛,这是修行根本。行般舟三昧也是这样,由此定力见他方诸佛,定中的佛虽由忆想分别,但这种境界并不是虚妄,这是佛说的至言。意思就是我们佛弟子要以如来所说的圣言为依据是根本,两位一问一答,可以想象解决当时多少行者的疑惑,功德无量!

大师在东林寺结社念佛,是中国佛教史上大事因缘,参加的同道一百二十三位皆有往生的瑞相。慧远大师念佛三昧中,曾经三睹胜境见到佛菩萨,有次在般若台,刚刚出定便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于光中有无数化佛化菩萨,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你,七天以后当生我国。多么标准的自知时至!同社先往生的刘遗民居士,还说:法师您志在我前面往生,怎么来迟了呢!慧远大师确实后才将见到的胜境告诉弟子们,以增上后学们的信心。

到了往生时大师末后又发心护教,第六天的时候非常困笃,弟子请他用点豉酒坚决拒绝,又让喝点米浆也不愿意,又请喝点冰糖水,竟让旁边的弟子翻阅律藏是否可以开缘,结果还没看完大师就踏莲而去。这个法演得犹如释迦如来入灭前扶律谈常功德。劝后学念佛为先锋,持戒为根本!

大师世寿八十三年,圆寂后葬在寺山西侧,堆积圆石为塔。现在东林寺祖师塔院依旧在,有心者可前往去现场亲近这位净土宗的初祖菩萨!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学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1)

东晋时期随着汉贵族们的南迁,佛法作为精神粮食也一并南下。江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氛围渐佳渐浓,以南京、绍兴为中心地区迎来佛教的全盛时期。后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真实的写照。东晋中期转向后期,由道安法师的弟子,慧远大师时为名符其实的佛教领袖,所在的庐山道场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与北方罗什法师的译场遥相辉映,两位大圣也有书信往来,可以说是印度思维与中国思维的火花,既表显出当时的佛学水平,也成为一个重大转折点,使中国佛教出现全新的局面。说起慧远大师大家肯定亲切,他是净士宗的初祖。

慧远大师出生在山西雁门,属于五台山系。十三岁外出游学于洛阳,二十一岁与其弟慧持一同拜道安法师为依止,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当即就决定出家了。由于天资聪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升座讲法,听众有不懂的地方,他就善巧地用时下流行的术语进行巧释,因此道安法师特许他可以看世间外道的一些书籍。罗什法师看到他写的《法性论》 后大加赞赏,说没想到尚未看到经典,著作就与经旨暗合,真是太妙了!

东晋哀帝年间道安法师率四百徒众避乱,苻坚攻陷襄阳把道安法师请走,慧远大师只得拜别师尊,顺势而为南下应他宿世之大愿因缘!本来打算去罗浮山,途中路过九江,远眺庐山遂生在此住锡的念头。同道慧永成功劝化刺史桓伊,发心在香炉峰脚下建东林寺。建造东林寺之初,慧远大师因木材匮缺发愁,晚上山神托梦告诉他就在这个地方办道,不要去他方了。当晚雷电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遗址尚在东林寺)。桓伊更信大师是神僧,将大殿称作神运宝殿。从此慧远大师在东林修法弘道,三十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唯有一次与到访的陶渊明相谈甚欢,送客时听到虎啸提醒已过山门,自此以后山门前溪水称虎溪,现依旧在东林寺门前每日流过!

大圣住持法道见机行法,北方的国主都是胡人血统生性简粗,罗什法师随顺因缘而选择了弘通,南方是汉人立政,慧远大师就随顺因缘选择了固守。彼此间无非是为佛法住世。

慧远大师惟道是从,固守僧格形象。有一次晋安帝回京师途经此地,辅国劝远公去等候迎接,大师称病没去,安帝反而来信安慰大师,劝他保重身体。朝廷中有人上言说出家人应该礼拜皇帝,慧远大师就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说明情况,晓理动情说通了桓玄,专门下诏支持这个观点。桓玄出兵打仗路过庐山,想让慧远大师出来一见,大师不破例踏出虎溪,桓玄自己上山去,一见肃然起敬,对随从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后来朝廷整顿僧团,而对慧远大师住持的道场网开一面,“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并且遵循慧远大师所制的条例原则进行开展。我们并不是炫大师的名望威德,实际上这个因缘里面有根本之法,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和护持三宝的发心!

当然上述内容中只是泛说慧远大师的种种功德。而他对东土佛教此方众生最大的贡献,把法缘全部都演绎在净土,首倡莲社求生净土成为学佛弟子的大靠山!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0)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今天着重讲一下八关斋戒,五戒的期限是一辈子,八关斋戒的期限则是一天。在家的佛弟子们总是向往出家的生活,但是苦于过去福报储存得不够,今生的愿力不足,并不能正式地出家。为此佛陀慈悲,就开了一个方便之门,让在家的弟子能够有机会过一下出家人的生活,这就是八关斋戒的由来。所以偈颂讲“日夜戒”即八关斋戒一天一夜的时限,作为趋向出世解脱的加油站。

正因为是演习出家生活,所以八关斋戒的淫戒不仅不可以邪淫,正淫也不允许,这是与五戒的差别。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这四句总的原则,就是不要化妆戴首饰涂脂抹香地打扮自己,也不要进行娱乐活动。这些行为既保养了对色身的执着,又特别乱人的心性,最易勾逗起五欲的本能。第七条是不坐卧高广大床。从现在人生活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条还是要注意一下,因为不论居家还是外出旅行,基本上都是席梦思大床。对于高广大的标准,祖师给过一个参考数据,如果坐在床上把脚吊起来落不着地,就算是高床。如果仅够翻个身之外还多余的面积,就算是广床,合起来就属于大床了。如果常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家里床太大的话,最好备个钢丝折叠小床以保障能受持得如律如法。

第八条不非时食,前面七条为戒,这条称为斋,共称为八关斋戒。斋是清净不乱的意思,许多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实际上是要求过午不食。之所以称为欲界众生,两个根本烦恼吃东西和行淫欲,而吃饱了会助长欲望。所以设过午不食,从根本上有助于身心清净。过午的时间基本以十二点为界,如果实在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十二点前开始吃,那怕到十二点后才结束也算持午了。过午后不可以进食,只能喝水或者汁,但是喝的汁里面不能有渣子。一直到第二天明相出才可以吃东西,明相出的意思是天自然亮到能看到自己手掌上的细纹为准。

八关斋戒的受持,佛陀制定一日一夜,也就是头一天早上请法师传授,次日天亮后这个戒体就自动消失,现在也有说实在不方便(比如此次疫情),可以自行在佛像前受持。发心受八关斋戒常规时间是六斋日,农历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如果是小月则往前推一天受。当然如果有的居士基本上也如同出家生活一样,俗缘很清净的前提下,也可以长期每天都受持八关斋戒,因为相较居士五戒而言,八关斋戒在离欲清净的层面更为精严,所以又称为近住戒,近于出家圣人阿罗汉而住的意思。

八关斋戒的功德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种下了出世之因,这一点来讲,已经超越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对于灭除罪业也很出色,经中有讲一个屠夫,日复一日整天杀羊,遇到舍利弗发心受了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命终后就生做天人。其他方面如脱离病苦、忏悔宿业、免除横祸、不堕三恶道等,都应该发心来受持此戒。特别提醒一个,受持八关斋戒,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达到中品中生的水平。

这几天的内容,如果大家想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可以去认真学习一下《戒律学纲要》,同时也应该注重到戒律防非止恶的精神。正确看待戒律并且支持发心受戒的行者。毕竟连佛陀都说过:“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9)

克己以利他 坚忍持净戒
以己度他情 莫杀莫行杖
勿盗勿邪淫 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 佛子应受持
五戒尽形寿 众福之所归

提醒一下我们的课程正在讲五乘共法,共法的本义大家是都遵守的行动纲领。从人乘到佛乘统一的标准。我们受持的五戒可谓是一切戒律的母版,也正符合五乘共法的具体内容。

关于佛教的戒律,我们尚有许多偏见在其中。多少人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拒绝受戒,也有人认为与其做不到还不如不受,这些思想都是不清楚戒律的精神所在,往往用被动割舍的心态去理解主动放弃的发心。应当发觉,戒律真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最大护法!有保护行者道业增上的根本作用。

三福中的第二福就是持戒,持戒是自愿的克制自己贪嗔痴泛滥的一种德行。这里先讲五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我们一般认为戒律更多的是自己的事,无关乎他人,实际上戒律的行为本身就体现出利益众生的效果。就五戒而言,当我们持不杀生戒的时候,一切众生都不必因为害怕被我杀而生恐怖之心,另外偷盗邪淫妄语也同样如此,这样来看持五戒的人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安全感,将心比心所以五戒又叫五大施,大家去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持不饮酒戒的话会更体会到这个施的内涵。

虽然是学佛的基石,对于五戒的学习,我们可能远远不够,许多人以为吃肉就是破杀戒,试想一下杀生戒一定是和杀有关的,吃肉并没有直接去杀,怎么会破戒呢!戒是非常具体明确的,比如杀生戒要条件具备且事实发生才可以判定,首先得认准对象是人,也知道他是人,确实动了杀他的念头,然后用了种种方法实施杀他的行为,最终这个人真的死了,就破了根本杀生戒了,专业的说法叫五缘成犯。其余四条也都有具体的规定,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戒律学纲要》、《在家备览》这两本书。

再说一下受戒的功德,不想受戒的人也许是害怕做不到,所以想还不如不受,这很消极情绪。有必要知道受戒的功德到底有多大,才能了知受戒超大的积极作用。比如不杀生戒,如果我们不受戒,我们也基本不会去杀人,但不杀人而不受戒,只能算守法公民世间好人,可一旦受了戒,同样是不杀人地过生活,那么戒功德就体现出来了,持一天算一天的功德,并且大得不可思议!

受五戒并持五戒,可以说是一切福的根本,持戒清净的人生,可以遣除许多障碍,招感一切的善缘和合,保持人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出世间的功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8)

依资具得乐 依施得资具
故佛为众生 先赞布施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别
心田事不同 功德分胜劣
施应如法施 勿随至怖报
求报及习先 希天要名等

现代人的求不得苦,往往是看着别人与生俱来而自己毕生追求还得不到,殊不知与生俱来正是过去世勤快发心供养布施的果实。与其羡慕别人今生荣华富贵的果,不如效仿人家曾经所修的因。我们常在人间烟火中盘算着存款、基金、股票,其实都不如舍在布施功德利益中保本。

出家发心修一修苦行,则为世人所赞叹。世俗中如果佛弟子们都穷得日子也过不下去,恐怕很多人也不愿意信佛了!虽然不贪求大富大贵,但是有足够的财富资粮来保障自修和弘法护教还是必要的。物质财富要从布施中来,所以佛陀对弟子们说法的内容,都是先赞叹布施的功德。然而布施的如法与否,还是有很多讲究。

布施的动机,首先一定是发起舍去的心态而主动放弃,其次布施的东西对别人而言能够得到利益。这两方面不达标,比如你并没有舍,而是别人借去要不回来,或者你布施的是过期发霉食物,吃了会生病,说明这个布施已经不如法了。

再从布施的对象看,如果由于他的处境不佳,孤苦伶仃,失去劳动能力,让我们生起同情悲悯心而去布施,这叫悲田。对于父母师长的孝敬,三宝的供养,是出于恭敬虔诚的心情而行布施,这叫敬田。这里“田”的意思比喻对方好比土地,提供给我们耕种福利的机会一样,所以不论悲田、敬田统称为福田。一般来说由下对上称供养,由上对下称布施,简称上供下施。

布施功德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见分晓。从心而言,恭敬悲悯的情怀越浓功德越大;从田而言,布施年纪轻轻不去工作而当乞丐的人,肯定不如布施孤寡残疾的人功德更大;从事而言,事就是指布施的东西大小多少,在其他因素全都等同的情况下,肯定舍的多比少功德大。如果其他因素不等则另当别论,比如有一百万的人布施一百块,肯定不如只有一千的人布施一百块功德大,究其原因,佛法是心法!

再来看,布施的心态是否纯粹也很重要:比如不是自己心甘情愿付出,无奈正好遇到跟前推不掉了而行布施;唯恐自己有灾难而行布施;为了借机还人情债而行布施;期望能够收买人心而行布施;只是机械地继承祖上留下的习俗而行布施;希望得到天人的支持或者来世生天而行布施;从心底里意在沽名钓誉而行布施。以上种种都是不如法的布施,应当避免产生这种心态。

这么重重叠叠讲下来,对照一下好像我们平时所修的布施几乎都不如法,索性生起不布施也罢的偏见来,要知道佛说布施的功德,是为了让弟子们更加圆满如法地行布施,所以应当调整的是我们的发心,使其正确,而不是杜绝布施的行为。

舍得舍得越舍越得得再舍,在崇尚物质财富的世界中,我们应当以广行布施来体现佛陀的教法与佛弟子的人生观!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