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2)

唐朝取代隋朝定都长安,内外兼修得到空前的发展,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佛教作为其中的元素,达到了和国人生活休戚与共的地步,到现在依然散发着光芒,慈恩寺的大雁塔,法门寺地宫舍利,八大宗派的六大祖庭,都在诉说着唐韵佛风,当然还有取经的唐僧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与观音菩萨的因缘甚深,在他去印度之前,他的亲教师戒贤论师得了一种怪病,浑身疼得直欲主动舍报,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还有重要的任务没完成,要传授佛法给东土来的求法人。另外他自己西行途中,凭诚心所感观音菩萨传授法宝,一路恶境全凭持念此咒才化险为夷,就是回到东土后翻译的《心经》,正是观音菩萨所修证的般若法门!能蒙菩萨如此护念,这一生必然大有来头。

在世俗的显现中,玄奘法师出生在河南洛阳,俗名陈祎,祖、父皆为官,后来随其兄长到寺院就要出家。那个时候出家为僧是国家级的事情,有严格的年龄要求,见他这么小,问他出家干嘛,他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语惊四座,就破例让十几岁的玄奘出家了。从出家到二十九岁去印度求法之间,他也一刻没有闲着,辗转于洛阳、长安、成都、河北等地,把当时的大德都参访遍了,特别是对于经论的深入研习,使他感到“各擅宗途”而不统一,又得知印度有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正在讲《瑜伽师地论》,因缘催促着发心去西天求法,接下来的辛苦不用细说全民皆知!

到了印度后,他作了更广泛地各地参学,可算是印度通式的外国友人了。在佛学义理上,玄奘法师开始专注唯识学派,本来初衷只是想解决心头之惑,没想到不知不觉成为大宗教师。从记载中看,他当时的成就远远超过印度一般学者的水平,在曲女城的无遮法会上,大显辩才无碍,被大小乘学者同尊誉为“解脱天”、“大乘天”,当时的联盟国主戒日王拜他为国师,力挽留他在印度。

菩萨应世法缘在哪儿色身便住哪儿,终于在西游十七年后,玄奘法师动身回到大唐,受太宗礼遇住锡慈恩寺,开始他人生第二次高潮——翻译经典。近二十年的时间,给后世留下无尽的法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是三藏之首;《解深密经》是唯识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成唯识论》极为广阔深奥;而《百法明门论》和亲自著的《八识规矩颂》则是唯识宗入门的必读法本。作为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后人将玄奘法师之前称为旧译,他以后称为新译,此前以意译为多,新译则以直译为本。并制定了五不翻的原则,我们现读般若,是印度的梵语音译,不翻就是出于五不译中尊重不翻的考量。一部《大唐西域记》,成为当时世界视野的巨著。正因法师常住大慈恩寺,所以唯识宗又称慈恩宗。

总之吧,这位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给我们留下盛唐圣教的气象。他老人家的色身舍利塔,静静地立在陕西的兴教寺内。他老人家的报身在何处?虚云长老有一次入定后神识上到兜率内院听法,发现玄奘法师也在现场听闻,而上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愿力成满真实不虚!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1)

接上讲先说一个最有触摸感的事情,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就是善导和尚监制的。

顺势依昙鸾、道绰两位大德,善导和尚被奉为净宗二祖,主要的原因就是直承了他们的净土思想,又将其发挥到了至高点。对净土教理阐述和行持表达可以说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功德无量!我们从三点来领略其卓绝的高僧古范!

首先从净土的教理来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积累,佛教在唐朝是瓜熟蒂落的时期,佛教教义的阐述空前活跃,对于净土法门也往往习惯性地用通途教义来进行注解,殊不知这正犯了净土横超法作竖出解的大忌。特别是当时《观经》受到广泛关注,许多法师出面注解经义,一边倒地把九品往生的对象判为圣人资格居多,让一般的凡夫感到往生几乎无份。善导和尚面对当时流弊,便写出《观经四帖疏》进行纠偏,他提出如果佛救度众生,是先救上岸的呢还是先救溺水的?提出定论,说三辈九品的往生机会,皆是以五浊凡夫为正对应的主流根机!一下子拨云见日,直畅弥陀的愿力本怀。在写四帖疏之际,每天晩上都梦见弥陀化身梵僧,指导他如何解析经文。所以《观经四帖疏》又被称为楷定疏。

再从善导和尚行持来看,一生不念名利,粗衣淡饭持戒精严,从来不举目直视女众,德行广被。入长安城三年皈依者无数,在和尚教化下许多人戒杀吃素,大成风气,以至于长安城的屠夫没有生意做了,怀恨在心提刀去找善导和尚理论。屠夫一见他德相威严,嗔念即止正念即生,就合掌顶礼忏悔。善导和尚见其善根度缘成熟,就给他开示因果轮回,并把极乐世界现给他看,屠夫见到净土庄严,厌离心当下究竟圆满,念弥陀圣号出门去到一棵柳树上堕地而化,借机舍报生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公案,正是善导祖师的法缘!尽管道行已到如此地步,善导和尚的行持从来没有丝毫懈怠,于三九天入殿堂跪念圣号,直念得大汗淋漓浸湿僧袍,祖师行履可见一斑!

还有一点,净土宗弘传中最大的不白之冤,就是史上传说一种“别时意”的观点,就是说求生净土是为福慧不够的人,世尊所设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实际当生去不了净土,只是为了引诱多多持名增长福慧而已。这个思想伤害极大,导致近百年的时间少有人求生净土。当时长安城有一位西京寺的金刚法师,认为一句弥陀圣号便可往生净土,恐怕非是究竟真实说。为了论证净土是否属实,善导和尚与其在寺内斗法,在圣像前发誓,若世尊所说净土法门,上至一生,下至十念、一念,必得现生净土,是真实语,请堂内诸尊圣像放光为我作证;如果此法门是虚妄的,欺诳众生,请世尊令我从此座直堕无间,永不出离。话落锡杖一挥,全堂圣像放光现瑞,以证净土真实不虚。有人见他念一声弥陀圣号,口中出一道光明,直到后来少康祖师,在白马寺见殿内经典放光,细查一看就是善导和尚的《西方化导文》,所以善导和尚又被称为光明和尚,这也是弥陀无量光的同步功德吧!

善导和尚,以出格之丈夫,成出格之高僧,修出格之法门,成出格之功德。他提出的专精修净土的理念,最应该引起我们现今行者的注意,可以说是修行净土成败之关键!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0)

讲解历史真是恨不相逢在当时,惭愧自己心无通,人物也罢事件也好,就如同《法华经》讲的“是法住法位”一样,是同期并存而各自发生的,但是付诸文字展现时却只能表完这头再表那头,导致我们只能横一会儿竖一会儿地讲,大家上蹿下跳地学,尽显凡夫意识的局限分别障碍。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曾经保证过在他的国土中历史不必记载,放眼望去便可不受时空限制地现场观看。今天就开始讲净土宗。

除了东晋慧远大师东林首倡愿生西方,前面提及过的昙鸾大师紧随其后,然而前者如果说弘扬的是大佛法之净土,后者则顺应时代发展,弘扬大净土之佛法,渐渐地让净土形成模式。

昙鸾大师是山西大同人,家离五台山很近,从小到大就常闻文殊菩萨的种种灵验事迹,十多岁上山访道随即出家,一心研习经典。后来在给《大集经》作注释的时候,用心过度积劳成疾生了气疾,想来学佛身体最重要,于是到江南访医,在术士陶弘景处求得《仙经》十卷。回北途中遇到西域高僧菩提流支,就问他佛经中可有长生不死之法,能够胜过《仙经》。菩提流支点化他说,这里哪有什么长生不老呢,纵然长生,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三界苦海!于是就授他《观无量寿经》二卷,因缘一转烧了仙经从此专修净土!这便是昙鸾大师从研习《大智度论》、《中论》等法本而转向净土的原因,也是后来写出《往生论注》的缘起。梁武帝称他为“肉身菩萨”,东魏孝静帝称他为“神鸾”,当时的影响力从中可见。我们现在相应净土法门之特色,相对通途难行道而论易行道,转自力修为他力接引,都是昙鸾大师的千古首倡的开示!

昙鸾大师道影在南北朝时代,我们的教史已经讲至隋唐,今天正讲的是净土史上第三号重要人物就是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在昙鸾大师往生后二十年出世,也是山西文水人,十四岁出家喜好研修《大涅槃经》,这么大部头的经竟然讲过二十四遍,真不知道听众又怎么坚持下来的!在隋大业五年时到昙鸾大师所建的文水玄中寺,看到寺碑上刻着鸾大师的种种瑞应十分感动,就舍弃了涅槃的讲说专修净土,除了念佛外专讲《观无量寿经》,一讲就是二百多遍,每次讲完经法席散后,大家欢喜赞叹,念佛声响彻整个山谷!

净土法门是只能以实修见长的法门,净土祖师皆是如此,道绰大师也不例外,自己每天念佛以七万为限,并教人以麻豆计数,后来索性让人把珠子穿起来数着念,这是我们现在念珠的鼻祖。教导弟子不向西涕唾便利,不背西坐卧,在他教化下当时山西一带七岁以上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名号。七十岁的时候又长出新牙齿,容光焕发,弘讲净土。唐太宗李世民因文德皇后有病,还亲自到玄中寺拜访道绰大师。

当然在净土教义方面,道绰大师有更大的建树,昙鸾大师提出的易行道难行道,在南北朝时比较适应,因为大家都在战乱频发水深火热之中,而到隋唐大一统的时代,教法教义也在融合交流,道绰大师就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这种理念两全其美,既给了其他宗派面子,也突显净土的特色,大师的著作《安乐集》是代表其思想的重要法本。

今天连续两位大德,还都不是隋唐教史上净土的主要代表,真正把净土教义核心竞争力发挥到精深准的地步、能够感召阿弥陀佛梦里指点他讲经、直畅释迦和弥陀两佛本怀、让净土法到深处自然浓的人,是明天开始讲的善导和尚!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9)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是个两面性的人物,他既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又被评论“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方面是暴君形象,一方面崇信佛法也是真心实意的。在做晋王的时代,他就把江南高僧集中在扬州慧日道场,后来在长安建成日严寺,也聚了当时教内的德高望重的尊宿,这其中除了常亲近的智者大师之外,还有一位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就是吉藏大师。就其佛法著作而言,如果说智者大师的已经是高峰,吉藏大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

吉藏大师的祖籍是安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祖上为了避仇而移居到现在的越南、广西一带,后来迁到金陵生下吉藏大师。因祖上奉佛,孩童时父亲带着去见真谛法师,赐其法号吉藏,后来他的父亲出了家,吉藏大师也在七岁的时候随兴皇寺法朗法师出家,十四的时候就从师受学《百论》,可见他的法缘从一开始就锁定在了中观般若。在《高僧传》中对他的辩才无碍评价极尽溢美之词,说他从小入道,长大以后更了不起,长相虽然像西域人,说法辩论汉语用得出神入化,能够讲法摄受帝王,解析法义到妙不可言时,在场的听众不管听多久都不会感到疲倦。

吉藏大师学法特别注重传承,他弘扬的中观般若系,是直承西天龙树的性空思想、东土罗什法师的法脉,而且特别推崇僧肇大师,他在著作中说过“若肇公可谓玄宗之始”。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自己祖师的话来作为论据。另外,吉藏大师经历三朝,陈末的时候天下战乱,吉藏大师冒着危险去荒废的寺院收集丢弃的法本文献,储存了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他后来著作中引用极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大师的著作之巨,一方面是他的辩才发挥。比如隋杨广赴长安的时候,吉藏大师也随行北上,在日严寺研习的《维摩诘经》而著成《净名玄论》,另外的有名著作还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等,这些严密玄妙的论典,如果没有一定的定慧功夫福德资粮,不要说看明白,就是连看都看不进去看不下去,一会儿就头昏脑涨!另一方面则是他遵循中观破邪显正的家风,针对异见和不究竟的见解,一一给予破斥,彰显般若的毕竟空性。最能代表他宗派特色的著作,就是给《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作的注释,完全可以和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比肩,还有一部总括三论大意的入门书《三论玄义》,大家可以看看。正因他的集大成功德,中观学派在东土被称为三论宗。又因他曾住嘉祥寺,有时也称嘉祥宗。

总持法义名冠一时,也会招来只有文字辩才而无观法实修的质疑,这种观念我们现在也常讲,既有一定道理又会传染为流俗知见。吉藏大师从不二法门的角度,认为学习法义的当下就是实修,教即是观,非教外别有修观。再比如说断烦恼,一般来说都是断掉现有的烦恼令其没有而为清净,吉藏大师认为,“有惑即是有见,无惑名为无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并是烦恼,云何烦恼断烦恼。”意为有执着与无执着都是执着,执着怎能去掉执着。所以断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明白本来就没有烦恼,不断而断是为断烦恼!

一直到了唐朝李渊至长安,大师依然受到极高的礼遇,唐朝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大师是其中之一。到七十五岁的时候,写下一篇《死不怖论》:
“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这是一代高僧,愿力已满化缘将尽之际,所示的根本究竟法门!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8)

上一讲慧思大师初见智者大师就说曾在灵山同听世尊宣讲法华,智者大师后来诵《法华经》到第二七日,诵到《药王品》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的时候突然相应,身心豁然入定,亲见灵山法会依旧没散!也许是身为弟子所出的修学报告吧。慧思大师就感叹说:这种境界只有你能得,只有我可以印证,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位,到这个地步,在讲法人中已经是首席辩才无碍了!

奉师命到金陵弘法利生法筵大开,普遍受到修道人的欢迎,智者大师讲法有个特点,除了依文解义,还要求往心地上融会,每一句都加观心释,这在只重文义的南方十分解渴,很多人都弃前所学,率弟子来听智者大师讲法。过了段时日大师说他传授佛法第一年四十人学,得法二十人;第二年一百人学,得法仍是二十人;第三年二百人学,得法的只有十人,学法者多而得道者少。决定离京上天台山清修,虽然皇帝都来出面挽留,大师还是毅然离开了!

到山上后许多的感应,大师一心一意地禅修,有次在定中狂风骤起,魑魅魍魉向其吐火,又见去世的父母枕在他膝上诉苦,智者大师如如不动,境界过后有天人降下,赞叹他的修行功夫,这一次的提炼好比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三番魔境考验,也是中国唯一有此法境的祖师,大家都坚信他就是释迦如来佛的化身。

智者大师让天台宗最有辨识度的标志,是他在讲经过程中总结的五重玄义的方法,此前的大德讲经都是直入经文,最多先说一说经的宗旨。而智者大师则是在开讲经文前,先从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五个方面进行提纲挈领地概括,好比介绍一个人,先说一下这个人的名字、样貌、职业、能力、生活水准等一系列的情况作一了解一样,这样就让闻者能够对法义更加清晰。大师在讲《妙法莲华经》时,光一个妙字就讲了三个月,留下“九旬谈妙”的佳话。他的讲稿被弟子整理成册,就是我们现在学习天台宗必修的法本,《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合称天台三大部。大师得知印度有一部宝典《楞严经》而遗憾自己不能亲见,便在山顶连续十几年向西礼拜,祈请楞严能早来东土,现在天台顶上依然有拜经台的旧迹。

众所周知的是智者大师给隋炀帝授菩萨戒的法缘,而且杨广向他求法的信也十分恳切让人为之动容,这也是大师“智者”德号的由来。然而智者大师的另一位菩萨戒子更有影响,就是三国的关云长,单刀赴会神魂不散到处找头,智者大师为其开示,摄受成菩萨戒弟子,从此发愿护持天下寺院道场,现在没有寺院不供的伽蓝菩萨就是关公。

到了六十岁那年,杨广再次迎请大师出山,然而已经不具因缘,大师圆寂在现在的新昌大佛寺,化去前有弟子问大师的内证境界,大师先是呵斥说,懒惰的人才问别人修行的事,又慈悲不舍留下言示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又说:“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本来可以到六根清净位,但为了众生耽误了自己,到五品弟子位,最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大师走后应验了一件事情,他初到天台时有圣僧告诉他:“你与此山有缘,等天下统一太平时,一定有贵人为你建寺,寺若成,国即清”。果然杨广称帝后,御赐道场国清寺,现在寺内还有智者大师亲手种植的隋梅,不可思议的是,这棵树在改革开放宗教活动开展以后又死而复活开花……!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