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1)

元朝的皇帝基于蒙古族的血统,在因缘的显现上也与藏传佛教更加亲近,甚至视为国教,同时对于汉传僧尼的态度也比较公正。事实情况是元代虽然寺院经济发展得很好,僧尼数量越来越多,但佛教徒都懂得,这并非佛教真正意义上的兴盛。尽管如此,依然还是有卓越的高僧应世。

元朝著名的高僧有中峰明本禅师,他十分例外地受到元朝皇帝的追崇,但他本人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他的师父高峰原妙禅师非常了不起,曾经革除宋代禅宗的积弊,隐居山林修道二十余年,甚至在西天目山的狮子岩闭过死关,十七年独自苦行。中峰禅师作为他最杰出的弟子,到师父圆寂的时候已经是一代高僧声名远播。许多的大丛林还有官府出面迎请他住锡道场,中峰禅师不以为美反以为累,想着法子到处游走躲开这些名利地位。三十年的光景中居无定所,甚至常常住在船上来往于江河。因果关系的发展就是越这样越有人喜欢,连赵孟頫都拜他为师,元帝的驸马也来当徒弟,但是禅师从未移节,坚持这样的风骨不变,被大家尊为江南古佛!

强将手下无弱兵,中峰禅师的弟子天如惟则法师,也是元朝时期的高僧,现在苏州的狮子林就是他曾经常住的道场。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一直以来都十分精进用功,但是修行无别修,须要识路头,在没遇到中峰禅师之前只能算盲修瞎练,依止中峰禅师后才知道什么叫参禅悟道。后来他隐居西岩清修的时候,有一砍柴的路过,问他在这里多久了,他说大概四十次寒来暑往了。又问他说你一个人就没个伴吗,他稍微拍下手,就跃出许多老虎豹子,砍柴的差点吓死,他手一挥全又都隐到山后。祖师爷都不是吹的,常言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然天如禅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是,蹉跎岁月的修行弯路,使他下决心弘扬净土,并且以过来人的眼光告诉行者:明师难遇,参透心地的人不多;痛念生死轮回的人太少;放下名利摆脱业习的几乎没有。认识到净土于末法时期的优势正在于此,他远承永明延寿大师的思想,以“禅净土、净土禅”的智慧利益有缘,最有名的著作,是被后来的蕅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的开示问答篇——《净土或问》。

《净土或问》可以说是一部奇论,他以禅宗甚深的见解风格,酣畅淋漓地讲说净土,剖析融会禅净两门的一些千古疑难问题,开示到情理中意料外,极具令人断疑生信的效果。可以说到现在我们对净土的误解依然可以在其中对号入座,通过学习而获得很大利益。

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元朝共有九十八年过得很快,朱元璋代表的明朝将要登台亮相,明时的佛教有点小小的回温,得益于四大高僧的相继应世。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0)

一次陈桥兵变把历史推进到宋朝,赵匡胤见识过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于是采取振兴文教的方针,佛教作为其中的内容,也开始欣欣向荣。而宋代佛教值得大讲特讲的故事,先不说某位出众的人物,出版大藏经才是奇勋,这一点都不亚于印度教史上结集经典的功德。

宋太祖开宝四年,派遣张从信去四川成都刊刻《大藏经》,经过十二年的时间,刻成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的大藏经,这就是史称开宝藏的大藏经,又称蜀版藏经。宋朝的皇帝还将此当作国礼,结缘给日本高丽等四邻各国。由此先河引领,历代就有刻印大藏经的风气,宋朝时期还有《崇宁藏》和《毗卢藏》,元朝有《普宁藏》,明清时期则有《洪武南藏》、《永乐藏》等,现在天下寺院阅藏或藏经楼所供奉的,大多数都是清《乾隆藏》。大藏经的整合收集,可以说是法宝流通住世最大的保障,天下寺院的格局,都是大雄宝殿在前代表佛宝,中间是法堂,二层以上为藏经楼代表法,最后是方丈院代表僧,合称三宝道场。

禅宗也一直在此起彼伏地发展着,另外四家基本式微,唯有临济宗从河北正定影响到普天之下,后来又由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兴起为两个支派,所以禅门下也常并称五家七宗。

但是到了宋代,禅宗既有发展也生弊端,本来禅宗是注重教典的,而更多时候又喜欢拿出不立文字的范儿来,这样就导致喜欢摆弄公案。然而公案本来是前辈们一次性的教学方法,连祖师们自己都说当作实法罪同五逆,后人喜欢讲来讲去弄出一堆意思,引发轻佛重祖的风气越来越浓。到了大慧宗杲禅师的时候,他对此十分担心,认为已经和禅宗的精神背道而驰,甚至将其师著作《碧岩录》的刻板毁掉,以纠当时文字禅之偏,然并不见效,颂古之风经久不息,禅味却越来越淡!

从气象上看,宋代的佛教行者注重实践的倾向更加明显,禅与净土最为流行。遵式法师是当时有影响的大德,其中典型的事情,就是为朝中忙碌的大臣们设计了净土“十念法”的修行仪轨。每天晚课念的《一心皈命文》,也出自他的手笔。他常行忏悔法,又被称为慈云忏主。

宋初的省常法师是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他并没有什么传世的著作,老实念佛之行持才是大师的感召力,在西湖边上结净行社,集僧俗两众一千多人一起共修,影响很大。往生的时候正在念佛中,突然大声说佛来也,在场大众眼睁睁看着地变金色久久方散去。

灵芝元照法师,在当时可以说是律宗的中兴祖师,刚开始不知道娑婆世界的厉害,认为净土太自私,与其只管自己去享受极乐,不如生生世世发愿娑婆世界度众生,结果一场大病加持下来就回转了知见,在弘律的同时也成为愿生西方净土中的一员,对《观经》有着很独到的注释。

宋代还有必要提一下理学,但是说实话并不是很光彩,他们基于对禅宗的深入研究,又想摆脱佛法的影响自成气候,于是就变成吃着谁骂着谁的角色,后人都知道他们行的是阳儒阴释的套路罢了,随他去!

宋朝就这么些点点滴滴的佛事,进入元朝则更加单薄,明朝开始,又出现了几位响当当的名号,我们再作了解。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9)
 
唐灭后的五代十国,是佛教明显的适应转折时期。翻译经典渐少不能掀起学习思潮,历次法难战乱把佛教的法本典籍散失殆尽,各宗派特别是讲教义的基本断崖式下跌,到后周世宗的时候又来了一次灭佛。然而不论灭与不灭,正法已衰,这次带来的影响大概就是所铸的钱币周元通宝,因为用的是曾铸佛像的铜,所以民间传言此钱能治病,这也是用铜钱避邪的由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只剩下隐遁山林道场的禅宗和流行民间的净土,他们生命力顽强,以致于在宋后成为汉传佛教得以实施践行的两大根本法门。

后梁时封为吴越王的钱家人,经历了五世七十多年,宋太宗时归顺宋朝,完全没有遭受战乱。吴越时期杭州替代了洛阳、长安,成为繁荣的佛教中心。吴越王专门派人去高丽、日本寻找废佛散失的典籍,天台四教仪作者谛观法师带来许多论疏到螺溪,禅门法眼宗下的弟子德韶被吴越王奉为国师,各宗派似乎都有点小中兴,也开始相互融入搭伙过日子,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禅净双修都是这个意思。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宗门下开悟又力弘净土的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大师在家时于世人眼中已信佛信得极为不靠谱了,他本来是税官,老是买物放生,自己的工资花完还不算,把公款也拿来放生,被告发当为死罪,赴刑场执行,吴王嘱人观察他,生恐怖便杀,不害怕便放,大师镇定自如一点都不紧张地说:我放生又不是出于自私心,放了这么多,现在一死正好去极乐世界无疑!此言一出即被赦免,因缘到位出家为僧,参德韶国师,发明心要,成为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

后来大师居天台国清寺,经常结坛修习《法华忏》,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在天台山修学期间,定中见观音菩萨持甘露以灌其口而得大辩才。又在中夜经行时忽然感应到普贤菩萨之莲花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延祖觉得自己终身的修行法门始终没有靠实,遂上到智者岩抓阄,或一心禅观,或万善庄严净土,至诚祈愿七次拈出皆是万善庄严净土,于是发决定心笃修净业。

吴越王钱弘俶见灵隐寺百废待兴,礼请延祖到杭州主持中兴灵隐,重建殿宇。次年又住锡净慈寺。在此期间忠懿王赐他为智觉禅师,从随学法者达二千多人。延祖的宏篇巨著《宗镜录》一百卷就在净慈寺的演法堂定稿,演法堂自此改名为宗镜堂。后来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九级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这些地方现在去杭城依然历历在目,杭州当之无愧是东南佛囯。

年事已高,延祖又回到天台山,最后一次广利人天的法会是设菩萨戒场,当时竟然有一万余人来求戒,其德行感召不可思议。此后渐渐闭门谢客一心念佛。次年十二月,晨起向大众作别,结跏趺坐而化。

祖师归西去尚留法缘在人间,教内有说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在的弥陀圣诞正是他的生日;也有行者至下方法界,见到阎罗天子对着一像礼拜,一问方知是永明延寿大师;至今他所作的“有禅有净土”四料简,还在功德无量地利益着禅净的行者!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8)

唐朝佛教的事儿,主要内容也就是宗派的形成,除了前面讲的之外,另一位不速之客就是密教。关于显密的关系,当代尼大德隆莲法师有个比喻,佛教若是一件衣服,显宗是面子,密宗就是里子。当然我们今天讲的密教和现在的藏传完全没有关系,而是唐朝开元三大士所弘的密教,史称唐密。

唐玄宗开元年间,印度密教的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以及弟子不空先后入唐,他们翻译密部经论,经常奉命举行息灾增益法会,摄受了以皇帝为首的宫廷人物。特别是不空三藏,曾进宫为玄宗灌顶,安史之乱期间在大兴善寺立坛作法。平乱后肃宗给予他空前的优遇,敕令国人不得直称其名,特许他可以骑马进出宫门。不空三藏借机大弘密法,奉命讲经时,代宗莅临行香礼拜。不空三藏圆寂时,皇帝下令休朝三日。密教可谓盛极一时,对唐朝特别是宫廷的影响可见一斑。

另外再散说几宗唐朝佛教的事儿。义净三藏是与罗什法师、真谛三藏、玄奘法师齐名的四大译经师之一。也是继法显法师和玄奘法师之后排名第三的西行取经者,他从广东经海路到了印度,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回到洛阳后也一直译经,参与了八十华严的翻译工作。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重要文献。他写的《求法感赋》十分动人:“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蔽日力疲殚。后人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可见历代西行者重法轻身为法忘躯的精神。

唐朝历代帝王皆信奉佛法,扶风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便是历史现证,法门寺的名称也是太祖李渊所赐。唐太宗以后至少有六次把舍利迎请至宫中供养,前面讲的道宣律师曾参加过第一次奉迎法会,华严宗三祖法藏法师曾燃一指供养。大概是人们福越来越薄,到唐懿宗的时候准备第六次奉迎时竟遭群臣反对,甚至有人说“不吉利”的话,懿宗不听反放话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

唐朝时期的文豪扎堆,完全没有善根的也大有人在,佛教史上辟佛的代表人物就是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请供奉佛指舍利而招龙颜大怒,被贬潮州依旧固执己见,毁谤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是外来的言教,与中国不和。供奉舍利时许多佛子依教奉行,焚顶香燃指供佛,被他借题发挥,说这样下去人人都不好好过日子了可怎么办,愤青之余还建议把佛舍利消灭,以绝后代之惑。可见此人空有一腔世俗学问,出世间的见识让人笑得牙齿发冷!

武则天是个极具福德因缘的人,八十华严经由她组织翻译,而佛教另外一部影响巨大的宝典《楞严经》,也是她将宰相房融贬到广州因缘中无意促成的,可见她不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都能成就佛门的大事因缘。《楞严经》在印度是国宝,有般剌密帝法师为了弘传东土,几度冒禁出关而被查获,最后把字写在细绢卷起,割开皮挖了肉藏在皮下缝合长好后带出国来。广州上岸遇到房融发心笔受,连智者大师拜了十几年都无缘见的《楞严经》,就这样在广州光孝寺翻译成功流传至今!

祸福相依,佛教兴盛时期的唐人的确有福,但是到唐武宗的时候佛教经了一劫,三武一宗灭佛的第三波——“会昌法难”,因武宗喜好养生之道,觉得佛非中国之教,再加上寺院经济条件太好生活过于富足,私度僧、伪滥僧比例很大,于是引发大规模彻底的废佛运动。先开始勒令僧中犯罪者还俗,继而推行全面升级的毁禁政策,财产充公,佛像法器铸钱及农具。官方的理由是:一者佛教耗费财力不劳而获;二者佛教太出世不讲孝亲;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佛教是外来的。虽然法难只有一年时间,宣宗一继位即下诏恢复,但是盛况已去了。

就如同最好的诗在唐朝已写完一样,佛法的黄金时代也已在唐朝发挥到顶,宋及以后的佛教,或是一枝独秀,或是流落民间,逐渐躲闪出曾经的主流文化!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7)

前面从头开始就讲过许多高僧译经等内容,禅确实是佛法的全部,那么达摩祖师乃至六祖的禅又特别在哪里,佛教如来禅和祖师禅的说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下,按照经教次第禅修的是如来禅,像惠能大师突破性禅悟的叫祖师禅。很多人在对比五祖座下神秀大师和六祖的偈颂时,都觉得六祖顿悟真令人酣畅不已,如果大家去看看《坛经》,能感受到六祖的功德,主要体现在对禅的正确见解,如果从祖师禅而言,这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可以这么说,六祖广州演绎仁者心动的一幕,也是佛教史上最令人心动的时刻。衣钵传承法脉的模式到这里画上句号,并非六祖座下没有开悟的弟子,恰恰是太多了,从此东山法门从唐到宋风靡了全中国。我们在禅门家谱中作个参访行程!

六祖门下最著名的两位弟子,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前者在六祖身边呆了十五年,第八年对六祖说有点悟入了,六祖问是甚么,回答说,说出来就不是了,六祖说那你还修不修行了,回答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说咱们是一条心了。青原行思在寺院内从来不喜欢说话,六祖见到他问,你一天干啥呢,他说圣谛也不为,意思就是啥也不干到头了,凭这句话得六祖器重,举他为上首弟子。两大弟子得了六祖的法后见机行事大显身手,成就很多大禅师开悟。

怀让度马祖道一禅师的时候,见他打坐说要成佛,就演了一出磨砖作镜的戏,说既然砖磨不成镜,坐怎么能成佛呢,就把他度了。六祖上岁数后旁边有沙弥叫希迁,告诉他我圆寂了你要“寻思去”,半天整不明白,后来才知道让他去青原山投奔行思禅师,于是果然在他座下开悟。青原行思赞他说,人多不一定有用,有一位得力的就可以了。上述这几位法将度人形成一个极明显的风格,不按常理出牌,说一些有的没的一般人听不懂的话,悟道的人一闻便知,摸不着边的人也没办法装相,禅门称为机锋转语!说白了就是防伪标志。马祖道一禅师又传了一位百丈怀海禅师,所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后者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师徒俩合伙改变了中国佛教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禅宗越来越盛,形成五宗的局面。从时间顺序来看,沩山灵祐和仰山慧寂合成沩仰宗;义玄禅师的临济宗;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的曹洞宗;文偃禅师建立的云门宗;文益禅师的法眼宗。这便是达摩祖师早已看到的一花开五叶之情形。要提醒一下的是,一花开五叶,五叶依然是一花,并不是有了五样禅法,只是教学手段接纳方式不一样而各具宗风。比如常说云门天子、临济将军和曹洞土民,是指云门宗接人犹如皇帝下诏不容分说,云门三句极有气势,有人问法他回答说是“胡饼”;临济宗则是任运自如见机行事作风,挥拳棒喝、吃茶去都是他们家的;曹洞宗则不声不响默默耕耘,十分接地气。

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的确如此,让人欲罢不能又毫无消息,一不小心因缘对齐了,冷不丁就开悟。然而水可灭火也能沉溺,日能生物也会枯焦,法眼宗文益禅师处五代末,禅宗的问题日益增多,一方面误以为不立文字就是废弃文字,另一方面言行有差不敢作大丈夫承担,根机不达标以致于说食的多,真悟的少。有大利的事也会有大害,唐宋时期得了大利,时转至今多受大害,并非禅有问题而是人接不住法了,以误为悟认缠为禅几近常态,醍醐反成了毒药的效果。实在是辜负了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