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9)

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
佛说精进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
推延着世乐 自轻心怯弱
满果亦难行 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 练心勿退屈

诸位知道佛讲法是平等一味的,众生的根器有异而接受情况也不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面向一切大乘行者,在某些时候佛也方便侧重一下,但总体来说成佛就意味着福慧资粮圆满,前三度的修持重在参与福资粮的建设,在这方面的积累可以获得非常庄严的色身相貌,后面三度的修持,重在致力于法身的显现,属于智慧真理的层面。所以才有“三祗修六度,百劫种相好”的说法,直白地讲,因地中布施、持戒特别是忍辱修得很好,形象就会十分庄严。

精进度的角色比较特别,能够通前彻后,比如修福也是加油干才能效果好,修慧则更需要趁热打铁才可能有大进展。然而精进的难度,正体现在凡夫干什么事情,心都会生厌,身体喜欢休息,致使很难持之以恒,精进的加功用行就显得格外必要。如果用过功的人,进退之间才能体会到精进的重要性,祖师们也教导过,修行修不上去的时候,比如不愿意修了老想放弃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福报不够了,应该炽然作福去培植资粮,就是劝人精进。

具体来说有三种表现,一个是披甲精进,顾名思义就是和打仗出击一般奋勇向前。试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的退却并不是真的进不了了,而是丧失了意志,其他的东西都会崩溃,但意志坚定这事就有希望,意志就是我们修行的铠甲,大愿大行都是意志的体现;其次叫摄善法精进,修六度万行锲而不舍,充满信心耐力十足;第三叫饶益有情精进,发心自利利他,只有真这样的行者才知这个心劲多难坚持,乞求佛菩萨加被,让自己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为利益众生而所生。

颂文中提出不能够精进的障碍,主要两个方面,一者是不想进修,被世间欲乐法给拖着走了,在五欲中度日十分酸爽,什么拖延症懒癌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二者是心性怯弱,轻慢自己,佛道太久远,行菩萨道太难,又是末法时代,又是业障凡夫,想想终究没有希望就放弃了吧!有大德为了劝这些没骨气的人曾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8)

摄护于众生 菩萨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嗔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嗔火烧善根 忍则五德具

如果想让别人来信受佛法,发心的人最好有两点优势,一个是佛法的教义上有见识,另一个是在修行上显示出高于常人的境界,除了布施持戒之外,最能体现这个境界的就是忍耐。世间法中尚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我们在某些方面对忍辱有一点小误会,以为就是要憋屈着过日子,实则并非如此,忍辱更多的内涵是安心不动,比如对于难舍能舍的布施,难行能行的持戒,一直能够坚持下去而不受外境影响,就是难忍能忍。

分开来讲忍辱有三类:第一种叫耐怨害忍,有冤家来损恼,没来由的诬谄诽谤,得寸进尺的伤害,发大乘心的菩萨应该能够安忍得住,甚至应该觉得对方被业力驱使,身心不由自主而生起怜悯;第二种叫安受苦忍,就是对各种各样来自大自然的灾难,风雨寒暑之苦,乃至洪水猛兽的逼害,都能安心忍受,不会被牵绊心情惶惶不安;以上两种情况属于内心对外境的反应,第三种叫做谛察法忍,这个格调就比较高了,对于佛法甚深难解的法义,能够以坚忍的意志去观察思维,悟入法境。忍辱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类差别。

从道理上说说并不难,然而境界来的时候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早已忘了还有忍辱这事可以干,所以古德也分享给我们一个十分接地气的方法,就是观想自己是个已死的活人,不论冷嘲热讽毁骂赞叹,都与我无关,甚至对这个色身用刀杖打、用香水喷都随您便,大家试试这个妙法,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好处,忍辱也是要用巧劲的。

这里偈颂中也进一步开示,我们面对伤害来临,本来是一次性的,结果因为念念不忘,就没完没了和自己过不去了。设想一下如果不去忍,非要见个高低,对他生嗔恨而去以牙还牙,这到底有什么好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只能越想越气,自他都生一堆烦恼。另外常说火烧功德林,经中讲到一百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善根,可能一顿嗔火发作就能烧光!

嗔恚导致的过失众多,典型有五种:首先是坏色,就是发嗔火的样子极难看,而且容易衰老;其次失辩,嗔让人失去理智,本来占理也因此怒火中烧而说不清楚;第三善士远离,失去许多有素养的朋友,招感许多怨家来亲近你;第四毁戒,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甚至刻意毁犯持了很久的戒律及善法功德;第五堕落,反正破罐子破摔,恶业集积得多了,不免堕入三恶道。这五个方面是从忍不住的情况而论,如果忍辱修得很好,不但没有这些过患,还可以反过来转成五种徳行具足,佛法的核心就是转念,一念之间就是佛魔之间,可以说困重不堪而又生机无限,一切尽在忍辱中!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7)

戒断于损他 普施无所畏
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持戒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于大乘
受持净戒者 如护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 持犯俱不着

这里开始讲六度的第二度持戒,大乘佛法的生活内容就是集积福慧资粮,所以对福报并不排斥,纯正的发心中福报大才有能力推动利他事业,佛经中就有许多大富长者来做护法。然而福报的来源,事业的顺利,也需要从持戒行中获得。持戒直观的效果,就是不损恼他人不损害其利益,正因持戒而断除损他的行为,而形成普遍的对众生施予无畏的事实,体现出利生的积极意义。

如果不能持守净戒,则是所有过失患的根本过患,要遭受下堕三涂以及受贫穷的果报。有时候我们不敢发心去受戒,是因为还没有去受就先想着反正我做不到,这是因为缺乏对戒功德的信心,要知道一样地过日子,受戒比不受戒每天所得的戒功德大得不可思议。具体一点讲,持戒是三善的根本,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能得增上生人天而得福乐的果报;以出离心而持戒,能够决定证得圣人果位;如果以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持守净戒,这当然就是大乘戒行,为成佛的正因了。从中可见,大乘的戒行依然是立足于菩提心的支持,并不是不持戒才叫自在无碍,有一些见解以为持戒是小乘的执着,而大乘佛法就什么都可以做,不用在乎,纯属邪见!

受戒后所得的戒体的力量,可以说是三宝恒随的加持,因为当有可能要犯戒的时候,要么是外境的引发太猛烈,要么是内心的烦恼过于炽盛,所以常要以十二分的力量来护持净戒,这也是定力的养成。在经典中比喻护戒应当如护浮囊一样的万分小心,浮囊就是在水中的依靠,如果浮囊被穿了孔,那么就会泄气而令人沉水溺亡。戒体也是如此,一旦破坏就使行者溺入生死大海。

菩萨的持戒,不会违背前面讲的大乘利他心的原则,所以自己尽心持戒清净,但也绝不会看不起毁犯了戒的行者,如果从慈悲的角度,岂不是应该更加的对此生怜悯之心。所以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如老说别人犯戒,那么他自己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如果从方便善巧的高度来看,确实要依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持戒,不管是持抑或有犯,究竟也没有持犯之定相,两不执着就是持戒波罗蜜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6)

身及诸受用 三世一切善
为利诸众生 无惜而行施
下士为己施 中士解脱施
利他一切施 是则名大士
财法无畏施 难施殷勤施
闻施心欢喜 胜于寂灭乐
或有不应施 自他及所为
施以舍心胜 常修于意乐
三轮处处着 是施名世间
三轮空相应 出世波罗蜜

迈入大乘佛法,首先想到的日常行为就是布施。在人天法中布施属于三福业的范畴。在声闻乘中出于对自了的急需解决,布施并非重要的加行。然而在利益众生为本的菩萨道中,布施成了最重要最必要的项目,排在了六度法门的首位,因为布施的发心与舍己利他的菩提心行最为相应。

并且大乘的布施法,与前面讲的相较而言,内涵更为深广,菩萨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可以毫无保留地修布施行,布施的境界高低与功德大小,要从发心处看起。为了自己获得福报而去行布施,其中功利心在所难免,使得质量较低成为下品布施;为了求解脱而去布施,希望不会被物质所累,属于中品布施;为了利益他人而行布施,产生拔苦与乐的效果,进一步不仅是外在财富物质,乃至自己的身心修行功德,全部都可以无条件施于众生,这才是上品的布施境界。

布施的种类有三:第一叫财施,我们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所以布施钱财称为外财施,相对外财还有内财施,就是我们的身体甚至生命,比如生活中有人会捐出器官或者骨髓救他人的命,都属于内财施;第二种叫法施,世间的学问技巧教育别人,特别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都是法布施;第三种无畏施,解救危难之际的众生令其脱离恐惧,观音菩萨正因寻声救苦的功德而被称为施无畏者。从大乘布施的深度来看,好像财施特别是外财施最为粗浅,然而从大乘圆融无碍的见解来看,这些布施也是互融互摄的。佛教史上有个公案,姓庞的一位大富长者居士,把家资万贯全部倒入江中,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布施给穷苦的人,这样自己也有功德,他回答说,我生生世世为布施所累。会看的人可以理解,这个公案在全面地讲解财施法施无畏施。而放生的行为,也同时具备三种布施,拿钱买物念三皈依,解救了一些马上就要断命的众生,非常圆满到位的布施功德。

所以菩萨的布施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特别是自己还不够多余,或者最为心爱之物,乃至极难的牺牲行径,也可以难舍能舍。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并非等人上门不得已而为之。由大乘佛法见解的滋养,菩萨并不会因常行布施而生疲厌,反而一有机会布施就心生欢喜,比罗汉的解脱境界更胜一筹。大家理解一下,如果真想成佛,那么资粮自动送上门来,何乐不为呢!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因为在染土的缘故,所以有时候布施也许会呈现善因感恶果的局面,比如自己境界不够就强行不惜生命的代价去布施,或者布施出去增加了别人的恶业,都应该用智慧进行抉择。同时如果自己的实力不够丰满,也是可以用意乐来行布施,比如见别人难舍能舍而真心随喜赞叹,或者观想一切功德上供下施都是可以的,果报也同样不可思议!

最后要说一下大乘佛法布施的基本原则,就是三轮体空,以执着心而行布施只能带来世间的果报,而不去执着施者、受者、所施物才能与空性相应,般若波罗蜜才是成佛的正因,所谓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意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段具体内容,无尽意菩萨把身上的珠宝首饰都拿出来,发心要供养观音菩萨,按理说这应该是财施,但是无尽意菩萨当时却说,请仁者接受此法施,这段情节表达的正是此三轮体空的内涵。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5)

菩萨之学处 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 七众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 嫉悭与嗔慢
障于利他行 违失大乘戒
总摄菩提道 六度与四摄
渐入于诸地 圆满佛功德

什么是菩萨的学处!就是指以十善行为根本的菩萨戒,虽然人天乘中已经要求,在菩提心相资的前提下,十善依然是菩萨的正行。如果体现成戒律,从断恶的角度称为律仪戒;从修善的层面叫摄善法戒;从度化众生的层面叫饶益有情戒。如果在前面讲的声闻乘而言,戒有男女僧俗的种类,七众的差别,提升到菩萨戒的层面,就不拘于此身份生理上的差异,唯以断恶修善度众生为其核心重点,是七众弟子们共同奉行的原则。

可见,菩萨戒的重点在于菩提心性的持续稳定,佛教中常讲:“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心可以称为菩萨戒的根本总戒,如果继续以凡夫的心态混日子,或者像只想着自己解脱,就丧失掉上求下化的成佛格局,退失了菩提心,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依照瑜伽菩萨戒的内容要求,有四项重戒属于菩萨不可以犯的错误:第一是嫉,度化众生的生活中,发现别人拥有的资源比自己优秀,比如来自大家心理上的恭敬或者物质上的供养,因而生嫉妒心故意抵毁别人;第二是悭,面对来求助的人,在悭吝心的驱使下,于法于财都不肯施舍;第三是嗔,对众生生起怨恨心,久久不能平复;第四是慢,自以为很了不起,优越感十足,不具备虚心待人。这四种心都会对菩萨道产生极大障碍,有一条出现问题,就违背了大乘菩萨净戒。现实生活中受了戒的佛弟子,往往喜欢在外相上注重持守,难度系数更大菩提心的执行能力,却因为大家都难以达标也就互相默许不计较了,殊不知这对于成佛的障碍之大,才是真正要命的症结。

拥有一颗纯真的菩提心,便可以天地大众生广地放开手脚行菩萨道,总结一下六度四摄算是典型代表。六度大家基本都知道,因为乘此项目可以到达彼岸,也叫六波罗蜜。四摄法具体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案设计,实操起来就是多行布施与众生结缘才好有机会度化,从语言上安抚鼓励令其欢喜信任借机度化,可以走进他的生活事业中更容易接触他利益他而行度化,经中讲到有的菩萨为度化一个众生,可以随着他的因缘穷追不舍去六道中去度化,想法设法地令他得成佛之大利!这就叫菩萨!

在这样的修学历程中,由浅入深,由生转熟,道行越来越厉害,引发功德无量,渐渐登上成佛次第台阶,终究圆满成佛。框架大概如此,细节将在后面依次展开说明。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