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9)

真实无分别 勿流于邪计
修习中观行 无自性分别
以无性正见 观察及安住
止观互相应 善入于寂灭
善哉真般若 善哉真解脱
依无等圣智 圆满诸功德
法性本无二 随机说成异
了义不了义 智者善抉择

般若波罗蜜是无分别的智慧,途径只能是实证,描述理解追求都不可能获得。在染污虚妄的世界中注定了最真实的东西却是最难。所以有时候说舍也不得取也不得,不可得中就这么得;有时候说不离此刻一直在,寻觅的时候又不知道了;如果说什么都不想,石头木头也是如此,如果起到思量,又说是妄想,经论中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真知。须菩提在佛弟子中叫善取空者,就是因为《金刚经》中讲所言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真让人头疼。只有无意,没有刻意,又不是死意,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我们不能讲出般若,说其是空,大家会误以为是什么都没有;说其是实相,大家又准备离开虚相;说其是佛性,大家又开始提炼佛性。总之一听就是分别。但我们可以讲什么不是般若或者误以为是般若。比如无想天的人修成的无想定,虽然什么都不想,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但依旧不是般若而是外道。所以无分别,是不执着有不偏向空的中道实相,依此中观心行,入至无分别智的现证。所谓“至道无难,唯嫌简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依这样一切法无自性的正见来修学般若,不断观察成就慧,一直安住于此成就定,这样越定越明,越明越定,互相分享当下,能观的智灵而不动,所住的境定而不枯,止观双运合二为一,契入无生的寂灭法性,无分别智也就是般若现前了。

寺院功课每次念完《心经》,都要唱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对般若的恭敬礼赞,颂文中也讲“善哉真解脱”。般若既称为无上无等等的法,说明比其高明乃至与其相等的智慧都会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说大乘不共法的内涵。一切的功德都依般若而得以圆满。比如说越凡入圣,比如说往生净土。

了生死成佛道,都是乘此般若空性而成,空性的自体本相是一道清净的,声闻、菩萨、佛都是证入此法性之理,又万变不离其宗地随机施设成不同的法门模式。有法师总结了一下,佛说的大乘教法有三系,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这个想进一步了解,自己去深入一下,一般来说行者主攻学修自己心怡的宗派,多少会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所学的最了义。什么叫了义?就是究竟圆满到顶了,这样就会认为别人所学的差点意思,扬己抑彼的情况在佛教史上时有发生,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在明白佛法真实义的同时也明白佛法在世间的巧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应当善于取舍抉择!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8)

我不即是蕴 亦复非离蕴
不属不相在 是故知无我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诸法性尚空 何况于彼我
惑业由分别 分别由于心
心复依于身 是故先观身
无我无我所 内外一切离
尽息诸分别 是为契真实

记得刚出家考佛学院的时候,试题中有问什么是二空没有答上来,后来才明白为什么初学佛入门就要求知道这个道理,一个佛弟子的三观正是从二空之理开始启建的。

我空与法空直白一点讲,我空旨在提醒对于我相的执着,但是思维我空的时候要借助于我空的理论,会把我执的表现潜移默化在对理论的首肯中,就成为法执。昨天讲的是法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我为什么也是空的。

每一位众生自认为有自己的存在,都是基于对身心结合体的强劲默认,所以从不考虑我到底是什么或者有没有,学佛的人已经知道五蕴和合产生我,又知道五蕴皆空,在成为圣人之前依然走不出我的烦恼。如果想要论证我的虚妄性,可以从我与五蕴的关系中来分析一下,如果我与五蕴是一体的,五蕴中哪一蕴是我,或者说到底物质身体是我,还是精神情绪是我,实际上五蕴只是五蕴,从来不是我。反观如果我与五蕴是两码事,可是又发现除了五蕴还有什么能显示我的存在,所以我与五蕴既不是从属关系,又不能明确地区别,思来想去原来无我,一直这么想一直这么信就可以证道。老实念佛就能出现这个效果!

再进一步推求我空与法空的关系,实际上法空是对我空更彻底的清除,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我,谁去执着法!所以颂文中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后面两句意为,诸法都没有永恒主宰的特性,尚且是空,依法而立的我,更不用说当然也是空的了。

道理明白还需要观行才能到达现场,初学者应该先从观身处下手,倒着推一下,前面讲过轮回是源于惑业,惑业的发展是因为有分别,分别由我们的心在进行,心的存在感寄生般地依身而有,所以要先观身。四念住这个法门就是针对身为主,观身体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观久了渐入我空之境,对身体的执着淡化消除,再观一切万法也是空不可得,所谓无我无我所。内至身心外至世界都是缘起的,性空无自性的,脱离一切分别戏论,真实的智慧就现前了,从由来已久的二元世界,一下子进入不二法门,有时候称为狂心顿息,有时候称为桶底脱落!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7)

自性如何有 是观顺胜义
苦因于惑业 业惑由分别
分别由戏论 戏论依空灭
诸法因缘生 缘生无性空
空故不生灭 常住寂静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无因
观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上一讲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明白,佛陀为什么讲了一辈子法,又说自己什么也没说,出声为止声便是其中的道理。文字概念的价值在于可以指导我们的心行,如果依着导向第一义谛而不是导向世俗的文字观察,这种观察就可以让我们顺着胜义回归自性。

悟明自性是脱离苦海的条件,前面讲过苦是由惑引发造业,造业招感苦果,成为轮回的恶势循环,全部都是因为我人妄加分别之心启动的因缘,分别心又从何而来,是由对现前无意味境却认为值得拥有的一直在乎,戏论就好比天天陪伴着病的症状一起发作饶有兴趣地度日,却不知根治病因,只有把心行对准毕竟空性修观,才能从根上灭除戏论不起分别,般若波罗蜜就现前了。

观察总要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桥梁,在佛陀的教言中,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说明,万事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话,就应该是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然而观察一下现实世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法存在,世上的一切都在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规律下正在进行,奇妙的是就如同浪起浪落不断翻腾的时候,却正在极力表达水从来没变过的事实一样,正因生灭变化不息,才证明变是不变的。正因一切法无有自性,才提交了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的证据。

观空遣相要往七寸上去明了,万法的动态无非就是生灭因缘,要证知其永恒不灭,就要认知其生的错觉。教义中有讲无生的理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如果想要论证事物真有生的实际能力,那么细研一下是怎么生的,如果是自体生自体不可能,因为相对自而言所有万物都是他;如果从他生也不对,因为他是相对自才能成立的法,现在自正在求生尚未生,他从何处相待为他;自不能生他也不能生,自他结合同样不能生,好比两颗沙子都不能榨油,放一块榨也不出油。从自从他从共皆不生,说明生的法相并不存在。我们以为的生实际不是从无转有,而是因缘和合而成!这就是诸法无生的道理,道理只要有点哲学范儿的都能理解,证到这个境界才能称得上叫无生法忍,想活成这样先往生极乐世界,速度最快。

菩萨的观察,可以从无量的事物中进行,从无量的角度出发,都能通达无自性。大概讲有两大方便入门,上面讲的观无生是法空观,明天从我空观开始讲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6)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脱
世俗假施设 名言识所识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别

“二谛”的概念在佛法中十分重要,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的道理对凡夫来说是真实的,出世间的真理对圣人而言是真实的,众生的心境一直共振在世间的常情中,佛在世间弘扬佛法就是要随顺世间的本位指向出世的解脱,就叫”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有点以我们之道治我们之心的感觉。依照世间的表达方式,用世间约定俗成的文字语言概念沟通,依此而明白真谛的道理,进一步证得真谛的境界就解脱了!

然而真谛并不是离开俗谛独立存在的,如果认为独立存有真谛是理解上致命的错误,而是在共识的世俗现象中体悟到真谛的本质,佛法中叫明心见性,依真谛来看待世俗世间,原来世俗全部都是真谛的表现。这就是我们功课中常念的”二谛圆融三昧印”!所谓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的异名。

为什么凡夫不能见真谛而执着于俗谛,是因为把一切只是因缘和合假名施设的万法当了真。所谓的“假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常识,当某种事物被印象中概念化,到了人们心境中习以为常,大家共识就是这样,就是偈颂讲的“名言识所识”。

真正的情况是,名字称呼概念存在都是假的,一切感受也是假的,万事万物全都是假的,叫名假、受假、法假,依此观空遣相是修般若波罗蜜的一种方法。文字概念是假的,东西南北都是妄想规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妄想强制的,一堆名词概念的投射而已,剥开来看什么都没有。感受也是假的,否则为什么同样是美人当前时,色鬼垂涎三尺,妒妇怀恨在心。万法都是假的,因为什么都抓不住经不起推敲,比如我活了一辈子,放开马地甪心寻找一下可以发现根本没有我才是真的,连我都没有,我以为的世界人生实际上在哪呢!

这不是文字卖弄,稍微用力观察一下,就可见效。比如观照名假,发现我们的世界除了文字描述概念称呼什么都没有,起床吃饭上厕所,七个字就执着成三件事。当然有人说手碰到东西都会疼,吃东西就饱了,这是事实怎么能说是概念呢!告诉诸位依然是概念,你觉得是事实是因为当真太久太深,一下子拔不出而已。假如你的胳膊肘疼,你盯着疼的心理同时来观察疼这个概念,可能一下子感觉就不疼了。包括我们现在给大家讲观照这件事本身,也就是观照这两字的概念而已!所以观音菩萨观察行深,他就能随意发挥地改变我们以为的事实!

“正倒善分别”,正倒是指的正世俗和倒世俗两种境界。比如我们认为的现实世界,这就是正世俗。而在现实中我们有时会做梦或者浮想联翩,这个境界就是倒世俗。一双筷子直观看就是正世俗,放在水里会有曲折感就是倒世俗。说倒世俗如水中月般是空的容易接受,说正世俗现实生活也是空的就不容易了,所以佛法难信,佛许多时候用倒世俗类比正世俗来提醒众生万法皆空。老有人来问我做了个梦有什么讲究,我只好学着佛的口吻说连人生百年也只不过是一场春秋大梦,梦中之梦就更不必在意了。佛法是醒梦法不是解梦法!

今天讲了半天其实还是名词概念,为了说明只是概念还得假借概念,这就是以我们之道来治我们之心,也叫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5)

般若波罗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脱之所依 诸佛所从出
现证由修得 修复由思闻
善友及多闻 实为慧所依
般若本无二 随机行有别
般若诸经论 于此最亲切

般若之所以没有翻译成中文,是出于对法义的尊重,这是佛法不共的核心内容,凡圣、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的分水岭,就是般若波罗蜜。是三乘行者同行共法,解脱成佛所依的根本。

通常我们为了便于学习相彰,分别说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是所依据的教理,观照是持续的努力相融,这两者属于方便,只有证到实相般若,才算亲临其境了。正如颂文所说的实证基于实修,实修则由闻思而来,他是一套水到渠成的因缘。

闻思修三慧具体开来讲,可能更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在这儿罗列出来十法行:书写,古代发心抄写法宝,现代人喜欢描经也算;供养,想法设法投入法中;施他,辗转结缘流通法本;谛听他人读诵,现在有很多读经人可以听闻;自披读,自己读诵研习;受持,长期一部或者一部又一部成为定课;为他演说,发心讲经说法,代佛宣布;讽诵,读熟且背下来;思维,随文起正思维;修习,随文入观,化法入心。这样不断地让般若缘越来越深,再有善知识的提携教化,是修成智慧的增上缘。

单从实相真理而言,是无二无别的纯一境界,我们都知道有句话说不二法门,或者与佛同一鼻孔出气。但由于众生的好乐根性不同,说起来又好像不一致,一味的教义角度立场随意设计,手段不重要,能相应到位就是。所谓道不可解,入道之道不可不解;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无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说的这个套路,多举例说明以便大家找到灵感,因为般若波罗蜜是心里体验,不在语言诠释层面获得,只是借机炒作听个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如果想狠狠地熏习般若因缘,无间读诵般若经论,六百卷大品般若经、三十卷般若经、乃至《金刚经》、《心经》,异口同声宣讲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挑这些经中的两个比喻作为今天的课程结尾,经文中说什么是般若,犹如无根之树于虚空中现枝叶花果。又说怎么才能证到空性,好比有人到处奔找,说我要得空我要得空,殊不知他一直在空中一刻也没离开过空……这些比喻多么亲切,法味无穷。

般若类的经典,佛整整说了二十二年,此是三世诸佛之母!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