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

各位善友吉祥,前面学习了佛法概论和佛教史,并非要求我们刻板地记取多少历史知识和名词概念,而是顺着内容对佛法根本教义和弘化世间的因缘,形成一个根本轮廓,自信地嵌在作为佛弟子的胸怀中。比如佛法是正信的智慧的人生教科,而不是迷信使人越来越不正常。佛教一直都是伴随人类的发展合理的存在,事实上早已是人类文明忽略不掉的重要板块。能够调频心识、信仰佛法是一个人极为重要和难得的天资,这一定是轮回里每一生坚持诚善、注重教养的果报。将这些认知天赋异禀于我们的生命属性,从来毋庸置疑,今后更加坚定。

今天开始我们继续深化学习,教材是以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作为入口,循着各派祖师的修证之路和成功模式,从心开始细细临摹这些学修体系,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帮我们打开自以为有的宗派间的隔阂,另一方面从心地上开发原来真的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法境。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宗派?在佛陀住世的时代,都是随缘游化世间,托钵乞食禅观趺坐,因缘成熟刚好有人请法,佛陀根据现场的气氛顺势一说,当场就能让上根的人证成圣果、中下根的人明白真理,所说或长或短一场开示的话,就是后来结集成一部一部的经典。而且佛不必一套一套理论地讲,弟子也不会分门别类地理解,就着在场弟子的承受能力,实打实地讲肯定能上道一定有作用。讲者听者都有总持能力,体现总持效果,这是一点问题都不存在的佛陀时代。

但是法传到东土后有一方面产生了变异,法依然是原汁原味的佛陀圣言,但是人根机产生退化,已经不能够全盘接住总持之法了。佛陀曾有过预告,佛法将有三个时代的发展变迁:佛陀灭后的五百年还是正法时期,体现出有教有修有证圣人的时代特征;再往后一千年是像法时期,这个时候虽然有教法有修行的人,但证圣果的就很少了;再接着一万年的时间周期中,只剩教法还有,几乎没有修行的人了,证圣果的就更不用说了。

佛法东传的时候,已经到像法时期,修道证果的成功率普遍下降,这种危机被有眼光的高僧看在眼里,就开始寻找新的学修模式,让行者还有证圣果的机会。立足于现有的根机条件,从阔大的状态转为深狭的学修,依着某一部经典侧重的法门,实践形成一套特色的修学体系,这就是宗派的由来。说白了,就好比原来过日子都吃满汉全席,但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导致吃不下吃不完甚至还吃出了病,只好改吃系列的特色菜,特色菜虽然不是全席,从只为饱腹的目标看,只要实现了就算圆满!

所以客观来说宗派佛教的形成,往前望则是迫不得已的随顺,往后看也可以称顺应时代的发挥。就像法时期单论,东土佛教因为有宗派的分呈,才显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气象。这也是与我们中国人性格相投、正好学修的因缘和合吧!

请见闻已毕者现在开始: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法 讯 通 告

敬白大众,此前把成佛之道讲解圆满,可当作横向学习,接着将从佛教史内容讲起,可算是纵向延伸,无非欲令诸位有缘多闻熏习佛法基础知识,一来自己心中愈加明了何为佛教、何为佛学、何为佛法;二来在读诵经论学习祖师开示时遇到名词术语,就可以知道所指所向,而不必云里雾里地闪过;三来还是那句老话儿,一切都往道上会。

在讲佛教史之前,有些温馨提示。前面讲到佛教佛学佛法有所不同,我们权且可以这样分解,佛教就是佛法住在世间的相貌载体,佛学是指佛教的理论体系教义文章,佛法则是具体行持的法门乃至可以证到的境界。前二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体现前两者价值意义的。

有可能我们在学习佛教史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心理反应,把兴趣全部锁定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待判断是否真实和总是依赖考证,至少身为佛弟子是没有必要的,必定历代祖师大德已经把有助于弘法利生的内容楷定得十分完备,我们只要执弟子相去了解并将心得注入信仰修行就足够了。当然认为自己已经一门深入足够学修尚也可,再回头觉得没有必要学习这些也无妨,但前提条件是真的十分精进而非借口只管念佛就行,这次开始的系统学习确实是针对初学者为主,重新调整久修者的麻木心态为辅。

当然我们虽讲的是教史,但并不是客观的陈述,而是带着信仰的情怀去对接圣贤的行履,以史为鉴见贤思齐。从内容来看也不是单纯人世间的历史痕迹,而是放眼法界时空流转入现实世界,以信徒的姿态来受持佛法在娑婆世界中释迦如来的一期演绎成果。常听一句话叫,坐水月道场,做梦幻佛事,一部南瞻部洲的佛教史就是一场完备的梦幻佛事,一念心注射在时空隧道中一起流淌,身为梦中一员的我们,通过学习来不间断地回应每一个叫醒的讯息!愿大家通过学习能够增上信仰,纯正发心,不离当下法界,必定往生西方!合十[合十]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82)

佛住于净土 十八事圆满
与诸菩萨众 受用于法乐
诸法真实义 及证真实慧
无变异差别 是故无别乘
佛得不动身 悲愿化三有
示净或示秽 咸令入涅槃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终示真实相 故唯一佛乘
一切诸善法 同归于佛道
所有众生类 究竟得成佛

上一讲说到清净法身佛、特别是圆满报身佛所具的种种殊胜功德,今天我们继续来看,报身的庄严是一定住于净土的,而且由佛的觉行圆满可以引发佛的种种围绕圆满。比如说佛座下的弟子还有依止佛的外护也是圆满的,教化众生的弘法事业也是圆满的等等,共有十八种圆满。

关于报身也有他的差别相,依佛的角度讲叫自受用身,依大菩萨弟子所见不同而称为他受用身,在净土中自受法乐的同时又为众菩萨说法,菩萨弟子也受用自己相应的法乐,同在净土中各得其法喜充满。而且在净土报身说的法,并不如同在我们娑婆世界一样有正有偏,有权巧有真实,有三乘五乘的差别,而是完全以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称性流露出的一乘真实法。可以告诉大家,极乐世界此时此刻的法会正是这番情景。

讲完法身报身,我们再讲千百亿化身,化身的功德可贵在以度化因缘为需要而去慈悲不舍地随机示现。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用,佛又号称“如来”就体现出此功德,“如”就是法身不动报身庄严,“来”就是应机施教示现化身,以大悲心为本示现凡圣法界,三界六道轮回中而行教化,示现净土来摄受,示现秽土来折伏,为令众生皆共成佛道。

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典型的化身佛,为了度化娑婆世界这一期的有缘众生,示现成为八十岁的老比丘模样,演绎了从王子出家到菩提树下成佛再说法四十九年的一场因缘,先说三乘佛法再导归一乘,三乘如同解乏的缓冲模式,一乘才是真正的出世本怀。

从一佛乘的教育方式而言,可以说是万善同归,本来佛道,一旦开示悟入佛知见,证入成就菩提涅槃的佛果,那么就如同《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一样,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都是现成的。

问题是我们不从成佛之道的开始讲起,便到不了一切善法同归佛道,所有众生究竟成佛的地步,然而到了最后又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所谓的从本觉而启动始觉,最终始觉合于本觉就是究竟觉。这就是成佛之道!到此圆满,随喜大家听闻功德!

最后说几句,佛法常说解行并进,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我们听多了可能也会转向教条,然后就强迫地执行又得不到相应,我想我们应该优先了悟理即是境、境不离理才能迈入正见。犹如世间学问中常会讲历史与现实的概念,实际上现实本来就是历史,历史一直处在现实中,我们强行把两者分开又去提倡合二为一,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一直就是这样的。佛法解行亦复如是!

回向:愿此番讲解闻思功徳,回向四生九有众生界,已故者离苦得乐,现在者福慧增长。并愿与九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81)

佛身最寂灭 平等无分别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
法性所流身 念念现一切
佛事菩萨事 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 依正悉无碍
于一现一切 一切入于一
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三不护 妙智佛功德

今天讲佛,有缘听闻的请位应该不止是今生,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围绕着佛进行努力,与他有缘,做他的弟子,以他为榜样,最终成为他,但是到底什么是佛,佛是什么?如果只从拟人的角度或者人格的升华而言,好像大家都知道是大圆满觉的圣人,如果从超越性的存在或者摆脱思想的边际而去亲自感受,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如何是佛!很直白地表达一句,我们凡夫以为的一切都不是佛的本质,我们凡夫以为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佛。成佛之后的觉行是现成真实圆满的尽情自由,他在如如不动的同时又盘活一切机缘,赋予无限生机。

上面说的只是为了尽可能炫出理解高度,回头来我们还是依着偈颂循次讲起。“佛身最寂灭”开始是讲佛的法身,所有的法都是佛的法身称性显现,由此可见一切物质现象、一切精神层面都是法身的范畴,本身就是法身,他是超越分别出离障碍所达成的平等寂灭现场,所有的描述也是勉强的表达,法身周遍无为充满一切信息,就好像摩尼宝珠微妙神用一样,有众生起感,就会无为而应。

“法性所流身”,是佛的圆满庄严报身,由前面的所有福慧资粮圆满后显现出来极至庄严的唯美形象,但是唯美并非我们通常好看漂亮的单薄见解,而是没有局限而展开的无限可能性,是念念间而发生的一切因缘果报内容,包括佛法界的圆满清净,菩萨法界的自觉觉他功德利益,声闻缘觉的修行出离解脱,乃至六道升沉的轮回转世,一切时空中的依报正报都可以念念显现在前,重重无尽的报身现境,在《华严经》中已经说得十分到位了。

当然,清净法身和圆满报身也非截然不同的两项内容,而是一体两面的真理陈述和灵感现象,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报身是有始无终的,由此本具的功德和修成的圆满结合起来才是佛的品质,说实话佛的品质怎能由凡夫思维语言想到说明,我们只是依圣言的透露,来略微了解一些。

经中讲佛的功德,有几个常见的内容版权,比如说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所谓的十力,佛在证得诸法实相智慧,了达万法的真理,这个能量非常坚固没有任何可以破坏和超胜者,故称为力,共有十种,比如有一个叫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就是能知一切众生经历三世的业缘、果报、生处。其余九种不再细说大家可自行查询。

四无所畏,是指说一切智无所畏、说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大概就是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智慧、修证成果、指出的误区、所知修行的方法四个方面极为笃定,毫不怀疑,凡是所说绝对负责,没有任何问题,是无所畏的真义。

十八不共法,顾名思义不共法就是指不共同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十八种唯佛独有的功德。比如说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是指佛的身口意三法不会有过失,不像我们凡夫身体老造业,口无遮拦,念念妄想地过日子。再比如说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心中绝对无有亲疏远近的拣择等等,共有十八列项。

如来的功徳无边无际,不可具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另外的一些功徳如大悲德、三不护德、妙智德、四清净德等等皆是。我们从理论上看看而已,真正的妙境到了才知!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80)

第十法云地 诸佛光灌顶
智增澍法雨 长善如大云
菩萨所修道 三祇历十地
顿入与渐入 随机有差别
三僧祇劫满 登于妙觉地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我们修行人常说一句话叫因圆果满,这其中的华丽转身处就是第十地法云地,菩萨行到此处,就如同太子要经灌顶而确认候补王位,所以常常又称为法王子位,也叫一生补处菩萨。此位菩萨前面的九地都不能及,从自在说法的功德来看,能够遍法界地显现神通现身说法,如大雨瓢泼一样无处不润,一切万物都可以接受滋养,这功德来自于十地菩萨犹如密云的将要成佛的福慧资粮,也是法云地名号的由来。

法云地菩萨的神通境界,已经有了分享佛功德的能力,可以证得离垢三昧,这个三昧现前时会有大宝莲花生,这样的殊胜来自于无始以来无量的清净行所成就的,可以恒放光明普照法界利益众生,十地菩萨就坐在此宝莲花座上,像法云沛大法雨一般说法降魔。十地菩萨能够在一念之际受持佛的法境,能够在一念之际普至一切世界演说大法,随众生的各种性情差别,而令其灭除一切烦恼惑业。又能让世界与世界之间互相关注互相无碍,能依他的心念,在一毛孔中示现佛国净土。这些功德唯有十地菩萨具足,其余九地菩萨乃至声闻缘觉难以望其项背的。

前面的修行就是三祇修六度的所有历程,一个修行人从一念发起菩提心开始,经历五十行位次第最终到达法云地。当然前面讲过这三大祇劫的体量,也有顿渐的差别相,渐而言是从时间相上来看,实打实的依着时间行进而积累到位;顿而言是从功德相上来看,是以修行的积累而论,有点像承包模式,比如说你很快就修到十回向圆满,就可以确定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经到位。

修到十地圆满的最后一刹那,就进入妙觉的果位,也就是说成佛了,我们常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在这里添加一个缓冲,如同十住位的初住开显出十信位的内容一样,在妙觉佛果也开显出等觉一位,介于十地之后妙觉之前。

之所以称为等觉的等,是说其一切功德与佛无二无别,但此觉与佛觉呈现的方向有异,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成佛是登上山顶,成佛后要滿山遍野地度众生而不可能一直呆在山顶,等觉好比是往山顶上登的最后一步,妙觉好比是在山顶下山度众生的一步,一个进一个出走的是同一步,从同的角度称为等,从进出的角度觉有不同,佛的妙,等的不妙,这就是等觉与妙觉的差别。

佛的功德,唯有佛能尽说,我们从经中了知一些可以赞叹的部分,也是在人的世界里进行沟通而已,但这足以让我们身为佛弟子的信念更加决定,生命的圆满在佛功德中才能体现无遗,明天再说。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