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趣微课堂 普门品(9)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大家学习《普门品》,心细一点会留意到,四大名山只有观音菩萨应化在海边。特别是南海观音露天圣像建成开光后,从此肆虐惯了的台风便与普陀山不可思议地绝缘,这是舟山当地老百姓妇孺皆知的事。此款感应的原型,正是今天经文所讲的“救七难”中的第三难——黑风难。我们分头从事和理两个层面来讲讲。

佛菩萨救苦善知人间烟火气息,世间俗话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实情,史书记载自古都是“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是实景,经文用“百千万亿众生”来总括。“入于大海”并不是像现在只为捕鱼,而是因为海里的宝藏最为丰富。《贤愚经》中说,种植农作物得百倍利润,经商可得千倍,做官可得万倍,唯有入海求宝只要能平安归来,便可得无量倍的红利。可见所有谋利行为只有入大海打捞财宝的诱惑最大,当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的回报率也最高。

经文中常用七宝来代表财富:“金银”当然是因其稀有而珍贵;“琉璃”是大千世界中的天然宝石,须弥山的南面就是琉璃宝堆砌而成,我们阎浮提正处在须弥山之南,辉映在虚空天就成了青色,所以也叫“天青宝”;“砗磲”又叫大海贝,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它还白的东西;“玛瑙”是鬼血所成的化石;“珊瑚宝”在海中生长缓慢十分难得;“琥珀”则需要更加年代久远;“真珠”也是海里的特产。

知识背景了解到位之后启程入海,然而海的可怕并不是只有我们肉眼所见的大风浪和深海恐惧,海中岛屿还有一种常住众生叫“罗刹鬼”,他们生性好杀,常出没海中,以食人为生,又叫“啖精气鬼”,假如人死尸体腐臭,它能持咒令尸体新鲜。人的心间有七滴养神水,被它啖一滴会头痛,啖三滴会休克,七滴啖光人就要死了。在航行途中同船人共业所感遇黑风瀑吹,罗刹鬼就伺机而来推波助澜,想着饭点到了,在此之际,全船人持念观音菩萨圣号,这是上限;哪怕只有一个人持念观音菩萨圣号,这是下限。所有的人都能蒙菩萨威德护佑,即得解除罗刹之难。此话不必解释,效果立竿见影,观音菩萨名号足以佐证一切。

《应验传》中记载,南印度一百多人乘船,从斯里兰卡到扶南古国(大致是现在的柬埔寨),就遇到黑风将堕鬼国,全船人惊怖称念观音圣号,只有一个学小乘佛法的沙门,不信观音菩萨,罗刹鬼就只追着他索命,狼狈之余也只好学习船上众人一起念,才一同得以免脱命难!

以上从世间现象事上而论,佛说念观音菩萨是这样的,就如是信受奉行。菩萨有救苦救难大愿在先,那么我们就可顺愿而为感应脱苦之利益。上述脱的是业已形成果报的苦;下面略从心法理体来讲,脱的是熏习心田因地的苦。

“百千万亿众生入于大海”,是指我人等在生死苦海中的贪嗔痴凡夫众生,得闻稀有难遇的佛法,发心求解脱而修道。“七宝”则是表修行道上所需的七种圣财,也即要用信、戒、闻、舍、慧、惭、愧七种法财来保驾护航,可见修道信心如金,越纯越好;持戒清净,犹如银之白洁;闻法要明了,如琉璃般透明……“黑风吹其船舫”则是比喻正要进道的时候,突然无明烦恼的业风吹荡,吹坏五戒十善之船舫,就要断掉我们的法身慧命,将堕三涂鬼国。此时若能回光返照,观自体心性本来清净自在,当下即得解脱,便是观自在!

古来有一公案,宰相入寺院见有一僧人勤诵《普门品》,读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一句时,宰相问是何意,僧人不客气地回应:“出家人念经你乱问什么!”宰相大怒,欲将僧押至衙门处死。僧人笑着说:“此即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宰相不解风情,僧人说:“你怒从心起就是黑风吹动,动杀心即处罗刹鬼国”。此僧可谓善说法者!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 普门品(8)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今天的头从昨天“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的尾讲起。佛法常说“解脱”这个概念,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与己无关,实际上哪怕不学佛的人,现实生活中也处处都在体验解脱的感觉。

比如嘴被捂住透不过气的时候,一放手就是解脱;生病住院得心都灰暗了,通知病已痊愈可以出院也是解脱;做梦正做到酣的时候,梦境十分恐怖,一念醒来梦中情形什么都不是事了。这种解脱虽然常被用来比喻佛法的觉悟,但都属于“世间解脱”,只能解一时脱一次,治标不治本。出世间的解脱,念菩萨圣号反闻自性超越世间,才算真正意义上“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与观音菩萨同步的解脱。下面的内容从救七难、灭三毒、应二求展开,都是基于观音菩萨解脱本位,从大慈大悲中发挥出的自然反应。

“救七难”是本品中观音菩萨应缘救拔的七种厄难,其中水、火两位首当其冲,常常持念恭敬观音菩萨者,在火灾中得免于火烧,在水灾里不能沉溺。佛法中讲到组装物质世界的四大基本原材料,就是地、水、火、风,他们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一旦有失衡的情况出现,那么反应在内就是身体出毛病,所以叫四大不调;反应在外部环境中就是遭遇灾难。此时持念观音菩萨名号,虔诚恭敬无疑最为灵验,遇火不烧,遇水无险。

姚秦时期有位法智法师,一直称念观音菩萨圣号,一次前往他处经过芦苇地中,正有人点烧芦苇四面起火,他见状也无法逃脱,正念一提信心决定,我既然信受菩萨,就将性命交于菩萨安排。端坐芦苇地一心念观音圣号,火逼近时被熏昏过去,苏醒过来一看四周烧个精光,唯自己身边一尺见方没有经火,实在不可思议,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口说无凭实据为证,有去过九华山百岁宫肉身殿的人,一定记得无暇和尚肉身不坏,双臂举抱在胸前,本来应该是结跏趺坐为标准,这缘于一次火灾时百岁宫起火难以熄灭,庙里僧人跪在肉身前求他显灵,果然火没有烧到肉身殿内,后来大家发现肉身菩萨的胳膊就挡在胸前,定格成现状了。

《观音菩萨感应录》记载一则典故,一位刘姓年轻人极度信仰观音菩萨,朝普陀时在莲花洋中见到三朵大如车轮的莲花,观音菩萨居中,善财、龙女侍在两边,突然狂风大作把船吹翻,其他人都落水被淹,只有他眼前觉得一片通红,好像有人带着他走到一个地方停下,回过神来一看正是他家门口。

以上两则皆是史上实事,若能信受不疑,便是“随信行”之人;假如听了也不怀疑也不确定,又说不出个当然,可能是“随法行”之人,我们来讲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原理。

佛教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唯识学常说的话。也就是说当我们要遇到灾难时,正是过去的恶因与今生诱缘合作成为果报现行时,如同一列急速的火车驶向悬崖,如果当下一念虔诚发心使然,极力忘我地持念菩萨圣号,就会插足恶因违缘令其和合不成,犹如横向在火车上施加巨大干扰力,令其改变行进方向脱离原来轨道。反应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就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就是“火不能烧”和“即得浅处”信以为真的流程。

当然必须补一句,明白这个道理本身并没啥用,只有兑换成信心而去一心持念观音菩萨名号,才能算得上明白人!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普门品(7)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今天我们还是围绕着无尽意菩萨问佛,观音菩萨名号的由来这个线索讲起。接前面经文中的几个点来连贯一下。无尽意菩萨的常住国土在东方,叫不眴世界,教主是普贤王如来,这是一个没有声闻缘觉行者,都是清一色的纯菩萨世界。法界约定的规矩是,只要有讲《法华经》时,十方诸佛都派出上首菩萨前来参会听法,可见无尽意在不眴世界的地位和观音菩萨在此国土是一个级别。

其次他问佛观音菩萨以何“因缘”而名,这里请大家注意,真正佛弟子看待万事万物不出因缘所生法,这是心常在道上的一个标志,也是一切问答所依的基础。当我们遇到人、经历事的时候,能不能立足因和缘的背景观待,也是对佛法信心的体现,只有这样他的提问才能称为善问。问法也有多种情况:因不解而问、试问、赴机问。这里无尽意菩萨借众生根机成熟,配合世尊与观音菩萨,故示现而问,属于典型的赴机问。

今天列出的这段经文,既是世尊的总答,也是普门一品的总纲:他包含了观音菩萨的慈悲誓愿——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也指出听闻名号所得的利益——即得解脱;揭开菩萨别具一格的度生方法——观其音声;归结处是最根本的修行手段——一心称名。所以这段经文是全品的核心所在。

这一切都是观音菩萨的主体因缘果报,教义中通常形容为“以名召德,以德应名”。如果将名号度人比作一个系统建筑,那么他的地基非常深广,过程极其谨密,效果最为突出。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效果,还真要从后台出发看一下观音菩萨名号威力的由来。

《悲华经》中记载,宝藏如来应世时,观音菩萨是转轮王太子叫不眴,在一次供养完宝藏如来后,他在佛前发大悲愿,在他行菩萨道时,所有世间苦难众生受苦之时,声音被他所闻所见,这些众生的苦如果不能免除,他就不成正觉,这是地基深广,所谓“宿世悲愿”;《楞严经》中也说到二十五位圣人的修行报告,观音菩萨作为压轴登场,向佛说他曾经因为供养过一位观音如来,教给他一种“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从观察音声这个现象开始下功夫,刚刚开始悟到声音的本质就是动和静的对比效果,然后一门深入直到尽头,超越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获得了“十方圆明”的境界,说白了就是有了无处不在的功德,这是过程谨密,所谓“因中修证”;我们讲的《普门品》,已经是菩萨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了,依旧以此声音为因缘而利益受苦众生,这是效果突出,所谓“果上利他”。经过菩萨道的勤苦积累,才练成足斤足两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称念功德也不可思议!

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对无尽意菩萨所问的回应,只是诸位切莫只顾着说知道了,应当关注无尽意菩萨这一问的醉翁之意,正对着现在听闻《普门品》的我人,借此机会对观音菩萨的名号,生起趁热打铁的更加信心!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普门品(6)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经题已一语道尽这一品经文的主要内容,果后行因倒驾慈航的观音菩萨,在这个以声音为主导的世界,借声音这个载体而行不设上限的慈悲救苦的事业。如果听闻者能够内心生真实的信解,可以说把这事从理论上明白了,再看经文就成了实践的内容。当然如果经题还听得不是很明朗,那么就要从经文进一步学起。总之闻法的根性不同,要繁简得当,太简单了法义讲不周全,太繁琐了反而会干扰觉性,令智慧显发不出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话的第一个词叫“尔时”,几乎所有经典都是这样来计时,他有几个用意:如果按照常规的某天某时,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北京、纽约、巴黎的时间定格都不一样,如果把时间定为此处此时,那彼处彼时就不认帐了,所以“尔时”的规格很高,是佛说“法无定法”的体现。而且“尔时”的说明很到位,常说到“当尔之时”,也就是佛该说《法华经》时,正好要讲《普门品》时,众生听《普门品》的因缘成熟之时,所有的因缘果报全部现前时,就是“尔时”,非常完美没有毛病。

如果再把我们此刻的悟性拔高一下,“尔时”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周遍功德,在这现前一念的时空假相中,佛陀在讲此经时,千百年来有缘受持读诵时,我们现在利用手机文字讲解时,大家正在此刻用眼根来看、用意根思维受用时,虽然纵横交错可以一眼望穿,实际上都属于一时,不离当下一念周遍法界之心。这才是“尔时”的真实写照,现前境界。若听不懂了此刻求观音菩萨加被,他一直静静地在旁边等你的虔诚恭敬心。

无尽意菩萨应该是观音菩萨的知己,他们两位必须因缘、法缘同样的深厚,才能在这样的法会,在同一品中出现。也说明至少他们的救苦大愿是同频共振的。无尽意菩萨也曾感慨,红尘世界纷扰不息,众生业力茫茫无尽,爱河恨浪滔天无底,发愿度尽此中众生,所以号称“无尽意”。说来惭愧,回想反思一下,我人不管干什么都无法一直相续不断地坚持,所以整个人生世界显现的都是有尽的果报,比如生命,比如感情。

本品中无尽意菩萨为了我们末法众生,能够得知观音菩萨大悲救苦的讯息,明知故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号为观世音?

虽然已经心无挂碍,依然不忘法从恭敬虔诚中求。大家要注意学习,他请法时的三敬行仪,第一是即从座“起”;第二是偏“袒”右肩;第三是“合掌”向佛。所谓的“起”,从发心上而言,本来已经修到安住空性境界,不生不起,但为了乘机利益慈愍众生,所以才会从座而“起”。所谓偏“袒”右肩,一方面古印度以袒为恭敬,而袒右肩则更方便在生活中侍奉恭敬,另一方面则心无杂念地坦诚请法,才能有最好的感应受益。“合掌”是恭敬的根本,手分为左右两边,在此合二为一,表示不敢散乱没个样子,应该专致一心,这才是佛法从恭敬中求的首席形象!

三敬法全部到位,请法的基本路线没错,明日我们来说说观世音菩萨究竟为什么名为观世音的。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普门品(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题目大义

“普门”这个词很有专属意义,既是表显佛法的高端圆满境界,同时也形容观音菩萨度化众生的蓝图。题目合起来看,观世音菩萨代表人,普门代表法,前者是人妙,后者是法妙,和合一味属于人法立题的形式风格。

具体来讲,“普”就是普遍的意思,“门”有通往到达的作用,我们的一念真如心可以普遍地作用于一切时空交错处,应运而起会成为一种形态惯性,直接首尾呼应成一套系统,就是门的作用。如果觉得这样解释太潮,传统说比如三界六道的划分,就是一种门道,十法界同样如此,如果我们的心与五戒十善相结合,这门就通往人天的世界;如果我们的心体现为无我空性的觉悟,这门通往的就是声闻圣人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心与五逆十恶势力勾结成形,将来地狱之门就畅通无阻了。所以应当知道,我们的一念心具备了全部形态的可能,但是凡夫的心量确定中,一个门只能够通到一个地方,而菩萨心境就能同步将全部形态面面俱到,就是“普门”。

“普门”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进行阐释:比如说断烦恼,如果从差别次第的角度,得先伏后断,伏就是压着不让发作,断就是连根彻底拔起,断也要一品一品地断,如果是普门断惑则没这么多讲究,一断一切烦恼皆断,没有一惑不断,这就叫“断惑普门”;再比如我们常常说修行的法门,号称有八万四千,但实际上一门修行成就,门门自然都通,念阿弥陀佛号称总持法门就是这个功德,所以叫“入法门普门”;还有度化众生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无边之量如何度尽!悟到众生为我自性心中之众生,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就全部得度,这就是“弘誓普门”。

当然观音菩萨的根本法是大慈大悲,我们主要从慈悲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慈悲有三种差别:第一种叫“生缘慈悲”,说为“爱见慈悲”更好理解一些,实际上就是我们凡夫的恻隐之心,的确很善良,但这是立足于带情见有亲疏的慈悲,如父母对子女,看着就心疼,但是别人家的子女也是子女,看着就不一样了,对被老虎吃了的人能生起同情心,对牛羊等动物就觉得该是自己的一盘菜,这是一种分别染污的慈悲,不叫普门慈悲;第二种是“法缘慈悲”,比凡夫强,属于二乘圣人的慈悲,他们知道一切法因缘所生,只管出世不想入世,这种格局导致只能随缘度化有缘,而不能平等普度,并没有达到普门的标准。

唯有第三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话没法理解,只能实践中体悟。诸菩萨证到众生是自性中所显,与自己一体之众生,只管度众生才是度自己的最好方法、最佳效果,所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没有人我的分别,终日度众生没有功勋可记录,这才是观音菩萨的慈悲普门,以平等心对待就叫“普”,一切众生皆度脱就是“门”。他的这种等观视野及行持,兑现在凡夫的感受中就是“普门慈悲”。

当然讲了好几段,也没正面回应的讲解一下普门,好像都是用其他的法来衬托表显才好领会。实际上观音菩萨圆通境界,分身散影的神通,遍洒甘露的清净,都是在说普门,善闻法义的有缘听得可能有点意思,问,何谓普门?答,普门以无门为门。就是没有门所以都是门。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