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2)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耻有所不知 耻有所不能
耻有所不净 回入于大乘
不忍圣教衰 不忍众生苦
缘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有古代的大德做过究极意义上善恶之分开示,凡事有利于自己的都称为恶,凡事有益于众生的都称为善。从中可以获得大乘佛法的真谛,无我利他的菩萨行,终究圆满成佛的目标。本书称为“成佛之道”,已经明确了佛法的根本内容,可以说不愿意或者没想过成佛的行者,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可以称为佛弟子。

五乘章中的人天乘,犹在生死不能自拔;三乘章中的声闻乘,只能够独善其身。这都不是佛陀的功德,缺乏菩提心的内容,只有发菩提心才是成佛的正因。这里说为大乘不共法,不共的意思就是独具的品质,明确的目标和无上的运载能力,才能叫大乘。

大乘佛法是最极殊胜的法门,从几个点略显一下和小乘的区别:比如发心不同,小乘以自利为主,利他行为则是大乘的标志;修的法门不同,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大乘则修六度万行;证的果位差别明显,小乘只到阿罗汉,大乘为了成佛;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小乘的罗汉最快三生可以成功,慢一点六十劫的时间。大乘成佛之路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阿僧祇就是凡夫的心力根本数不清的意思。这便是大乘,无论从圆满究竟的解脱,或者利益一切众生令得安乐,乃至绍隆三宝住持正法而言,行者都应该以大乘的教法为学修的根本。

佛一生讲法的段落中,讲阿含经的内容都是小乘教理,到了讲方等经典的时候,看到时机成熟,应该让小乘学者回心转意趋向大乘,就用大量的内容来故意地呵责小乘的心量见解,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佛相比,就像萤火虫与太阳的距离,从而惭愧不已,发心向往大乘。

“耻有所不知”,小乘行者的道行只能看到八万劫内的事件,所以当时有人求佛度其出家并证圣果,许多罗汉弟子观不到他哪一世种的善根。“耻有所不净”,在《维摩诘经》中有一个情节,天女散花现场,落到菩萨身上都不沾身,而落到声闻身上却沾着掉不下来,以此表明罗汉虽破了我执,但是还有法执在心,故而修得不是很利落彻底。

在此前提下,意识到声闻乘的局限性,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寂灭而不知缘起,执着于涅槃而不知生死才是大涅槃的支撑点。欲入大乘佛法,要依大悲愿力来支持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这种发心的原动力,就是不忍心让众生受轮回之苦的共情,希望能让一切人听闻到佛法而护教,这样的格局一旦打开,就从凡夫的本位直接趣入大乘的成佛之道!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1)

此或慧解脱 或是俱解脱
六通及三明 世间上福田
明净恒不动 如日处晴空
一切世间行 不染如莲华
或不由他觉 从于远离生
名辟支迦佛 合说为二乘

今天的内容主要了解一下圣功德,证到罗汉的果位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至少对慕灭修道而言应该起到一些作用。

首先讲一下阿罗汉的境况有六种差别,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无生智”上,利根的阿罗汉才能达到这个顶点,在证得罗汉果后无论遇上什么境界都不为所动,叫不动阿罗汉。另外还有五种,比如证得罗汉后遇到因缘又会突然起思惑,可能会出现退回前三果的现象,叫退法阿罗汉;还有一种思法阿罗汉,觉得好不容易证得果位,唯恐生病或者其他因缘导致退失,不如自取灭亡入涅槃算了,佛在世的时候有许多罗汉因为这个缘故自己结束生命,也是佛制不杀戒的原由;有的罗汉为了保全自己的果位,精进防护退失,叫护法阿罗汉;第四种安住法阿罗汉,也不退也不进,能安住在所证的境界之上不动声色;第五种罗汉,他的心态非常好,善于利用自己的能力,迅速达到不退的地步,叫堪达法阿罗汉。

虽有六种差异,依解脱情状不同来说可分为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两种。顾名思义慧解脱,就是由无漏的智慧断掉见思二惑,已经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其中有比如从初禅的地步证得罗汉,没到二禅三禅的能力就成了障碍,不能得定解脱。而俱解脱就无所谓此种情况发生,因俱解脱还有一个指标就是要得灭尽定,也叫灭受想定,到达此处第六意识不起作用,完全没有凡夫的束缚力了。

俱解脱比慧解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明六通的能力上,这些对凡夫而言特别诱人,对俱解脱的圣者则是最稀松平常之事。比如神足通能上天入地,隐形自在。天眼通除了正常视力范围以外,宏观微观的世界也一目了然,远近明暗表里都不在话下。天耳通各种声音语言全部明白。他心通,别人想什么同步知道。宿命通看通我们的前生后世。漏尽通则知道某人的烦恼有没有断尽,应该怎么断尽。前五通的能力外道也能修成,只有漏尽通是罗汉圣人必备的德行。明与通的差距,只在乎明比通更为通透明亮,更加究竟彻底。

所以用两个比喻,随喜赞叹罗汉功德。既如同浮云散尽日光遍照的万里晴空,又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在世间游化。

最后一个偈颂,顺带着说一下辟支佛,声闻罗汉是三乘共法章的主要成果,从断烦恼证果位的水准看,辟支佛也是一样的水平,只不过他们的解脱因缘不一样,辟支佛自己看看春花秋叶就悟到无常,思维缘起的本质,就无师自通圣果,所以又称独觉。

这两类圣人,虽然还没有发起菩提心广度众生,但自觉的部分已经完成,也是声闻乘的标志性成果,合称为二乘。完全没有贬低意思的前提下,相对于大乘的风格而称为小乘佛法。三乘共法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0)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结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进薄修断惑
三名阿那含 离欲不复还
断惑究竟者 名曰阿罗汉
毕故不造新 生死更无缘

今天是个圆满好日子时逢十五,我们正好也讲到修行的圣果,佛法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学习理论的作用,旨在越来越感受不可思议的事实。

修到预流的果位,了却生死已成必然,最多再被业力的余势促成七次生天七次做人,凡夫生涯就到头了。证到初果的时候已经断了三界的见惑,开始势如破竹般进而断三界的思惑。

继续下去证得二果,印度话初果叫须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二果又称为一来,到这个地步要在已断尽三界全部见惑的基础上,进断欲界的前六品思惑,还记得昨天讲三界九地都有九品思惑,下位断的是粗品,上位断的是细品,因为粗的总比细的好断,道行更深厚才能断微细思惑。二果圣人的生死尾巴,最多经历一次生天一次做人就结束了,一来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三果圣人叫阿那含,汉语的意思就是不还了。这个地位就把欲界的后三品思惑断了个干净。换种说法就是和欲界完全绝缘了,对于欲界的男女之欲乃至五欲彻底失去兴趣,清净无染,证到这个果位的圣人,哪怕是在家身份,也绝不会再有男女之欲的烦恼。当然不还的含义,现实生活中只会生到色界天,不会再来欲界受生了。

最后的结果,终于成了阿罗汉圣人。这是声闻乘的极品果位,所以南传佛教中认为大阿罗汉就是成佛了,以不还果的身份,将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一次性断尽,就证得罗汉果位。罗汉的意义有三个层面:首先叫应供,真正成为世间的福田,堪为三界人天所供养的对象,大家都知道供养这个词,也有供养的行为,可知道供养的作用实质上促成向道的心行,因为对境就代表着法道;其次叫杀贼,已经彻底断了三界轮回的底色见思烦恼,杀尽烦恼之贼;第三叫无生,一旦圆寂以后再也不会来三界受生,故名无生。

有一点值得说明,我们学的号称马上就要讲到的大乘佛法,所以到寺庙大殿内看到都是佛菩萨在正位,罗汉供在两边,有时候就有点儿看不上他们,要知道从道行神通而言,我们给罗汉提鞋都是没有资格的,要好好修行向圣人看齐!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9)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结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今天接着讲思惑,我们发愿的时候老念一句话,“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中有一个就是惑障,凡夫的惑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三界内的体现,他滋润着生死现象的发生,把见思惑断干净,意味着从投胎转世中解放出来了。

此前说迷于事相的烦恼称为思惑,所以他就像是脏了很久的衣服污渍,会显得比较微细顽固难以清除,见惑明白过来就可以一时顿断,然而思惑则要一次又一次地修行圣道渐渐断除,佛法常讲历缘对境而修,在生活中磨练,就是这个情况。

三界换一下说法又称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色界四禅称为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地。四禅八定加五趣杂居统称三界九地,如图二图三。这九地中第一地的烦恼贪嗔痴慢四种,后八地分别只有贪痴慢三种,合为十种,每一地各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上中下水平,大概意思就是染着得轻或者染着得重的差距,这样看九地各有九品,算下来九九八十一品思惑。

再回头看实践证明,圣人修行报告显示,一个行者发心解脱,开始修前面讲的五停心观,依五停心观得定力后再进修四念住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先开始的能力只可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地观,等到观力强劲后可以统在一起同时并观,就叫总相念住。这样不断提高观察智慧越来越成熟,会引发到四善根的位次,进入将要超凡入圣的前兆。

先进入的叫煖位,这是一个比喻,意为马上就要点燃圣道之火,煖是着火的前提,所以初善根位叫煖位;继续保持观察智慧,有更殊胜的功德出现叫顶位,为什么还没到顶就叫顶位呢?因为煖位和顶位并不保险,属于还有可能退步生邪见造地狱业的范畴,但在这个范畴中属于天花板级别,所以称顶位;观察智慧继续进行,就修到第三善根位忍位,到了这个地步,对于四谛真理既能相信,也能理解,完全认同,绝对忠诚所以叫忍位;到达忍位后无间不停地提升观智,引发世第一的境界,因为还是凡夫所以称世间,但在世间善根中已达到极致,所以称为世第一位。

综上所说,修习五停心观、别相、总相念住,称为三资粮位,充分准备的阶段。煖、忍、顶、世第一称为加行位,更像是冲刺的过程。全部在一起称为七方便,都属于证圣果的方便行法。从世第一的位置再发起智慧,一刹那断尽三界的见惑,便进入圣人的行列,称为初果预流!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8)

通论解脱道 经于种熟脱
修证有迟速 非由利钝别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结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三乘圣者的解脱之路,细节各有各的具体情况,但是步调一致的框架结构,必须经过种熟脫的调制。从听闻佛法而生起第一念的出离心行,就种下了成圣的善根;从此以后借着闻思修业缘递进,渐渐地让自己的道念修行逐步成熟稳健;最终必定会瓜熟蒂落圆满成就。只看这一生感觉上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所以佛法中下了一些个定义所谓利根钝根,似乎在学与修的灵敏度上反应不一样,然而从三世打通来观察,实际上佛法最终的成就,对于每个众生都是平等公正的,水不到渠是成不了的。世间一切事都可以掺假,但是修行却必须足斤足两。

讲到这里终于要展现成果了,三乘章的主角声闻圣者,登顶了就是我们常说的罗汉,在此之前还有三个段位阶梯,最初者就称为初果,是凡圣的分水岭,也叫做预流,即预入圣流之意,实际到预流的级别已经位列圣人方阵。但是在此先打住,既然是圣人,一定是断了凡夫的烦恼才算数,到底有多少烦恼,到此断到什么地步,佛弟子一定要了解清楚,这是佛学基础最重要的板块,关系到让我们的知见中有了不被忽悠的能力,这也是佛弟子基本的教义素养。

完全没有修行的凡夫,生死轮回全凭烦恼在推动,烦恼虽然体现得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专业词就是见惑和思惑。见惑可以称为见解上的烦恼,即迷惑不明真理的颠倒,在见道的时候断除也是称为见惑的由来;思惑是迷惑于事情发生时的烦恼,好比对于真理,我们明白过来不再颠倒,但具体事情发生时还会走不出干扰,这就是思惑,思惑在修道的时候断除有时也叫修惑。从数量上见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八十一品,这个数据是怎么盘点出来的呢?

凡夫有六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一切烦恼都是随着这六根本而作具体发挥。第六种不正见中,又可以具体分拆为五个条目,其一是身见,就是前面讲的把五蕴假合之身认作是我的见解;其二是边见,一旦形成执着,一定会有对立极端的认识,比如人死如灯灭就是一种断边见;其三是邪见,不信因果关系轮回定律;其四是见取见,从来不怀疑前面三种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现实中我们确实没有反思人生宇宙情状的能力及爱好;最后一种禁戒取见,把永不可能引发智慧解脱的无益行为当修行。这些情况专业解析起来好像从来没听过,实际我们凡人无时无刻不在熟练地运用他,不能全盘接受佛法,不能当下究竟解脱,就是因为他们一刻不停地闹腾。(偈颂中讲的三结是挑重点的说,具体指我见、疑、禁戒取见三项)

这加起来十种烦恼,齐心协力对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不认同而滋生蔓延,放在三界的背景下,欲界有三十二,色、无色界各有二十八(因为上二界很冷静没有嗔火)合起来一共有八十八使。这八十八使见惑到预流圣人的地步,已经一扫而光,接下来要收拾的就剩思惑,也意味着了生脱死开始指日可待进入倒计时。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