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2)

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
正念曾习缘 令心不余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
圣说是所缘 能净惑障者
或顺于正理 能向于出离

昨天讲了用断行对治过失,然而散乱是我们长劫以来养成的常态,坚固到成为生命的无间作用,想要转为禅定的功夫,实际上比任何世间的事都难以成就,一时半会儿没有效果,进进退退一直发生,懈怠无疑成了修定的大障碍,要用信、精进全情对治。大概意思就是要对修行禅定这事十分确定,十二分的渴望,勤奋努力地坚持,身心必然会提炼到禅定的境界中来。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心系在一处,不让他随着外面奔波,已有的法门并作过一些尝试,比如念佛就不断地继续下去,有了正念就不会忘记佛法,不忘记佛法心就不会流散,渐渐地安住又很明显,安住久了往往会昏沉或者荡漾,所以还要明确知道自己的现状,这就是说的止观明静的大概。

“圣说是所缘”,是所缘通俗讲就是圣人教的法门,比如让我们忆念什么法,专注什么境,一定要有两种作用,其一能不能清净心地断除烦恼,其二随顺着下去能不能趋向佛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两种效果,就要反思自己修的是不是佛说的法门,或者自己对佛说的法门是否产生误解修入歧途,如果没有这样的危害,那么就能断惑证真走向出离正道了。

关于上面的内容,我们再说几句,一个是我们有可能是随着佛说的法门修,似乎也在进行中,现实中好像修行者反而烦恼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就甩锅认为是学佛修行而出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出在根本就没有好好地用功,甚至连上道都算不上。另外一种呢,是真的对法门产生误解,乃至修的根本就不是佛说的法门而是外道,这种情况反而感觉极为良好,殊不知越修越危险,毫不知情中大我慢邪见越长越粗,如果很精进出现效果引发得意忘形,就离成魔不远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1)

三乘诸胜德 悉由定慧生
修习止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可以感受到越往后面讲,我们听着好像是感到干燥缺水,因为佛法的获取,是要真修实干,发心的时候可以鼓励,实证的境界到了不必说,没到也白说一样,当然平常念佛得力的行者可以同步兑换一些感受。

今天讲禅定度和般若度。“禅定”意思是静虑,有时候也叫思维修、三摩地、三昧等等;“般若”汉译为智慧,通常不翻译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同时也害怕误以为是我们说的聪明。这两个境界绝对不是我们轻易理解的那么简单,需要不断地集中训练才能有点感觉。佛法中更加专业地合称为止观,心里演习一下,止就是心力非常沉稳不散乱,观就是一直地知道着发生的一切。从中可见这两者保持均衡发展,如果只有定而没有慧就是一个死胡同的尽头一样,这种情况叫枯定;如果没有定只有慧肯定会发展成目空一切的邪见,典型的狂慧,所以定慧缺一不可,双管齐下坚持下去就会出成果。

三乘行者的殊胜功德,虽然大乘以利益众生为本,要知道众生的烦恼非常厉害,没有定慧相助,会显得缺乏能力甚至退心败下阵来。修习止观功夫,应该先从止下手,把心安住一境不动,能够有效持续不断,说明观也同样在跟进,止修成,就观也就修成就了。

单从修止而言,修止让心不向外散开,就会有很好的善恶洞察力,这种心力不断长驱直入,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叫堪能性,进入定境就好像有了本事,神通妙用利益有情十分的管用!想要引生正定境,需要有专门针对性的修行,灭除五种容易生成的过失,因为懈怠随时会出现,有可能忘记佛陀的教导,昏沉掉举是常有的事,该对治的时候不进行对治,状态好不必对治的时候又去对治,这是五种过失。应该用勤修八种断行对治,八断行是指:信,于法深生信解;欲,乐意断除烦恼求得解脱;勤,不断激励自己修行;安,因欢喜而安住圣法;念,摄持正念入定;知,保持正知观察的智慧;思,善于运用有利修行的心理;舍,舍分别念令心平等。

无论怎样,语言需要用心实践才能有效沟通境界,行者要全盘面对自己专注的苦修勤练,想方设法依照教言调御身心,方能亲自品尝止观的法味!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0)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于中殊胜者 往生极乐土
弥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现法乐 而向于菩提
药师大悲愿 东方现净土
胜解坚固力 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进不为难

针对怯弱下劣的根性,佛开了大方便的净土特别法门。这句话说得没错,同时也特别容易引起误会,有人会觉得是被迫到修净土的地步,难道修净土的人如此不堪?

这个问题从几点分析一下,首先生在染土时逢浊世,佛教讲五浊恶世的时候,众生烦恼很厚见解颠倒特别是寿命很短,这正是当下所处时代的特质,相对正法时期而言,可以说所有的众生普遍都呈怯弱下劣根性,修行选择净土正当时。再者易行道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当生就能成就,从这点看放眼望去就是正法时期反而也成优势,因为在此土修行,当生成就不太可能,要经历久远才能到不退的地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合理地对待净土法门,偈颂中也讲,这是佛说的胜方便,一切行门法门都是成佛的方便门,而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中最简单易行之门,叫做胜方便门。

当然现在一提起净土,都会下意识想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因为这个法门和我们世界的众生因缘偏深偏重所决定的实况。如果从广义而言,净土有无量无边,单是我们从佛经得知且最为熟悉的,除了极乐世界以外,还有东方琉璃世界、阿閦佛国净土、兜率天内院这些都是。

同为净土而各有特色,颂文中提到药师佛琉璃世界,适合于对世间法还比较在意,希望身体家庭事业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也能发起菩提心成就道业。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一旦前往注定不会退失修行,念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兜率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法。阿閦佛国净土则都是出家修行的人占主流。当然如果深入了解一下,种种迹象表明,往生极乐世界最为容易,也最具影响力,特别是一旦往生极乐,意味着与十方世界通行无碍,这一点是大家非常有必要在此明白的道理。

不由自主讲净土的殊胜,实际上今天的主题还是精进,只有精进完全配合大乘的发心行愿,只是插讲了一下净土法门,从而方便保养大乘行者不退菩提,这并非作者的主意,佛在讲法的时候也是在方等时间段把净土法门顺带出来而大力推广应用的。

再回头看,如果有善巧的加行方便,精进度也不是不能行持,一般可以利用四种力量注入活力:一个是胜解力,深刻真诚的信解佛法,因果关系功德退失心如明镜,引发精进的持续不断;二一个是坚固力,要有两大心态,一门心思深入学修,学修一门不轻易改换题目;三一个是欢喜力,认为修行是如此的有意义,越修越发如此渐入佳境;四一个是休息力,如果弦太紧会断,感到十分身心疲惫的时候,要懂得休息一下,劳逸结合。大家看佛法如此的灵动又接受现实,如果善用四力调养,精进度修起来就不是很难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9)

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
佛说精进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
推延着世乐 自轻心怯弱
满果亦难行 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 练心勿退屈

诸位知道佛讲法是平等一味的,众生的根器有异而接受情况也不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面向一切大乘行者,在某些时候佛也方便侧重一下,但总体来说成佛就意味着福慧资粮圆满,前三度的修持重在参与福资粮的建设,在这方面的积累可以获得非常庄严的色身相貌,后面三度的修持,重在致力于法身的显现,属于智慧真理的层面。所以才有“三祗修六度,百劫种相好”的说法,直白地讲,因地中布施、持戒特别是忍辱修得很好,形象就会十分庄严。

精进度的角色比较特别,能够通前彻后,比如修福也是加油干才能效果好,修慧则更需要趁热打铁才可能有大进展。然而精进的难度,正体现在凡夫干什么事情,心都会生厌,身体喜欢休息,致使很难持之以恒,精进的加功用行就显得格外必要。如果用过功的人,进退之间才能体会到精进的重要性,祖师们也教导过,修行修不上去的时候,比如不愿意修了老想放弃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福报不够了,应该炽然作福去培植资粮,就是劝人精进。

具体来说有三种表现,一个是披甲精进,顾名思义就是和打仗出击一般奋勇向前。试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的退却并不是真的进不了了,而是丧失了意志,其他的东西都会崩溃,但意志坚定这事就有希望,意志就是我们修行的铠甲,大愿大行都是意志的体现;其次叫摄善法精进,修六度万行锲而不舍,充满信心耐力十足;第三叫饶益有情精进,发心自利利他,只有真这样的行者才知这个心劲多难坚持,乞求佛菩萨加被,让自己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为利益众生而所生。

颂文中提出不能够精进的障碍,主要两个方面,一者是不想进修,被世间欲乐法给拖着走了,在五欲中度日十分酸爽,什么拖延症懒癌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二者是心性怯弱,轻慢自己,佛道太久远,行菩萨道太难,又是末法时代,又是业障凡夫,想想终究没有希望就放弃了吧!有大德为了劝这些没骨气的人曾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8)

摄护于众生 菩萨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嗔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嗔火烧善根 忍则五德具

如果想让别人来信受佛法,发心的人最好有两点优势,一个是佛法的教义上有见识,另一个是在修行上显示出高于常人的境界,除了布施持戒之外,最能体现这个境界的就是忍耐。世间法中尚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我们在某些方面对忍辱有一点小误会,以为就是要憋屈着过日子,实则并非如此,忍辱更多的内涵是安心不动,比如对于难舍能舍的布施,难行能行的持戒,一直能够坚持下去而不受外境影响,就是难忍能忍。

分开来讲忍辱有三类:第一种叫耐怨害忍,有冤家来损恼,没来由的诬谄诽谤,得寸进尺的伤害,发大乘心的菩萨应该能够安忍得住,甚至应该觉得对方被业力驱使,身心不由自主而生起怜悯;第二种叫安受苦忍,就是对各种各样来自大自然的灾难,风雨寒暑之苦,乃至洪水猛兽的逼害,都能安心忍受,不会被牵绊心情惶惶不安;以上两种情况属于内心对外境的反应,第三种叫做谛察法忍,这个格调就比较高了,对于佛法甚深难解的法义,能够以坚忍的意志去观察思维,悟入法境。忍辱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类差别。

从道理上说说并不难,然而境界来的时候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早已忘了还有忍辱这事可以干,所以古德也分享给我们一个十分接地气的方法,就是观想自己是个已死的活人,不论冷嘲热讽毁骂赞叹,都与我无关,甚至对这个色身用刀杖打、用香水喷都随您便,大家试试这个妙法,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好处,忍辱也是要用巧劲的。

这里偈颂中也进一步开示,我们面对伤害来临,本来是一次性的,结果因为念念不忘,就没完没了和自己过不去了。设想一下如果不去忍,非要见个高低,对他生嗔恨而去以牙还牙,这到底有什么好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只能越想越气,自他都生一堆烦恼。另外常说火烧功德林,经中讲到一百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善根,可能一顿嗔火发作就能烧光!

嗔恚导致的过失众多,典型有五种:首先是坏色,就是发嗔火的样子极难看,而且容易衰老;其次失辩,嗔让人失去理智,本来占理也因此怒火中烧而说不清楚;第三善士远离,失去许多有素养的朋友,招感许多怨家来亲近你;第四毁戒,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甚至刻意毁犯持了很久的戒律及善法功德;第五堕落,反正破罐子破摔,恶业集积得多了,不免堕入三恶道。这五个方面是从忍不住的情况而论,如果忍辱修得很好,不但没有这些过患,还可以反过来转成五种徳行具足,佛法的核心就是转念,一念之间就是佛魔之间,可以说困重不堪而又生机无限,一切尽在忍辱中!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