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7)

自性如何有 是观顺胜义
苦因于惑业 业惑由分别
分别由戏论 戏论依空灭
诸法因缘生 缘生无性空
空故不生灭 常住寂静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无因
观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上一讲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明白,佛陀为什么讲了一辈子法,又说自己什么也没说,出声为止声便是其中的道理。文字概念的价值在于可以指导我们的心行,如果依着导向第一义谛而不是导向世俗的文字观察,这种观察就可以让我们顺着胜义回归自性。

悟明自性是脱离苦海的条件,前面讲过苦是由惑引发造业,造业招感苦果,成为轮回的恶势循环,全部都是因为我人妄加分别之心启动的因缘,分别心又从何而来,是由对现前无意味境却认为值得拥有的一直在乎,戏论就好比天天陪伴着病的症状一起发作饶有兴趣地度日,却不知根治病因,只有把心行对准毕竟空性修观,才能从根上灭除戏论不起分别,般若波罗蜜就现前了。

观察总要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桥梁,在佛陀的教言中,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说明,万事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话,就应该是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然而观察一下现实世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法存在,世上的一切都在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规律下正在进行,奇妙的是就如同浪起浪落不断翻腾的时候,却正在极力表达水从来没变过的事实一样,正因生灭变化不息,才证明变是不变的。正因一切法无有自性,才提交了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的证据。

观空遣相要往七寸上去明了,万法的动态无非就是生灭因缘,要证知其永恒不灭,就要认知其生的错觉。教义中有讲无生的理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如果想要论证事物真有生的实际能力,那么细研一下是怎么生的,如果是自体生自体不可能,因为相对自而言所有万物都是他;如果从他生也不对,因为他是相对自才能成立的法,现在自正在求生尚未生,他从何处相待为他;自不能生他也不能生,自他结合同样不能生,好比两颗沙子都不能榨油,放一块榨也不出油。从自从他从共皆不生,说明生的法相并不存在。我们以为的生实际不是从无转有,而是因缘和合而成!这就是诸法无生的道理,道理只要有点哲学范儿的都能理解,证到这个境界才能称得上叫无生法忍,想活成这样先往生极乐世界,速度最快。

菩萨的观察,可以从无量的事物中进行,从无量的角度出发,都能通达无自性。大概讲有两大方便入门,上面讲的观无生是法空观,明天从我空观开始讲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6)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脱
世俗假施设 名言识所识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别

“二谛”的概念在佛法中十分重要,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的道理对凡夫来说是真实的,出世间的真理对圣人而言是真实的,众生的心境一直共振在世间的常情中,佛在世间弘扬佛法就是要随顺世间的本位指向出世的解脱,就叫”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有点以我们之道治我们之心的感觉。依照世间的表达方式,用世间约定俗成的文字语言概念沟通,依此而明白真谛的道理,进一步证得真谛的境界就解脱了!

然而真谛并不是离开俗谛独立存在的,如果认为独立存有真谛是理解上致命的错误,而是在共识的世俗现象中体悟到真谛的本质,佛法中叫明心见性,依真谛来看待世俗世间,原来世俗全部都是真谛的表现。这就是我们功课中常念的”二谛圆融三昧印”!所谓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的异名。

为什么凡夫不能见真谛而执着于俗谛,是因为把一切只是因缘和合假名施设的万法当了真。所谓的“假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常识,当某种事物被印象中概念化,到了人们心境中习以为常,大家共识就是这样,就是偈颂讲的“名言识所识”。

真正的情况是,名字称呼概念存在都是假的,一切感受也是假的,万事万物全都是假的,叫名假、受假、法假,依此观空遣相是修般若波罗蜜的一种方法。文字概念是假的,东西南北都是妄想规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妄想强制的,一堆名词概念的投射而已,剥开来看什么都没有。感受也是假的,否则为什么同样是美人当前时,色鬼垂涎三尺,妒妇怀恨在心。万法都是假的,因为什么都抓不住经不起推敲,比如我活了一辈子,放开马地甪心寻找一下可以发现根本没有我才是真的,连我都没有,我以为的世界人生实际上在哪呢!

这不是文字卖弄,稍微用力观察一下,就可见效。比如观照名假,发现我们的世界除了文字描述概念称呼什么都没有,起床吃饭上厕所,七个字就执着成三件事。当然有人说手碰到东西都会疼,吃东西就饱了,这是事实怎么能说是概念呢!告诉诸位依然是概念,你觉得是事实是因为当真太久太深,一下子拔不出而已。假如你的胳膊肘疼,你盯着疼的心理同时来观察疼这个概念,可能一下子感觉就不疼了。包括我们现在给大家讲观照这件事本身,也就是观照这两字的概念而已!所以观音菩萨观察行深,他就能随意发挥地改变我们以为的事实!

“正倒善分别”,正倒是指的正世俗和倒世俗两种境界。比如我们认为的现实世界,这就是正世俗。而在现实中我们有时会做梦或者浮想联翩,这个境界就是倒世俗。一双筷子直观看就是正世俗,放在水里会有曲折感就是倒世俗。说倒世俗如水中月般是空的容易接受,说正世俗现实生活也是空的就不容易了,所以佛法难信,佛许多时候用倒世俗类比正世俗来提醒众生万法皆空。老有人来问我做了个梦有什么讲究,我只好学着佛的口吻说连人生百年也只不过是一场春秋大梦,梦中之梦就更不必在意了。佛法是醒梦法不是解梦法!

今天讲了半天其实还是名词概念,为了说明只是概念还得假借概念,这就是以我们之道来治我们之心,也叫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5)

般若波罗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脱之所依 诸佛所从出
现证由修得 修复由思闻
善友及多闻 实为慧所依
般若本无二 随机行有别
般若诸经论 于此最亲切

般若之所以没有翻译成中文,是出于对法义的尊重,这是佛法不共的核心内容,凡圣、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的分水岭,就是般若波罗蜜。是三乘行者同行共法,解脱成佛所依的根本。

通常我们为了便于学习相彰,分别说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是所依据的教理,观照是持续的努力相融,这两者属于方便,只有证到实相般若,才算亲临其境了。正如颂文所说的实证基于实修,实修则由闻思而来,他是一套水到渠成的因缘。

闻思修三慧具体开来讲,可能更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在这儿罗列出来十法行:书写,古代发心抄写法宝,现代人喜欢描经也算;供养,想法设法投入法中;施他,辗转结缘流通法本;谛听他人读诵,现在有很多读经人可以听闻;自披读,自己读诵研习;受持,长期一部或者一部又一部成为定课;为他演说,发心讲经说法,代佛宣布;讽诵,读熟且背下来;思维,随文起正思维;修习,随文入观,化法入心。这样不断地让般若缘越来越深,再有善知识的提携教化,是修成智慧的增上缘。

单从实相真理而言,是无二无别的纯一境界,我们都知道有句话说不二法门,或者与佛同一鼻孔出气。但由于众生的好乐根性不同,说起来又好像不一致,一味的教义角度立场随意设计,手段不重要,能相应到位就是。所谓道不可解,入道之道不可不解;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无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说的这个套路,多举例说明以便大家找到灵感,因为般若波罗蜜是心里体验,不在语言诠释层面获得,只是借机炒作听个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如果想狠狠地熏习般若因缘,无间读诵般若经论,六百卷大品般若经、三十卷般若经、乃至《金刚经》、《心经》,异口同声宣讲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挑这些经中的两个比喻作为今天的课程结尾,经文中说什么是般若,犹如无根之树于虚空中现枝叶花果。又说怎么才能证到空性,好比有人到处奔找,说我要得空我要得空,殊不知他一直在空中一刻也没离开过空……这些比喻多么亲切,法味无穷。

般若类的经典,佛整整说了二十二年,此是三世诸佛之母!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4)

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
明显无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

今天继续我们的禅定之旅,十分惭愧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分享,只能循着佛说的话照本宣传。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行者,能够在起床的第一念想到念佛,已经算是好修行人了!

修定的路程不断提升心力,在这过程中一般有九种阶段,大概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差异。第一阶段叫内住,心不再向外求驰。虽然这是底线起跑点,可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难做到,甚至连向内安住的状态都找不准,有时候在庙里看到莫向外求四个字,只觉得很好但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思维。

第二阶段叫续住,摄心久了有点连续性的能力了;第三阶段叫安住,已经成为常态,偶尔妄念流散会马上觉察到;第四阶段叫近住,妄念将起时就可以扼制在萌芽状态;第五阶段叫调顺,由安内转向攘外,心静如水,对于五尘还有男女相貌这些流散心的诱因,知道其过患而不会上当;第六阶段叫寂静,内心深处无故的心思荡漾都能制伏不起;第七阶段叫最极寂静,心思一起同步识破;第八阶段叫专注一趣,心的安住能力,不为内外勾结而动,已经到平等正直的临界点;第九阶段叫等持,不要再使劲了,自然任运无散乱了,马上就要得定了。

这九个里程碑的点,前四种是安住的训练,五六七三种是降服烦恼的能力养成,后面才算心趋向正定的流淌。每个行者具体过程虽因人而异此起彼伏,从初摄心到成正定终归不出这个路径,这是佛说的话,绝对不会有外乎于此。

修禅定之难重点在这里,听说完九种住心都有种硕果累累的成就感,然而只能算相似定,并没有达标。要进一步身心能得轻安,有可能是心轻安而身亦轻安,乐觉遍布身心世界,内心无比踊跃,继而依旧无分别安住缘境,比如再有什么境界最后不变的还是念佛不缀,更加坚固地一切照旧,这才可能真正得定了。

当然定成就是有明显效果的,否则容易导致自以为是,由定可以引发殊胜的功德。第一是明显,心中有数十分清楚,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第二无分别,心安住任运自然分明,完全不会有一丁点刻意,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第三微妙的轻安乐,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简直不要太容易,欲境再想染着行者已经成做梦了。

纵使到这地步,切记!仅仅还是共世间的定门,也就是说依然是凡夫定并没有跨入圣位。不得不说能到这个地步的人,有如此的身心经验,已经非常稀少了,但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慧观,入不了成佛之道,后面讲的般若,才是三世诸佛出生的资粮!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3)
  
大乘多修习 念佛与念息
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像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于方便
念息数随止 非风非喘气
觉了沉与掉 正知不散乱
为断而作行 切勿随彼转
灭时正直行 断于功行失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从见解上来说与佛一致,从具体实践活动来看,差一个级别下位菩萨就完全不能理解上位的为什么那么做,如同爬山一样,往上走几步就出现完全不同的风景,但上山的路是一条,肯定已经从山脚就搞清楚了,我们每天讲一点立足于知识理论的学习,哪怕山路一步都没走上道,至少要从文字描绘中了解一下全山的概况。

上一讲说到止观禅修,应该有一定的所缘境也就是法门,最常提倡的就是念佛法门与数息法门。念佛而言,是以佛的相好庄严乃至功德洪名为所缘的对境,再提醒一下所缘就是忆念在心不忘不断的意思,所以念佛重在意念的全部参与。再比如说观像或者观想念佛,全情当作所缘对境的是真佛来念,这样则能更佳地进入持心令住的状态,也就是常说的从恭敬中求。善识方便的意思,从开始粗线条的轮廓,再逐步部分细腻入微,安住的能力越来越强,摄心的效果就正在产生。

数呼吸修止的方法最容易得力,因为呼吸是我们片刻不离的生理反应,如果借他的存在作为修法所用,可以呈现天然的优势。数的时候随着呼吸进或者出,从一到十周而复始,因为数的时候肯定有专注,养成习惯随着呼吸进出都会觉照起来,心会越来越定,修止终会成功。温馨提示一下不要故意拉长或者缩短呼息,这样容易受伤,按照自己正常的肺活量走就是了。渐入佳境后,不会有风相,如风箱一般出入有粗大的声音;也不能喘,虽然没有声音,但是一停一顿特别不顺;也非气相,比前两者好不少,但是进出时还有那种流量感。这些都调平后效果自然水落石出。

止修到一定程度心住一境了,要有正知来扫黑除恶,灭掉昏沉和掉举的侵袭,昏沉让身心沉重而注入痴念,掉举则染着外在因缘而喜狂不已,总之在修的正在进行时,缘境心力衰弱或者游移不止,就是它们出现了,应该极力生起正知的反思能力,使心不向更散乱的境地发展。

人有一种能力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这个时候如果觉得有昏沉掉举,也会出现懒得管的心态,这是前面讲的五过中不作行的过失,要用八断行中的思来进行对治,不能一直不作为下去而随沉掉增长。假如果沉掉已经摆平,作行就要停用,让心继续平等正直就是,否则又会让作行成为过失,要用舍来对治。

综上所述,随文入观的演习,大家才发现“平常心是道”不是说一句就有道,是心微密观照的极致运用,也是心真正最平常的时候!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