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7)

初住极喜地 生诸如来家
断除三种结 施德最增胜

今天开始讲十地菩萨的位次,地的名义十分殊胜,表明其能出生并长养一切无漏功德的意思,所以佛法又称心地法门,大愿菩萨号称地藏王。十地菩萨也称十住地,每一位次都在体现无漏功德的推进,不断地清净心地,无间地开发智能。每一地的功德变化正是印证《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由此现证法性窥破无明的功德,可以说与登地前的境界已发生质的变化。

初地叫欢喜地,证到初地的菩萨,所断的烦恼是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障,偈颂中讲的三种结具体是身见、戒禁取见(以为是在修行反而形成的条条框框)还有疑见。总之就是对一切万法有了真实正确的体验,已经亲尝到经常挂在嘴边的“我空”、“法空”、“万法唯心”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十分确定如来的一切功德自己都能成就,感到无比极大的欢喜,所以也称极喜地。

欢喜地菩萨的具体功德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以便激发信愿行资粮,由于真正通达了人生世界与法性相通,所以生起五种不畏的心态。比如行布施的时候,不会恐怕自己日后的生活没法过所以留一手以备后路,而是可以尽其全力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舍;也不会顾忌自己的人设形象而不能和光同尘,行一切利益有情之事,也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放开手脚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能够为了自己广大行愿,奉献生命而在所不辞;既然没有了自己,也就没有了害怕自己下堕恶道而去断恶修善地进行对治的必要,实际上只要在乎一点自己的得失,就是菩萨事业中不应该有的污点。然而奉献生命的高尚情操凡夫可以对接,到此处连断恶修善都省了的甚深行已经不可思议了;最后绝对不会因为所对的人多或者是权贵,就不敢放开去作狮子吼讲经说法。这就是初地菩萨的超强执行力。

什么事都能包容;身心柔顺安住;不与别人较真儿;讲法时心生踊跃;佛法信心完全清净,自己内心深处都不再琢磨真假,何况与别人论证;一心一意愍念救护众生;心慈手软完全不生脾气。这就是初地菩萨的格局。

一登初地已经能够在一刹那间示现一百个分身去一百个国土亲近诸佛如来。一刹那间能够震动一百世界,光明能遍照一百个世界。如果觉得有必要长久住世,能够以自己的功德加持令寿命延长到一百劫色身不坏,而广行饶益众生的事业。能够现场观看前一百劫和后一百劫时有发生的事件。这就是初地菩萨的神通妙用。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登地后的境界才能称为菩萨,八地以上才能称之为摩诃萨。今天只讲初地的功德就是一节课,只因解脱自在的圣人道高德重令人法喜充满,事实上也不是与我人无关,他就是一直在凡夫世界中同步更新而已。愿有缘听闻到的我人也能早日成就此圣功德。明天从二地内容讲起尽量略叙一些。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6)

以诸胜解行 广集二资粮
经一无数劫 证入于圣位

说实在话,讲菩萨的阶位境界,越往后离佛越近,说明离凡夫越来越远,十信位听着虽然难行尚有能力够得着行,后面的境界就伸着脖子跳跃性地领略一下,逐个讲解恐照顾不周,等开始登地的时候再仔细看看。

十信圆满成就了初住称为发心住,为什么叫发心住,到了这个地位初发大菩提心,难道此前修行没有发菩提心?并非如此,是到此处才安稳地住在菩提心中相资起修,所以称为住。从发心住历经第二治地住,治地住指菩萨自利利他如地生万物般能生一切功德。再经历第三修行住、第四生贵住,此处应该明白为什么经中许多佛在成就前都是囯王、太子身份出家修行。再经历第五方便具足住、第六正心住、第七不退住,此处听着别人讨论三宝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前生后世,都坚信不移。再经历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一直到第十灌顶住,于一刹那开始进入十行菩萨位。

十行位名称的由来,此位菩萨修习六度万行,得心应手增上殊胜故称行。第一位欢喜行,修到此处特别欢喜行大布施,财、法、无畏三施并行,不求回报不生悔心,专为利益众生得无上菩提,大舍之心感染力十足,让见闻的人欢喜赞叹故名欢喜行。再经历第二饶益行、第三无恚行、第四无尽行,到此处上求下化,久经长劫毫不发愁,各种难熬难过剧烈痛苦不堪,依然弘法利生事业念念不息,行无止境故名无尽行。第五无痴行,到此处正念常住,不止是尽形寿而已,乃至投胎转世皆不会痴乱,故名无痴行。再经第六善现行、第七无着行、第八尊重行、第九善法行乃至第十真实行。到此处能如佛般真实语,言行一如,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三业皆顺而无违。非常有意思的是,每每最难做处而能做到,便是突飞猛进上大台阶之际。于一刹那进入十回向之阶位。

菩萨到十回向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凡所修行功德,皆为回向一切众生及无上正觉。回向的意思就是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的心行。经中有讲十住菩萨主修性空,十行菩萨主修大悲因缘,十回向菩萨重在性空缘起的平等智慧。第一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第二位不坏回向,到此处对三宝的信心坚固不坏,已经可以带动一切功德影响力,令其获得善法义利,故名不坏回向。有点像说出来就算数一定能兑现成功的感觉。第三位等诸佛回向、第四位至一切处回向,到此处比较接地气,我们可以学着操作,修习一切诸善根功德法时作这样的回向,愿此功德能遍至十方三宝前作诸供养,遍至一切世界众生前利益众生,犹如法性周遍无处不在,故名至一切处回向。第五位无尽功德藏回向、第六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第七位等观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第八位如相回向,到此处定慧等持安住不动了,虽然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但是修行中视一切善法因缘都是平等无别而行回向,故名如相回向。第九位无缚无着解脱回向、第十位法界无量回向,到此处简单讲,就是连回向也一并回向,彻底放下了,于一刹那才真正超凡入圣,终于成了登地菩萨。

以上三十位次,讲起来依着次第,修起来此起彼伏,不定哪一位功德在线,不外乎六度四摄灵活合用,一大阿僧祇劫终于到头了,纵然如此但还尚未破无明证中道实相,所以还是以胜解引起修行,也就是说在理想信念有盼头中进行,直到入于无漏现行的圣位,明天开始讲,今天先预告一下初地称作观喜地,顾名思义可想而知!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5)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上一讲说到成就十信的功德,需要一万劫修习善行才能信到及格,在十信心中具备的功德呈现我们今天先了解一下,已经到位、或者离得尚远、乃至应当努力,自己先心里能够有数。

十信首先是信心,听闻到大乘法义心中完全接受没有疑惑。试想我人对因果解脱法门行门是否持绝对肯定的态度,这个认证别人做不到,只有自己扪心从内心深处真诚发出,才是足斤足两,自欺欺人是凡夫太在行的事情。

其次是精进心,勤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让其有懈怠发生。试想我人是否将学佛修行视为生活的头条大事,在一切因缘中居首,既能朴实无华坚持修法,也能善巧方便调整出现的现实问题和心地障碍。

第三是念心,能够恒常忆念三宝,清明在心从未忘却。试想我人是否在佛法背景下来进行生活,遇到具体情况皆是依止佛法取舍抉择,平常都是佛言佛语,紧急处理事情都是人情世故,不要动不动就说恒顺众生随缘自在,其实是随业流转。

第四是慧心,善知什么是正什么是偏,心地中不起邪见。试问我们是否在佛法正见上站稳脚跟,一听带着情见说相似佛法,追逐共修中图热闹,好见异思迁。听骗不听劝,不作怪不来拜,是常态!

第五是定心,长养得久了,总要有冷静的能力,渐渐离于散乱。试问我人先不说入定,在一切事缘中是否能够慢下来,诵一部经能否尽量不走神,哪怕是念十声佛中间会不会打妄想。

第六是施心,财施法施平等对待,渐渐离开悭贪之心。试问我人学佛多年,道理都懂为什么自己布施时不生欢喜认为机会难得,反而总是隐隐作痛。甚至布施后又生悔心,乃至别人布施时心生嫉妒而不随喜。

第七是戒心,安住净戒,三业不犯。试问我人闻戒便自以为知难而退,误以为离远一点与己无关便无罪过,而不是学戒赞叹戒功德,发心受戒改往修来后不更造。

第八是护心,护持正法,并长养其余九心。试问我人为佛四众弟子,是否具有佛弟子主人翁精神,是否为护正法能够有心担当,于一切因缘想法设法成就众生法身慧命,重法轻身劳心劳力在所不辞。

第九是愿心,发四弘誓愿,上求下化自利利他。试问我人顺缘时能够依愿随分随力而行,逆境中是否能够依然如故,少数可以付出,多数会不会退却,一次能够坚持,数次会不会疲厌生嗔。

第十是回向心,所有善法回向无上菩提正觉。试问我人做点善事随喜功德是想着回报自己,乃至六亲眷属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呢,还是彻底放下,全心全意投入为法为道为成佛而行一切善行。

以上十信心分开讲具体说,大家知道这才是大乘菩萨道的起步阶段,能够有效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信心成就,从而进入四十一阶位的第一位发心住,开始真正意义上驶入高速进口成佛之道!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4)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今天开始讲菩萨的阶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征程每个位次都是成佛之道上占领的高地,一直到圆满佛果才能歇手。对于亲身经历的大圣菩萨来说皆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无限风光在高峰的鲜活圣境,我人现在当是随着佛陀的教言先领略一下文字表达的平面效果,尽量避免心生枯燥,而是应当发起慕佛向道之心。

关于菩萨的位次,《华严经》、《楞严经》及《璎珞经》中都有罗列出来且见些差别,这当然不是佛陀记错了,只是广略开合有异而已,这点希望大家不要生疑,蕅益大师曾开示圣境难测圆融无碍,凡夫位仰信即可。

先来总括一下菩萨行位,通常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各有十位,再加妙觉也就是佛位,一共四十一位。如果从十住位的第一初住位再分十信,从第十地法云地别立等觉,则成五十二位的说法。按照功德进行类别划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资粮位;十回向后初地之前有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位属于加行位;进入初地的第一刹那,常言道登地菩萨就从这儿开始属于通达位;进入初地后一直到十地菩萨属于修习位;最后成佛属于究竟位。这些内容听一听也好,再看佛法的文章阅读能力会增强,不会什么都不懂。

如果从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上来划分,第一大阿僧祇劫是从十住位修到十回向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圆满;第三大阿僧祇劫从第八地到成佛圆满。当然大家可能要问,非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话,如果有的菩萨特别精进是否可以提前,释迦如来不是比弥勒菩萨早了九劫吗!大家观照一下理解,时间是假法,这里的三大阿僧祇劫各各圆满的标准,是以菩萨修的阶位到站而认定,也就是说如果菩萨行者修得很快就登地了,就可以说第一大阿僧祇已经满了。净土行人最相应的一句话叫“越三祇于一念”!

一个行者从开始发心为求无上菩提,修习善法功德,集结种种殊胜的福慧资粮,这就是资粮位的修行内容。初发大菩提心叫发心住,在发心住这个位次内,主修十信位的功德,明天再讲十信位的具体内容。刚刚开始的时候十分艰难,一会儿进一会儿退,犹如随风飘忽的羽毛,又叫轻毛菩萨,光修这个信心满满就要一万劫的时间火候,试想一下我们能不能够顶得住境缘坚持不懈。信心成就后,才算正式踏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开端,开始了成佛之道!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3)

成熟众生道 佛说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 利行与同事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已经把六度的具体内容讲完,六度万行功德无量,面向人世间去实施的时候,需要发挥主动权产生影响力的平台,这就是菩萨四摄法。能够让众生接受佛法的前提,有几点必不可少,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因缘,如果没有因缘,话都说不上怎么教化,所以常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其次要让众生信任依止,才能灌以甘露法水,否则他根本听不进去说了也白说。另外还得让众生切身感受到佛法利益,才能产生向心力,不论世间的福报还是出世间的功德,亲口品尝到后自己欲罢不能。

四摄我们前面提及过:布施摄可以结缘,令人感动;爱语摄就是真诚温和的肺腑之言,当然亲和力十足;利行摄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通常因缘中遇到事情时,第一念常为众生法身信仰着想;同事摄就十分亲切了,直接示现到你的六亲眷属乃至你的家庭成员甚至就是另一半,生生世世陪着你、关爱你、为难你,让你修也得修,不修也得修。

当然四摄的摄也分两种,一种是慈悲感化的摄受,一种是力量折伏的摄受,一切都以让人上道成就为本,许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慈悲就是由着你求都满你愿,这如同一味地惯着自己的孩子实际等于杀掉自己的孩子。菩萨大圣一定会有足够的慈悲智慧游刃有余地用四摄法来利益众生。

在大乘不共法的修学体系中,到这里开始讲菩提心,才是最符合的时机,因为修六度四摄绝对离不开菩提心作为根本,只有大圣人才知道一直怀揣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要有多么纯粹的信仰无我利他的坚强意愿。如果结合现代众生的因缘来看,最好不过是先发心受菩萨戒,在一切机缘中发心炽然修福,说白了就是抢着去干一切能够做到的善事,理论上来说具体内容当然就是十善业为主。

特别推荐一下,实际情况是我们能发菩提心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能保持菩提心相续不退,有一篇开示不可不看,最好每天都看,就是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这篇绝唱可谓字字句句纯金道心打成大悲水铸就,看到不被摄受感动者,其人必无菩提心。其中提出菩提心有正邪、真伪、大小、偏圆的差别,可让人对号修治,也倡导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可以说这篇论文本身就把四摄法用到极致,大家可以认真看看经常熏习。

大乘的行法理论到此为止,下面内容开始进入大乘的阶梯位次,也就是随着佛说的话,我们跟着感受一下成佛之前菩萨的一路风光无限,明天开始讲起。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