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佛之道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2)

调摄于三事 心一境名定
渐离于分别 苦乐次第尽
四禅四空处 慈等四无量
佛说诸定法 次第而修习
布施多杂染 禅定向独善
依人向佛道 戒行为宗要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禅定境界应该是修出来才算数,正因如此从理论上先辨明深浅反而显得更加重要,既规划出次第,让没有尝过的人搞清楚到什么地步发生什么情况,同时也防范了别有用心或自以为是的人说什么便是什么,反正面对毫不知情的人好像也不用负什么责,这是长期以来坏乱佛法的症结所在。

鉴于中国佛教禅宗独特盛行,而实践佛法的全部内容又好像都叫禅修,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先了解一下禅定有哪些种类,各自又是怎么定义的。禅宗的禅通常叫祖师禅,他的重点不是修而是悟,默不作声地直接投射在佛的视觉效果自然就明白了。我们这里讲的禅定通常叫如来禅,是通过努力让驿动的心寂静下来,可以从世间的水准一直通往出世间的境地。出世间的属于罗汉、菩萨、佛等圣人,世间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凡人认真落实便可以做到的四禅八定。

这么一说希望大家不要搞得太复杂,虽然从教义的角度解释,实施禅定叫思维修,称呼禅定叫三摩地,不如用大白话讲禅定就是冷静,冷静永远比热闹占有主动权,越冷静才会越对热闹了如指掌,就像虚空一动不动地看着发生的一切,什么都逃不过它的眼神!禅定功夫正是如此,只有冷静才有机会清净。

禅定须要从训练有素开始,调伏收摄心念,有专注的能力,具体来讲调整身体要平稳正直且放松,调整呼吸不要太粗重使其微细绵长,调整心意集中不要昏昏沉沉或者东想西想。这三个方面调整好容易让心一直持续觉知清净,身心轻安就可以入相当的禅定,有兴趣的看下智者大师写的《童蒙止观》,非常全面。

这样修习不断,完全可以逐一实现四禅八定的目标,不必多说,其中奥妙到者自知。初禅的境界就是梵众天、梵铺天、大梵天的真实心情。其他如图二、图三所示便知。只简单说一句,入了初禅就可以不吃东西而不会饿死,再往上的本事就更不用说了,然而直至非想非非想的地步依旧是没出生死的凡夫。说这一句话的用意,请大家注意,再听说谁是什么佛菩萨示现,如果连不吃东西饿不死的本事都没有,索性连是真是假都不用费工夫去判断。

初禅开始渐渐离却心存分别的本能,到二禅就差不多没了。从情绪泛滥的身心状态,到只感觉禅定的欣喜不已,逐渐越来越冷静无奇。修到四禅的再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按照佛说的这些禅定依次去修,只有实践证明自己都可以拥有。

如果我们立足人的身份,趋向佛的功德,其中要善于调节利用现状而去侧重行持。比如说持戒是根本,他比修布施有更加如法的优势,因为布施拿捏不准,有可能去恶道或做修罗。修禅定的话只会越来越厌世,又很难趋向度化众生的菩萨行径。简单粗暴地说,生而为人想修成佛,应该以注重持戒为本!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1)

不杀盗邪淫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离贪嗔邪见
诸善之根本 佛说十善业
人天善所依 三乘圣法立
欲乐不可着 散乱多众苦
依慈住净戒 修定最为乐

今天的内容主题是十善业,必须真诚地讲,在当今的人性调查显示中,提倡人们应当行善有多么的不知趣,现实中的基本情况是干坏事大家情投意合毫不犹豫,做点善事则瞻前顾后,生怕找不到借口作罢。所以基本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往往显得特别不合时宜,没错,这正是佛说五浊恶世的风土人情。在某些层面,修行善法比修空法更难,因为灵性可以随时体验,而善良却需要艰辛地坚持遵守。尽管善良很孤独,好在人善人欺天不欺,了凡四训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位极为成功的修善法者,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

十善业可从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来界定标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体力行的善业和前面的五戒是一致的。语言方面的善业则可以细化到四种情况,除了打妄语说谎之外,还有挑拔离间、搬弄是非称为两舌;谩骂、讥笑、讽刺、挖苦、打击别人的话称为恶口,正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戏论性的无意味语、容易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的话称为绮语。避免传播这一类的语言,说明口业就守持得很不错了。从意业的角度,具体说来就是调整自己的贪、嗔、痴,使其转化为善意业。因为十善业归根结底还是以意业为主。这里的痴是指我们内心深处一些本能的常以为的邪见。

提倡多去实践活动此十种善业,可以说是佛教徒在世间最基本的形象定位,能够起到摄受众生,引发共鸣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佛陀的方便智慧,既从世间的层面保障了人天的身份,所谓的“人天善所依”,更巧妙的是将三乘圣人的修行相貌,也依于此十善业而成立,所谓的“三乘圣法立”。十善业成为自始至终贯彻落实的德行,让有缘者对佛法产生亲切的好感。

然而最终必要明白的是,单纯的世间福报并不能离五欲之乐,以有为心去看待行持善法依旧是凡夫俗子的散乱心性,真正能够拥有心安理得的状态,还是要在修习禅定中来体验。这便是前面讲勤修三福行的第三个项目——修定。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0)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今天着重讲一下八关斋戒,五戒的期限是一辈子,八关斋戒的期限则是一天。在家的佛弟子们总是向往出家的生活,但是苦于过去福报储存得不够,今生的愿力不足,并不能正式地出家。为此佛陀慈悲,就开了一个方便之门,让在家的弟子能够有机会过一下出家人的生活,这就是八关斋戒的由来。所以偈颂讲“日夜戒”即八关斋戒一天一夜的时限,作为趋向出世解脱的加油站。

正因为是演习出家生活,所以八关斋戒的淫戒不仅不可以邪淫,正淫也不允许,这是与五戒的差别。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这四句总的原则,就是不要化妆戴首饰涂脂抹香地打扮自己,也不要进行娱乐活动。这些行为既保养了对色身的执着,又特别乱人的心性,最易勾逗起五欲的本能。第七条是不坐卧高广大床。从现在人生活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条还是要注意一下,因为不论居家还是外出旅行,基本上都是席梦思大床。对于高广大的标准,祖师给过一个参考数据,如果坐在床上把脚吊起来落不着地,就算是高床。如果仅够翻个身之外还多余的面积,就算是广床,合起来就属于大床了。如果常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家里床太大的话,最好备个钢丝折叠小床以保障能受持得如律如法。

第八条不非时食,前面七条为戒,这条称为斋,共称为八关斋戒。斋是清净不乱的意思,许多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实际上是要求过午不食。之所以称为欲界众生,两个根本烦恼吃东西和行淫欲,而吃饱了会助长欲望。所以设过午不食,从根本上有助于身心清净。过午的时间基本以十二点为界,如果实在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十二点前开始吃,那怕到十二点后才结束也算持午了。过午后不可以进食,只能喝水或者汁,但是喝的汁里面不能有渣子。一直到第二天明相出才可以吃东西,明相出的意思是天自然亮到能看到自己手掌上的细纹为准。

八关斋戒的受持,佛陀制定一日一夜,也就是头一天早上请法师传授,次日天亮后这个戒体就自动消失,现在也有说实在不方便(比如此次疫情),可以自行在佛像前受持。发心受八关斋戒常规时间是六斋日,农历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如果是小月则往前推一天受。当然如果有的居士基本上也如同出家生活一样,俗缘很清净的前提下,也可以长期每天都受持八关斋戒,因为相较居士五戒而言,八关斋戒在离欲清净的层面更为精严,所以又称为近住戒,近于出家圣人阿罗汉而住的意思。

八关斋戒的功德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种下了出世之因,这一点来讲,已经超越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对于灭除罪业也很出色,经中有讲一个屠夫,日复一日整天杀羊,遇到舍利弗发心受了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命终后就生做天人。其他方面如脱离病苦、忏悔宿业、免除横祸、不堕三恶道等,都应该发心来受持此戒。特别提醒一个,受持八关斋戒,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达到中品中生的水平。

这几天的内容,如果大家想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可以去认真学习一下《戒律学纲要》,同时也应该注重到戒律防非止恶的精神。正确看待戒律并且支持发心受戒的行者。毕竟连佛陀都说过:“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9)

克己以利他 坚忍持净戒
以己度他情 莫杀莫行杖
勿盗勿邪淫 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 佛子应受持
五戒尽形寿 众福之所归

提醒一下我们的课程正在讲五乘共法,共法的本义大家是都遵守的行动纲领。从人乘到佛乘统一的标准。我们受持的五戒可谓是一切戒律的母版,也正符合五乘共法的具体内容。

关于佛教的戒律,我们尚有许多偏见在其中。多少人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拒绝受戒,也有人认为与其做不到还不如不受,这些思想都是不清楚戒律的精神所在,往往用被动割舍的心态去理解主动放弃的发心。应当发觉,戒律真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最大护法!有保护行者道业增上的根本作用。

三福中的第二福就是持戒,持戒是自愿的克制自己贪嗔痴泛滥的一种德行。这里先讲五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我们一般认为戒律更多的是自己的事,无关乎他人,实际上戒律的行为本身就体现出利益众生的效果。就五戒而言,当我们持不杀生戒的时候,一切众生都不必因为害怕被我杀而生恐怖之心,另外偷盗邪淫妄语也同样如此,这样来看持五戒的人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安全感,将心比心所以五戒又叫五大施,大家去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持不饮酒戒的话会更体会到这个施的内涵。

虽然是学佛的基石,对于五戒的学习,我们可能远远不够,许多人以为吃肉就是破杀戒,试想一下杀生戒一定是和杀有关的,吃肉并没有直接去杀,怎么会破戒呢!戒是非常具体明确的,比如杀生戒要条件具备且事实发生才可以判定,首先得认准对象是人,也知道他是人,确实动了杀他的念头,然后用了种种方法实施杀他的行为,最终这个人真的死了,就破了根本杀生戒了,专业的说法叫五缘成犯。其余四条也都有具体的规定,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戒律学纲要》、《在家备览》这两本书。

再说一下受戒的功德,不想受戒的人也许是害怕做不到,所以想还不如不受,这很消极情绪。有必要知道受戒的功德到底有多大,才能了知受戒超大的积极作用。比如不杀生戒,如果我们不受戒,我们也基本不会去杀人,但不杀人而不受戒,只能算守法公民世间好人,可一旦受了戒,同样是不杀人地过生活,那么戒功德就体现出来了,持一天算一天的功德,并且大得不可思议!

受五戒并持五戒,可以说是一切福的根本,持戒清净的人生,可以遣除许多障碍,招感一切的善缘和合,保持人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出世间的功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8)

依资具得乐 依施得资具
故佛为众生 先赞布施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别
心田事不同 功德分胜劣
施应如法施 勿随至怖报
求报及习先 希天要名等

现代人的求不得苦,往往是看着别人与生俱来而自己毕生追求还得不到,殊不知与生俱来正是过去世勤快发心供养布施的果实。与其羡慕别人今生荣华富贵的果,不如效仿人家曾经所修的因。我们常在人间烟火中盘算着存款、基金、股票,其实都不如舍在布施功德利益中保本。

出家发心修一修苦行,则为世人所赞叹。世俗中如果佛弟子们都穷得日子也过不下去,恐怕很多人也不愿意信佛了!虽然不贪求大富大贵,但是有足够的财富资粮来保障自修和弘法护教还是必要的。物质财富要从布施中来,所以佛陀对弟子们说法的内容,都是先赞叹布施的功德。然而布施的如法与否,还是有很多讲究。

布施的动机,首先一定是发起舍去的心态而主动放弃,其次布施的东西对别人而言能够得到利益。这两方面不达标,比如你并没有舍,而是别人借去要不回来,或者你布施的是过期发霉食物,吃了会生病,说明这个布施已经不如法了。

再从布施的对象看,如果由于他的处境不佳,孤苦伶仃,失去劳动能力,让我们生起同情悲悯心而去布施,这叫悲田。对于父母师长的孝敬,三宝的供养,是出于恭敬虔诚的心情而行布施,这叫敬田。这里“田”的意思比喻对方好比土地,提供给我们耕种福利的机会一样,所以不论悲田、敬田统称为福田。一般来说由下对上称供养,由上对下称布施,简称上供下施。

布施功德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见分晓。从心而言,恭敬悲悯的情怀越浓功德越大;从田而言,布施年纪轻轻不去工作而当乞丐的人,肯定不如布施孤寡残疾的人功德更大;从事而言,事就是指布施的东西大小多少,在其他因素全都等同的情况下,肯定舍的多比少功德大。如果其他因素不等则另当别论,比如有一百万的人布施一百块,肯定不如只有一千的人布施一百块功德大,究其原因,佛法是心法!

再来看,布施的心态是否纯粹也很重要:比如不是自己心甘情愿付出,无奈正好遇到跟前推不掉了而行布施;唯恐自己有灾难而行布施;为了借机还人情债而行布施;期望能够收买人心而行布施;只是机械地继承祖上留下的习俗而行布施;希望得到天人的支持或者来世生天而行布施;从心底里意在沽名钓誉而行布施。以上种种都是不如法的布施,应当避免产生这种心态。

这么重重叠叠讲下来,对照一下好像我们平时所修的布施几乎都不如法,索性生起不布施也罢的偏见来,要知道佛说布施的功德,是为了让弟子们更加圆满如法地行布施,所以应当调整的是我们的发心,使其正确,而不是杜绝布施的行为。

舍得舍得越舍越得得再舍,在崇尚物质财富的世界中,我们应当以广行布施来体现佛陀的教法与佛弟子的人生观!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