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印度佛教史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7)

我们现在想求得一本经书法宝,是轻而易举的,如果说难得也是体谅于东土祖师去印度求法的艰难,实际上从佛陀入灭后来看当时的情况,也十分的不容易,经过四次大规模的结集经典整顿僧团才得以传承下来。

佛刚刚灭度后,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录,所有的经典都是口头传诵,所以大家看到经典中常有一句话:“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用偈颂再把刚讲过的法义复述一遍,为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当时为防日久无凭失传,或者有外道邪人参与进来,觉得应该整合一下经典形成固定内容。此外发生了一次导火索的事件,有一个素质低下的比丘跋难陀,见佛入灭竟然高兴地说:佛终于圆寂了,太好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管我了!迦叶尊者听到后很悲哀,就发动了第一次结集经典。于是由已经痛改前非的阿阇世王出资供养,选了已经证果的五百位阿罗汉一起,以迦叶尊者为主席,地点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第一次有了成形的三藏教典。这是上座部,又称五百结集。与此同时,有上万比丘也来参加,迦叶尊者没有批准,于是他们在窟外以婆师婆为主席,结集三藏外还有杂藏和禁咒藏,一般称为大众部。

第二次结集已经到佛灭后一百年,出现了第一次的僧团分裂,起因是当时的比丘分东西两处居住,东部毗舍离居住的比丘向人乞钱,遭到西部居住耶舍比丘的反对,认为他们违背了佛陀的教旨。于是西部以离婆多为主席,有七百人的规模,东部以萨婆迦摩为主席,有上万人参与,公开分为两部,前者上座部,后者大众部。实际上这次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固守与弘通的难以相处,遵守旧制还是适应时代,此问题导致了僧团开始分裂,这也是佛陀预言中的事情。

古印度的阿育王刚开始时好战,后来由战争残酷而心生忏悔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有点像中国的梁武帝。由于他每天供养上万的出家人,久之就有很多外道混进僧团搅事,所以发动了第三次结集三藏,推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在华氏城进行。阿育王弘法力度很大,他能遣鬼神一夜间造八万四千塔,装入舍利往全世界供奉,现在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应该是其中之一。

第四次结集,到了佛灭后四百年,当时国王迦腻色迦王极力崇佛,同时部派佛教很多,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于是召集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还有五百在家学者,由胁尊者及世友尊者为首结集成藏,这次的重要之处在于,已经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以上四次结集,都是以小乘三藏为主,实际上在《大智度论》中说出了与第一次结集同步的还有一场更大格局的结集经典,是由文殊、弥勒诸位大菩萨,请阿难在铁围山结集三藏,代表大乘佛法,称为菩萨藏。

大家来看,每一次的整顿结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正本清源,多亏这些众所知识的大罗汉做主,三宝弟子中大国王们的外护,才保障佛法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护教菩萨,还在后世层出不穷……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6)

佛陀成道后,度化众生成为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虔诚皈依,并且建成竹林精舍供养佛及比丘弟子们,这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寺院,也是佛陀在南方的弘法基地。又有㤭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用黄金买了祇陀太子的花园供养佛陀,这就是著名的给孤独园,要知道《金刚经》的真理和《弥陀经》中天大的秘密就出自这里。这些大富长者的外护,实际上早已是三生石上注定的因缘,所以在这一生一见佛陀便自然摄受,成为给力的护法。

关于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的祖师们进行了一个梳理,我们总括了解一下,刚刚成佛时二十一天讲《华严经》,将自己所证的佛境界全盘托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生瓜完全听不懂,只得方便施讲《阿含经》声闻乘的教法来善诱,经过十二年后时机成熟开始由小转向大乘,这段缓冲期大概八年时间讲方等类经典,然后进入纯大乘期讲菩萨法门般若经典一共有二十二年时间,最后八年主要说的《法华经》和涅槃系列的法义。如果从时间场次上总结常称为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如果从内容上概括称五时八教。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太大,我们将在教史学习完毕分门别类地进入。

就这样佛陀终其一生奔走在恒河两岸,把应该度的众生皆令得度,没得度的也先结下不解之缘,在八十岁那年,在竹林精舍作了最后一次开示后示现生病,一步一步走向拘尸那拉的双树林间,已经预知自己三个月后将要涅槃,那里将是他入灭的地方。尽管已经十分疲倦,还是为来求法的须跋陀罗说法,成为最后得度的弟子,并接受了纯陀的供养,彻底了却这一期示现中的最后一点因缘,准备入灭。

正法眼灭,人天悲仰,忉利天的摩耶夫人梦见山崩地裂,下界众生的眼睛都被罗刹挑瞎,也知道佛将入灭。有的龙天护法觉得失去依怙悲痛得想自行了断,所有的圣弟子们相对无言观照心境,最疼爱的弟子阿难还没断了情执所以痛哭流涕,阿那律已经证得圣罗汉果十分笃定,提醒阿难不要哭,请教佛陀入灭后的佛法如何是好才更重要,于是大众弟子公推阿难问佛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佛在世依佛而住,佛灭后依何而住?第二个问题佛在世依佛为师,佛灭后依谁为师?第三个问题有不听话的恶性比丘如何调服?第四个问题佛灭后,所说的经教如何令人生信?佛一一作答,佛灭后依四念处而安住;佛灭后以戒为师;恶性比丘应孤立不要理他;一切经典前面冠以“如是我闻”四个字。

最后安慰众弟子们说,你们无须悲伤,我一生所说教法很多,依之而行就是我的法身长存世间了。又说一切众生哪怕很劣的众生都可以成佛!就从容地色身融入法界,这一年是公元前五四三年,现在的佛历正值二五六六年。佛涅槃后留下许多舍利,人天法界都有供奉,现在的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还有宁波阿育王寺的佛舍利,全部都是释迦如来的真身舍利。

好,让我们此刻从事相上抽离出身心来总观,前面成佛之道讲佛有法报化三身,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这一生足迹,从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到入涅槃,总称八相成道,是所有化身佛在其国土中度化众生统一的固定剧本,正因他分身散影的这次示现留下遗教,我人才能在同一时空得遇听经闻法的因缘,依教奉行的机会!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5)

昨天末尾的内容可以证知,大愿是成佛的基石,太子在发起金刚誓愿后,一心端坐思维真理,就这样过了七天,禅定中魔曾三次来扰乱,先欺骗宫廷被人夺走;又派魔女来美色诱惑,最终发动魔兵来威胁太子,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非常感谢魔王成就了太子,只因不为外境所动摇,把所有精力集中用来思维宇宙万物的真相,终于在十二月初七夜晚,初夜证得宿命神通,中夜证得天眼神通,后夜证得漏尽通,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初八拂晓之际,睹天边的明星豁然大悟,得无上正觉菩提。原来成佛是这么快的一件事,就这样圆满了真理,从此成为释迦牟尼佛。

佛陀所觉悟的根本真理,就是宇宙人生都是以因缘和合互为依存而存在的法则,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佛陀也感到不可思议感而慨之,为什么一切众生都在这个真相中,但是却热衷于妄想执着而不理会真相!大家也可以反思一下,现在的佛法为什么显得如此厚重,不知不觉赋予太多的装饰,反而遮挡住佛陀的本怀!不管怎样,佛陀的成道燃起了真理的慧火,必将照亮法界众生。

释迦佛示现的意义就从此处开始正式体现。刚成佛之际不为人知所内证的境界是,头一周自受用成佛的法乐,第二周开始入海印三昧大禅定,尽情为十方深位菩萨,宣说自己的内证法境《华严经》,这一切都是在不动声色中先期进行完毕。而为世间人所见闻的是,本来想先去度化刚出家时访问的两位修士,但是因缘不具备,他们已经命终。这样只好折回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随他出家的五位比丘说法,内容正是前面成佛之道中讲过的苦集灭道四圣谛,这场法会被称为初转法轮,启动众生可以解脱生死证得涅槃的有效方法。这五人便是最初的僧宝,当时说的四谛法门便是法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从此刻开始,就有了三宝住世!

接下来佛法住世中需要更饱满的人事内容,虽然我们不知道因缘中的这些大德本地风光中什么来头,他方国土中什么角色,但是在这一期释迦佛的教法中,他们已经担任着令人感恩的重要角色。

比如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在他沉迷于酒色生活的一天中,半夜醒来发现爱妾正在和别人调情,这样大的加持导致他嫉火中精神错乱,一路狂奔到鹿野河边遇到佛陀给他安心,不久便带着五十人全部随佛出家。后来他的父母也都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男女居士,这样,佛陀的出家和在家弟子便分类出现了。

再后来佛陀在王舍城度化三迦叶兄弟,这三兄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大外道,费了一番苦心终于带着他们的一千个弟子随佛出家。在此期间,难陀、阿难、提婆达多、阿㝹楼驮以及罗睺罗相继出家。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曾经的大外道,也借着马胜比丘的口听到佛说的法而带着二百弟子回到佛陀的怀抱,可能大家觉得为什么度的都是外道,因为除了宿世因缘外,在显现上他们的烦恼要比俗人薄得多,只要一回心就会入道。接着迦叶尊者也出现了,又经过阿难求情,佛陀慈悲地同意了姨母出家成为最初的比丘尼。这样就总称为四众弟子。可以想象,这一千二百位常随佛的比丘弟子们,随着佛陀的足迹到处游化,从形象上来看是多么庄严的僧团,这便是经典中所说的正法时期,我们应该生起极大的随喜赞叹之心……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4)

悉达多虽然有太子的身份,宿世的五百大愿并没有使他迷失在宫廷的荣华富贵中,父王也对他的不入世隐隐感到担忧,特别建设宫殿挑选美女陪伴,希望他能继承王位,但太子在生活中关注总是些容易激发出世修道情怀的事件,比如印度极为严格的种姓制度。印度最高级别的人是婆罗门,主要从事宗教祭祀,解释宗教经典;其次刹帝利是指王权贵族;吠舍指的是商务人士;第四种是首陀罗就是奴隶。还有一种最低级的贱民,他们走在路上甚至要吆喝以防别人碰到自己。这四种姓不平等待遇让太子极为不满,总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自由的。有时随父王出宫游玩,见到农民耕地十分辛苦,还要用鞭子抽打更辛苦的耕牛,犁过的土地翻出许多虫子,鸟飞来全部吃掉,太子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众生平等离苦得乐。

有一天出城时从四门各遇到老人、病人、还有死人,又遇到一位出家修道的行者很自在欢喜,这种反差极大的遭遇一下激发他的出世之心,在一个月圆之夜下决心放下王位、妻子,只带着一个侍从车匿,骑白马偷偷离开王官,到山林中去追求解脱人生的真谛。走到阿那玛河畔,自己剃掉头发披上道衣,让车匿带着华服白马回宫,当时车匿哭着舍不得离开太子,连白马都悲鸣不已。净饭王知道悲痛万分,派遣人去追回太子,但是太子出家意愿已决,说如果不得真理决不回宫,父王没有办法只能又选了五个皇族青年,随太子一起去修行。

我们常讲甚深缘起,这一场看似悲情的宫廷断舍离别剧,实际上正在酝酿一场大事缘起,且不说这五人就是后来佛的五比丘弟子,车匿也出家成道,父王及族人都听佛得度,就是整个娑婆世界乃至末法众生,都将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而究竟解脱!

太子离宫后先进入苦行主义者的地区,将要成为佛陀的资质使他直觉感到这些外道并不究竟,天知道印度有多少苦行外道,有的从悬崖上跳下来认为苦吃完乐就来了,有的把自己架在火上灸烤,有的举着手几十年不放下来,直到现在的印度这种风气依然十分浓郁。为此太子继续南行,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也就是韦提希的丈夫、阿阇世王的爹,特地来见太子,并企图让给他王位和一半囯土财产。这不知是不是太子舍得的现报,频王见太子不动心就把世间因缘转为出世间法缘,发愿说如果太子成佛不要忘了度他,果然后来启动《观无量寿经》的讲说机会给了他们家。

太子带五侍从继续走着,拜访了当时两个著名的宗教师,他们的见解都不让太子觉得圆满,直到最后自己发愿去修苦行,在雪山经过了六年极为刻苦的训练,每天只吃麻麦,我们现在看到有瘦骨嶙峋的佛像就是那个时候的写照。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才能走出来,太子自觉到过分的苦行并不能获得生命的解脱,于是便放弃了苦行,接受了牧女的供养,五个随从还在执着地追求,便以为太子失去了道心弃他而去!

太子并没有强求,只身一人尼连禅河洗净六年来的污秽,心中非常笃定地要去开辟自己的修行途径,一直来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正值一位割草的童子,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出来一个座位,太子在此座上发金刚誓愿:“如果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

我们就着文字来追踪太子的出家成道因缘都觉得十分殊胜加持,特别是到今天的内容关头,因为下一讲中佛陀将要诞生了合十[合十]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3)

昨天把与佛陀一生有关的圣地叙述一下,今天再折回来从人物事件讲起,迦毗罗卫的国王叫净饭王,他的皇后摩耶夫人是拘利国公主,大概只有这样贤德的夫妇才能承接住大圣人的降生因缘,到皇后四十多岁的时候,梦见太子乘着六牙白象投入母胎怀孕,归途中恰逢在蓝毗尼园,从右胁生下太子,现场有非常殊胜的瑞相,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太子四方周行七步,踏足之处皆现莲花,举目四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这个法说得也很妙,既宣告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者,又反映了众生的我执烦恼。当时天雨香花,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多说几句,这段情景佛弟子们都知情,现在四月初八浴佛的形象就是太子出生时的模样。然而对于脚踏莲花,指天指地,特别是从右胁生,可能很多人听的也不相信又不好反对,只是就这么简单面对一下就过去了,甚至有些出于好心学者,意愿是为了能让凡人心眼中说得过去,所以经过研究考察会通一下,结果终归还是认为怎么可能右胁而生,虽说是出于信仰的夸张说辞,但也不会影响佛陀的伟大。这些都是浅见。放眼法界各类众生,他们的生命形态花样百出多得是,只是我们执定了父精母血十月怀胎的模式而已,事情的神奇实际是最不神奇的表现,何况佛陀是圆满觉悟具有超能的圣者,而且当时在场天人护法的拥簇中在菩萨的眼里有更不可思议的境界,比如蓝毗尼的树神显神力,想看太子佛的无见顶相而不能实现!

解释一下为什么对这么个情节过度讲说,因为涉及到根本的正信见解,本来万事万物都是无碍,没有局限无量可能,但是被我人第六意识所困就不能信以为真,这个底线不能打开,那么轮回解脱、极乐净土都会是一信全信一疑遍疑的局面,故不得不说。

再说回来,净饭王得子非常开心,太子回宫后举行庆典,来了一位阿私陀修士,看了太子的相貌便说如太子在家过俗世的生活,将来能做转轮圣王,这是太子具有庄严三十二相提供的证据,佛在《金刚经》中说法时曾讲过,以色见如来,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但这位修士同时又预言,如果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则能成道,做具一切智的佛陀。

父王一味的高兴中并没有在意可成佛的信息,只是请当时著名的婆罗门教徒给太子取名悉达多,意为吉祥一切功德成就。然而在凡人看来不幸的很,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后去世,天眼则知道她因为诞生太子的福德力,就上升到忉利天做了天人。大概是姐姐养、妹妹育各有因缘,太子的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成为净饭王的继后来抚养太子,太子依旧健康幸福地成长。

七岁时开始学文,世间的工巧学问和宗教素养都一学即通,十四岁左右开始学武,兵法武术都极好,其他王子射穿三鼓,太子能一箭射穿七鼓。十六岁父亲张罗婚姻,娶了邻囯公主耶输陀罗并生了儿子罗睺罗,到儿子出生的时候太子感叹了一句:“罗睺罗有般奴。”翻译成中文大白话,就是说这是我的债主上门了!

可见前期的示现,都是依着太子身份按世间的因缘发展,随着示现设计好的情节,后面出世修道的情节悄然间越来越近………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