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佛教史 下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0)

讲解历史真是恨不相逢在当时,惭愧自己心无通,人物也罢事件也好,就如同《法华经》讲的“是法住法位”一样,是同期并存而各自发生的,但是付诸文字展现时却只能表完这头再表那头,导致我们只能横一会儿竖一会儿地讲,大家上蹿下跳地学,尽显凡夫意识的局限分别障碍。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曾经保证过在他的国土中历史不必记载,放眼望去便可不受时空限制地现场观看。今天就开始讲净土宗。

除了东晋慧远大师东林首倡愿生西方,前面提及过的昙鸾大师紧随其后,然而前者如果说弘扬的是大佛法之净土,后者则顺应时代发展,弘扬大净土之佛法,渐渐地让净土形成模式。

昙鸾大师是山西大同人,家离五台山很近,从小到大就常闻文殊菩萨的种种灵验事迹,十多岁上山访道随即出家,一心研习经典。后来在给《大集经》作注释的时候,用心过度积劳成疾生了气疾,想来学佛身体最重要,于是到江南访医,在术士陶弘景处求得《仙经》十卷。回北途中遇到西域高僧菩提流支,就问他佛经中可有长生不死之法,能够胜过《仙经》。菩提流支点化他说,这里哪有什么长生不老呢,纵然长生,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三界苦海!于是就授他《观无量寿经》二卷,因缘一转烧了仙经从此专修净土!这便是昙鸾大师从研习《大智度论》、《中论》等法本而转向净土的原因,也是后来写出《往生论注》的缘起。梁武帝称他为“肉身菩萨”,东魏孝静帝称他为“神鸾”,当时的影响力从中可见。我们现在相应净土法门之特色,相对通途难行道而论易行道,转自力修为他力接引,都是昙鸾大师的千古首倡的开示!

昙鸾大师道影在南北朝时代,我们的教史已经讲至隋唐,今天正讲的是净土史上第三号重要人物就是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在昙鸾大师往生后二十年出世,也是山西文水人,十四岁出家喜好研修《大涅槃经》,这么大部头的经竟然讲过二十四遍,真不知道听众又怎么坚持下来的!在隋大业五年时到昙鸾大师所建的文水玄中寺,看到寺碑上刻着鸾大师的种种瑞应十分感动,就舍弃了涅槃的讲说专修净土,除了念佛外专讲《观无量寿经》,一讲就是二百多遍,每次讲完经法席散后,大家欢喜赞叹,念佛声响彻整个山谷!

净土法门是只能以实修见长的法门,净土祖师皆是如此,道绰大师也不例外,自己每天念佛以七万为限,并教人以麻豆计数,后来索性让人把珠子穿起来数着念,这是我们现在念珠的鼻祖。教导弟子不向西涕唾便利,不背西坐卧,在他教化下当时山西一带七岁以上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名号。七十岁的时候又长出新牙齿,容光焕发,弘讲净土。唐太宗李世民因文德皇后有病,还亲自到玄中寺拜访道绰大师。

当然在净土教义方面,道绰大师有更大的建树,昙鸾大师提出的易行道难行道,在南北朝时比较适应,因为大家都在战乱频发水深火热之中,而到隋唐大一统的时代,教法教义也在融合交流,道绰大师就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这种理念两全其美,既给了其他宗派面子,也突显净土的特色,大师的著作《安乐集》是代表其思想的重要法本。

今天连续两位大德,还都不是隋唐教史上净土的主要代表,真正把净土教义核心竞争力发挥到精深准的地步、能够感召阿弥陀佛梦里指点他讲经、直畅释迦和弥陀两佛本怀、让净土法到深处自然浓的人,是明天开始讲的善导和尚!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9)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是个两面性的人物,他既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又被评论“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方面是暴君形象,一方面崇信佛法也是真心实意的。在做晋王的时代,他就把江南高僧集中在扬州慧日道场,后来在长安建成日严寺,也聚了当时教内的德高望重的尊宿,这其中除了常亲近的智者大师之外,还有一位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就是吉藏大师。就其佛法著作而言,如果说智者大师的已经是高峰,吉藏大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

吉藏大师的祖籍是安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祖上为了避仇而移居到现在的越南、广西一带,后来迁到金陵生下吉藏大师。因祖上奉佛,孩童时父亲带着去见真谛法师,赐其法号吉藏,后来他的父亲出了家,吉藏大师也在七岁的时候随兴皇寺法朗法师出家,十四的时候就从师受学《百论》,可见他的法缘从一开始就锁定在了中观般若。在《高僧传》中对他的辩才无碍评价极尽溢美之词,说他从小入道,长大以后更了不起,长相虽然像西域人,说法辩论汉语用得出神入化,能够讲法摄受帝王,解析法义到妙不可言时,在场的听众不管听多久都不会感到疲倦。

吉藏大师学法特别注重传承,他弘扬的中观般若系,是直承西天龙树的性空思想、东土罗什法师的法脉,而且特别推崇僧肇大师,他在著作中说过“若肇公可谓玄宗之始”。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自己祖师的话来作为论据。另外,吉藏大师经历三朝,陈末的时候天下战乱,吉藏大师冒着危险去荒废的寺院收集丢弃的法本文献,储存了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他后来著作中引用极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大师的著作之巨,一方面是他的辩才发挥。比如隋杨广赴长安的时候,吉藏大师也随行北上,在日严寺研习的《维摩诘经》而著成《净名玄论》,另外的有名著作还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等,这些严密玄妙的论典,如果没有一定的定慧功夫福德资粮,不要说看明白,就是连看都看不进去看不下去,一会儿就头昏脑涨!另一方面则是他遵循中观破邪显正的家风,针对异见和不究竟的见解,一一给予破斥,彰显般若的毕竟空性。最能代表他宗派特色的著作,就是给《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作的注释,完全可以和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比肩,还有一部总括三论大意的入门书《三论玄义》,大家可以看看。正因他的集大成功德,中观学派在东土被称为三论宗。又因他曾住嘉祥寺,有时也称嘉祥宗。

总持法义名冠一时,也会招来只有文字辩才而无观法实修的质疑,这种观念我们现在也常讲,既有一定道理又会传染为流俗知见。吉藏大师从不二法门的角度,认为学习法义的当下就是实修,教即是观,非教外别有修观。再比如说断烦恼,一般来说都是断掉现有的烦恼令其没有而为清净,吉藏大师认为,“有惑即是有见,无惑名为无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并是烦恼,云何烦恼断烦恼。”意为有执着与无执着都是执着,执着怎能去掉执着。所以断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明白本来就没有烦恼,不断而断是为断烦恼!

一直到了唐朝李渊至长安,大师依然受到极高的礼遇,唐朝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大师是其中之一。到七十五岁的时候,写下一篇《死不怖论》:
“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这是一代高僧,愿力已满化缘将尽之际,所示的根本究竟法门!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8)

上一讲慧思大师初见智者大师就说曾在灵山同听世尊宣讲法华,智者大师后来诵《法华经》到第二七日,诵到《药王品》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的时候突然相应,身心豁然入定,亲见灵山法会依旧没散!也许是身为弟子所出的修学报告吧。慧思大师就感叹说:这种境界只有你能得,只有我可以印证,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位,到这个地步,在讲法人中已经是首席辩才无碍了!

奉师命到金陵弘法利生法筵大开,普遍受到修道人的欢迎,智者大师讲法有个特点,除了依文解义,还要求往心地上融会,每一句都加观心释,这在只重文义的南方十分解渴,很多人都弃前所学,率弟子来听智者大师讲法。过了段时日大师说他传授佛法第一年四十人学,得法二十人;第二年一百人学,得法仍是二十人;第三年二百人学,得法的只有十人,学法者多而得道者少。决定离京上天台山清修,虽然皇帝都来出面挽留,大师还是毅然离开了!

到山上后许多的感应,大师一心一意地禅修,有次在定中狂风骤起,魑魅魍魉向其吐火,又见去世的父母枕在他膝上诉苦,智者大师如如不动,境界过后有天人降下,赞叹他的修行功夫,这一次的提炼好比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三番魔境考验,也是中国唯一有此法境的祖师,大家都坚信他就是释迦如来佛的化身。

智者大师让天台宗最有辨识度的标志,是他在讲经过程中总结的五重玄义的方法,此前的大德讲经都是直入经文,最多先说一说经的宗旨。而智者大师则是在开讲经文前,先从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五个方面进行提纲挈领地概括,好比介绍一个人,先说一下这个人的名字、样貌、职业、能力、生活水准等一系列的情况作一了解一样,这样就让闻者能够对法义更加清晰。大师在讲《妙法莲华经》时,光一个妙字就讲了三个月,留下“九旬谈妙”的佳话。他的讲稿被弟子整理成册,就是我们现在学习天台宗必修的法本,《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合称天台三大部。大师得知印度有一部宝典《楞严经》而遗憾自己不能亲见,便在山顶连续十几年向西礼拜,祈请楞严能早来东土,现在天台顶上依然有拜经台的旧迹。

众所周知的是智者大师给隋炀帝授菩萨戒的法缘,而且杨广向他求法的信也十分恳切让人为之动容,这也是大师“智者”德号的由来。然而智者大师的另一位菩萨戒子更有影响,就是三国的关云长,单刀赴会神魂不散到处找头,智者大师为其开示,摄受成菩萨戒弟子,从此发愿护持天下寺院道场,现在没有寺院不供的伽蓝菩萨就是关公。

到了六十岁那年,杨广再次迎请大师出山,然而已经不具因缘,大师圆寂在现在的新昌大佛寺,化去前有弟子问大师的内证境界,大师先是呵斥说,懒惰的人才问别人修行的事,又慈悲不舍留下言示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又说:“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本来可以到六根清净位,但为了众生耽误了自己,到五品弟子位,最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大师走后应验了一件事情,他初到天台时有圣僧告诉他:“你与此山有缘,等天下统一太平时,一定有贵人为你建寺,寺若成,国即清”。果然杨广称帝后,御赐道场国清寺,现在寺内还有智者大师亲手种植的隋梅,不可思议的是,这棵树在改革开放宗教活动开展以后又死而复活开花……!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7)

时间推进到隋朝,这是一个上承南北朝、下启盛唐的时代,他建国的缘起没有血腥,而是以禅让的形式进入了大统一的国家,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佛教也同步更新,踏着完成和昌盛的脚步越来越好!保护佛教的不止隋文帝,皇族中人特别是几位皇子全都信奉佛教,尤其是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还供奉诸多高僧,受持菩萨戒。比如说我们现在西安的大兴善寺,是伴随着当时建造新都大兴城,宫廷建大兴殿的配套项目,可以称之为国寺,从中可以看出隋朝对佛教的态度。

从隋开始讲佛教史,我们绕不开一个史实,就是只能从宗派的角度讲起,从这个时期开宗立派和集大成者的祖师结伴应世,他们既能独挡一面又会融汇贯通,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后来中国的八大宗派,而这八大宗派中只有其中一个的发源地在南方,开山祖师与隋朝的皇帝因缘深厚可称国师,他对于佛陀一代教法的说明清晰明了,并把修行的过程总结成一套止观经验,这就是源于浙江天台山的天台宗,被尊为东土释迦文的智者大师,他的肉身现在还在天台山的华顶道场。

智者大师这个称号是杨广所赐,大师的德号为智顗,是现在的湖北人。大师从小就不好俗家喜欢住寺,十八岁的时候投果愿寺法绪出家受了十戒,二十岁受具足戒,精严律学,深好禅观,后来听说他后来的师父慧思禅师南下,住在大苏山,就去亲近请法,慧思禅师为他说了四安乐行而深入修学,二十三岁的时候正式依止慧思禅师为师,后来慧思禅师去南岳,观他的因缘令其去南京弘扬禅法。

四安乐行这里略知一下,是《法华经》中所说有四种行法是安乐的:一是正慧离着;二是无轻赞毁;三是敬善知识;四是慈悲接引。当然这四行中又可分为有相、无相两种,从文字义上而言是有相,从现前境上是无相的。这就是所谓四安乐行,也是从相到性、性相圆融的沟通。

关于智者大师的师承,我们还要往前推知一下,除了慧思禅师之外,还可上溯到北齐慧文禅师,虽然生卒事迹不详,但在记载中可以知道他道行很高,说是“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并且天台宗所修的一心三观传承,也是慧思禅师从他这里得到又传给智者大师。

慧思大师也是一位神僧,他到南岳后去行走路过诸方,告诉徒弟们这里曾经有过古寺道场;又经过岩石下时说自己前世在这里打坐,被贼人砍去过脑袋,一挖果然有具枯骨;留下了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的佳话。第一次见智者大师也非常有意思,脱口而出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一眼观到他们曾一起在世尊灵山法会听《法华经》,因为宿世有此法缘,今生又来相见。

从中可见天台宗不论是教义系统还是实践经验,都是以《法华经》为根本所依,而落在实践的层面不论世出世间就是止观法门,智者大师曾经看到他的俗家兄长快要寿尽了,就给他讲了一部小止观让其依之而行,成功地消灾延寿。后人说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三昧所修、纵辩而说都不出止观二字,而其他宗派如果有止观辅佐则事半功倍,参禅的人能明心见性;念佛的人一定往生;持戒学教的也都能持戒清净教理分明!可见天台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握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学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6)

上一讲的内容有些低沉,印光法师讲过有高位菩萨示现苦乱之境而令众生出离,如果我们能将教史的学习转成教义来相应,则是完全不同的效果。示现这个词最能匹配大乘不思议境界,现实中也确实如此,每次废灭佛教过后,则是更加迅猛发展的佛教复兴运动。

北魏太武帝过后,太子晃的长子文成帝即位并发布了复佛诏书,将佛教轮回的节奏转向兴盛的一面。我们现在可以参观的著名石窟,便是当时佛法大兴的见证。皇帝相续不断地支持佛教,当时的僧官发心在云冈石窟雕刻的五尊释迦如来像,来表达随喜赞叹功德。到了魏孝文帝时期,更是坚决迁都洛阳,除了大加缅怀罗什法师,对僧人十分尊敬,他的继承者宣武帝更加信仰佛教,还亲自在宫中给朝臣讲《维摩诘经》,不可想象那是怎样的场景,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在参观洛阳龙门石窟时感受他的崇佛敬法之心!而更加著名的敦煌石窟,也正始凿于北魏时期。

乘此风气国际交流更加扩大,外国高僧来华极为活跃,比如菩提流支三藏,是当时教内绝对的主角,他翻译的《往生论》引发昙鸾大师著成《往生论注》,到现在已经成为合刊流通的范本。后者又为梁武帝崇拜的偶像,常常因为他在北方而向北行礼,说鸾法师是肉身菩萨。在西天排名第二十八代,东土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在此时传播西来意,天台宗的创始人慧文禅师,亦活动在这个时节。同时期译出的著作《付法藏因缘传》,撰述的《洛阳伽蓝记》(伽落就是道场的意思),都是教内响当当的历史文献。

南北朝可谓是佛教最缤纷的时代,涅槃、成实、地论、摄论各种学派竞异,形成南方的思辩性格的佛教,而北方佛教则形成实修性格的面貌,比如禅修一直都是佛教的核心行持,达摩祖师的到来更是开创了全新的体验模式,从示现来看,也许他自己都没想过祖师禅会对东土产生如此强烈巨大的影响,甚至在宋代成为整个佛教的面貌。对于他老人家的佛法见解,可以去看一下《二入四行论》这部法本;而此时的净土法门也顺势而为,昙鸾法师是弘扬净土的核心人物,末法时代的思想被净土用作策发往生的助力;房山石经的出现也是因为末法说的提醒,从而让佛弟子们想着让教法不灭的具体行动。戒律的研习行持也开始闪亮,僧祐大师是当时精于律部、戒德高严的代表人物。

南北朝时期的分散,佛法也只能显现得遍地开花,我们大概了解即可。后面开始进入了大一统的历史阶段,隋朝尽管才三十多年,却奠定了唐朝佛教黄金时代的基础,中国佛教的历史大转折开始形成。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