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正趣微课堂 断恶行善(9)

久病成医,久修成道,一件事情做多了之后,作为过来人,必定能积累异常丰富的经验。从《了凡四训》的内容设置中便可见一斑,好不容易积累的福德资粮,最不值得又不经意间挥霍的情形就是,由于骄傲自大的心行而让福报不断流失,快速塌方,最后的内容是《谦德之效》,是非常及时专业的止损防漏。本书的缘起是袁了凡对儿子说的家训,哪有父亲害儿子的事情,一定是不见外的真情流露,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就是让他不要得嘚瑟、不要作。

“满招损,谦受益”,并非只是人世界的规律,而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所以才说月盈则亏,物极必反。我们不妨观察世间的人和事,当一个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能自控的惯性,越来越极端,完全听不进劝诫,必定招灾祸及身心,直至撞得头破血流,福气大一点还能回神,更多的则是身败名裂、一落千丈去了!

谦逊、礼让才是人生正道,略论人世间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因为缺乏谦德从而失效,夫妻关系中,既进了一家门成了一家人,便彻底无妨、不设限制,故男的纵习,女的任性,习气渐浓不加掩饰,终究导致不能好好说话、正常生活,将骄慢发挥到极致,夫妻相处之道,谦德礼让、相互敬重如宾,才是长久的保障。古人讲“夫妻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皆以为是在防范风险,殊不知正是因此留有了余地,距离之间才能容纳得下谦卑与恭敬。推此及彼,父母子女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亲朋好友,亦复如是,本来因缘甚深,一片丹心以诚相待,有事相求便当出手,只是缺了谦德滋润调节、礼尚往来,便多了主宰少了尊重,一旦付出回报和不成正比,只好翻脸无情,反目成仇。在职场中不论上下级关系中处于什么角色,总是谦虚的人占了主动,有向心力、好人缘。在这个世界,每个角色都应尽情调整自己谦卑的能力,这从来就是做人基本的素质。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文明才能进步。当世人都认为权势才有作用的时候,就是都已忘了谦卑才是王道,真正伟大的人实骨子里都有谦虚的天赋。《法华经》中有位常不轻菩萨,他就是修谦德修得完全没毛病了,得了和观音菩萨一样的六根清净的殊胜功德,

今天有点脱题,想哪儿讲哪儿,回到课程正题上来,每个人都有护法在监察个人行为,自己心常存善断恶,谦虚自处,这才能加固福报的根基。心高气傲的人定难成大器,发好运也绝不会长久。有谦德的人,受人赏识,内心依旧谦虚;德行很高,却不以此为傲,使他人难堪;况且谦虚的人,经常可以得到别人的教导,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佛更是如此,常说“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成为障道因缘。

总之,《谦德之效》不仅可让人能在世间立于不败之地,也是潜通世出世间的法宝,君不闻世间法中讲:“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而出世间法中也讲:“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断恶行善(8)

一切法都是佛法,讲到越深处时,才意识到这句话的无处不在,这一组课虽以行善为根本,最后发现善恶之间只看如何发心,终究还是由外境而归到自心。升华后的断恶行善手段,时而以慈悲摄受,时而以威德折服,也早已经被佛菩萨用得得心应手。

此前听老和尚讲,古代寺院住持方丈怎么给大众在生活中讲法。一日里吩咐厨房大寮备好一桌斋饭,说今天会有大老板来做功德,我当代菩萨好生善待,令其欢喜结善因缘。结果真的来了当地首富,发心乐捐一大笔资金,但是方丈却用斋饭招待了一位挑了两桶油的斋主,和首富略说几句便端茶送客。大众都不解风情,让侍者去问,方丈说:“你们有所不知,首富虽捐钱多,但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供油的斋主这两桶油是他用全部身家买了,诚心挑上山来的,将来的果报会大得不得了。”当然,我们学习这个公案,不要挑剔地发现方丈很势利,如果真这样,佛菩萨也不会选他当方丈,通过他给全寺僧人的演法,细究一下这两个功德主之间有何差别,最难行事能行,最难忍处能忍,才是行善积德的关键因素、核心部分。这也是半善、满善的差别。

典故就讲到这儿,在《积善之方》版块中列了十项具体的措施,倒是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参考,以达成善有所依,德随功至!

第一应当与人为善,说白了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从出世间而言,这是练习管控三业的最好时机,能常怀恻隐之心,观音菩萨最容易帮你;第二应当心存爱敬,说白了就是不要看不起人,细分三种:出身好、家庭条件富裕的不要看不起贫穷的,人穷志不短的也不要看不起有权有势的,生性刚正的不要看不起为了生计而向生活低头的,出世间而言,可以折服我们六大烦恼之一的我慢;第三应当成人之美,就是切莫养成见不得别人好的坏习惯,在嫉贤谤善已经成风,大家极度不讲诚信的环境中,会导致君子越来越少而小人越来越多,所以独善与兼善并不两立,成人之美代人所劳,本来就是无我利他的雏形。

第四应当劝人为善,成就大家就是成就自己;第五应当救人危急,试一试舍己为人能带来真正的法喜充满;第六应当兴建大利,利用自己的能力、资源尽量利益大众;第七应当舍财作福,分享福利,增长自己的福报还在其次,实际上是借助大众之力,帮自己分担可能将要承载不动之物;第八应当护持正法,找到一切福田中的第一福田;第九应当敬重尊长,反其道而行之最为折福损寿;第十应当爱惜物命,要知道菩萨戒是成佛的大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

上述总共十条,一条条听起来犹如常说的“心灵鸡汤”,实际上一些很好的道理沦为鸡汤,是因为大家都在来回舀,就是没人喝,如果当真营养喝下去,就有大补的功效。细究《积善之方》这块内容,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些话有多么中肯实用,也可以体悟到常说的“暗合道妙”是怎样的味道。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断恶行善(7)

了凡四训中的善报,好像不是人财两旺,就是官高位显,对于现代人来说,人生不会仅仅就这点内容吧?这倒是也可以理解,但我们有必要知道,福报带来的乐受不但不死板,而且还是与时俱显的,比如唐朝喜肥宋朝好瘦,那么一个有福报的女子,假如她生于唐朝就会显肥,如果投胎在宋朝则会变瘦,这才是福报显现的展开方式。所以不论古人的三观与现代人差距有多大,作为一个人所需的福报支撑量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如果从总体的平均值来看,我们现代人的德行是不及古人的。

现代人的心绪难测,浮躁且变化多端,虽说行善,也有很多差别。况且因果报应的现象虽然显而易见,因果关系的道理则深而难明,有真也有假,或者阴阳不同,或者偏正有异,大小、难易都不一样。需要智慧格局来指导,否则也会善因反转成恶果,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时有发生。

善恶的定位,凡夫俗子和智者的认知是不同的:有些我们认为的善意,特别适合地体现在人情世故中时,免不了夹杂着一种下意识的自私谄曲心念,那么只能说是一种假的善相;而真心实意执行善念的人,在世情俗见中有时候反而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孔子说过有一种“乡愿”之人,实际上是道德的贼,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特别善于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大家好像都说他的好,恰恰可能人品有问题。所以世俗观念的善恶,也许和圣人眼中的正好相反。有一位高僧中峰和尚,他认定善恶的标准,是看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利益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他人,前者就是恶,后者才能称得上善。

本人有次去圣地朝拜,许多当地人就扎堆在那里行乞要钱。来了一个团队的人见状纷纷拿出零钱逐个发放,然后带着功德无量的心满意足前往下一个圣迹。而另一团队大家同样想布施这些人的时候,领众的善知识当场就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并且说如此下去附近村庄的孩子们都不去上学,而来这里乞钱,这样会害了他们的一生。大家看,同样的因缘对境中,看待善恶标准确实要有深度的视角,才能掌控事态的性质,产生真正的利益功德,佛门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正是这个意思。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当时鲁国有个福利,谁把被别国奴役的本国人赎回来,就可以去政府领赏金。子贡虽然去赎了人,但没有去领赏金;子路救起一个差点被淹死的人,这个人送一头牛给子路,他欣然接受。按世人的眼光看待,子贡脱俗,子路贪心,孔子却批评了子贡,赞赏了子路。他说鲁国很多穷人,如果都认为领赏金的行为不妥,就没有人去救赎人了;子路得了一头牛做好榜样,以后救人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大概就是圣人的格局吧,不难发现这件事情其中的奥秘,值得赞叹的人完全没有在乎自己的名声好坏。这才是看待善恶的大是大非。

明朝有位宰相文懿公吕原,告老还乡时大家都敬重他,唯独一个赖皮的人醉酒后对他破口大骂,他并没有计较,大家更佩服他的容人雅量。结果一年后此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后悔地讲:“若是当时稍微惩治一下他,就不至于现在犯下死罪了。”这便是善心感恶果的现象。现代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不加管教,一味地纵容,到头来是爱他还是害了他,醒悟时往往为时已晚了。

今天的内容,把善恶的标准略作升级,从背后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就是福德与智慧,福德心量广大才能有深层的见解,智慧超群才能洞察到因果的真正走向,不管世出世间,哪怕只是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最平常的事,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好好修炼。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断恶行善(6)

提及一下,我们的内容正在讲《了凡四训》的第三个部分《积善之方》,里面列举了数个积德行善的典故,每个故事所行所得皆不相同,相同的倒是所有的主人翁做善事的时候都没要求什么回报,只是真诚、正直地坚守了人性中善的部分,也都没想到后来会得到如此好的果报。听闻的时候,也不必把兴趣锁定人家的兴旺发达之果,应当务实地暗暗效仿人家所修之因才能有用。我们再来看几则无巧不成书的因果展。

浙江嘉兴有位屠康僖,一直在刑部做事,他没事经常与囚犯聊天,发现很多人是被冤枉入狱的。他通过调查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救了十几个被冤枉的人,京城的百姓都称赞他们刑部明察秋毫。后来他想,天子脚下尚有这么多冤案,全国范围内就应该更多了。从此定期代朝廷巡查地方判案工作,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有天梦中有人告诉他,因为他提的建议正与天心相合,积了很大的福气,所以上天赐给本来命中无子的他三个儿子,当天晚上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连续生下了应埙、应坤、应埈三子,一一都作了大官。

关于被冤枉这类事情,在世间时有发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其中也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说我们常看到一些喜欢垂钓的人,说并不是为了饱自己的口福,只是一个垂钓爱好者而已,还会当着众人的面把钓到的活物再放回水中,以示自己的真心实意。然而推因及果,虽然先被冤枉入狱,后被澄清释放,只是虚惊一场,但无端地这么走一遭也算不上是件值得欢喜的事情。

嘉兴有个人叫包凭,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好学佛道,就是每次考试都不能中。有次在乡间破庙中,见露天的观音菩萨像被雨淋了,即刻乐助十两银子给寺里住持让修殿堂,因为银子太少不够用于修建,他又从家搜出四匹布料、七件衣服一并给寺里,下人见其中有件衣服较好要留下来,他说:“只要观音菩萨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寺内僧人都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后来他与父亲同游这座寺院,晚上住在寺中,护法神托梦给他说:“你做了这些功德,你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享受福禄。”后来果然他的儿子、孙子都中了进士,作了官。

我们前面在讲布施的时候有说过,布施功德有心、田、事的差别,这则典故中所对的是超级大福田——观音菩萨,而他的发心又极度真诚无余,所以布施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且贵重,但却能得到很大的果报。可见凡事主要在心,如果发的心成色足斤足两,果报也会是同等相当的质量。舍的时候毫不犹豫、没有条件,得到的时候也是畅通无阻,自己就来。

当然行善积德仅代表我们的慈悲,还要有智慧赋予的格局视野来指导善行,否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有限的善法,这个内容明天再讲。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断恶行善(5)

学佛已久的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功课、法门,再回头看修善法似乎有些初始化,但是认真走过心路历程的人才知道,断恶行善所投入的精进力度,并不比深入法门所投入的精进力度小。《了凡四训》里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蘧伯玉,二十岁时就有反省自己过失的福德,并彻底作了改过,二十一岁时又觉得改过得并不彻底,都到五十了还是觉得过去的四十九年有太多不足。可见修持改过法要拿出披甲上阵的发心,要当个狠角色不放过自己才行。我人一般都是不由自主地放过自己而对别人狠得不留情面,总是和外境打仗而不善究明自己的内心。

现代人会觉得生活环境大不如古人宁静,似乎行善积德是古朴的事情而少有机会,实际上造不善业的机缘和行善积德的机会是成正比的,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心行上与善法相应。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指积德可以福荫子孙,因为祖上积下很大的福德,所以才会有下一代乃至十代的子孙来护持家业,如果家中没有了后代,就说明家道中没有福德让后人来进行守护了。

这里讲到一则典故,福建省建宁出过太子老师杨荣,他家祖上以摆渡为生。一次山洪暴发顺流漂下来很多被水淹没的人。别家的船都去捞取财物,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却只去救人,被人嗤笑是傻瓜。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道就开始兴旺起来。一位奇人化作道士和他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积了许多阴德,子孙应该会发达做大官。可见正应了那句“人善被人欺,人欺天不欺”的古话。

再讲一个典故,说的则是浙江宁波人杨自惩,在县衙当差,心地厚道、公正。一次县官发怒狠打囚犯,杨就跪下替囚犯求情,请县官饶过囚犯,县官也被杨感动得不再行刑了!杨自惩自己很穷,但碰到囚犯缺粮时,他还想尽办法弄些米来救济囚犯。有次新来几个囚犯挨饿没东西吃,他家米也不多,若是给囚犯吃了,自家人就要挨饿,又觉得囚犯可怜,夫妇俩就从家里省出一些米,煮成稀饭给囚犯吃。后来生两个儿子,哥哥叫守陈,弟弟叫守阯,分别当了南北吏部侍郎。再后来大孙子当了刑部侍郎,小孙子当了四川按察使。儿子、孙子都是当时的名臣。这又应了那句“得饶人处且饶人,切莫得理不饶人”的古话。

福建人传统上都信仰佛教,所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很有福德。有一林姓人家的老太太喜欢行善,经常做粉团给穷人吃,有人要她就给,从来都不厌烦。有仙人化作道士,连续三年每天都向她讨粉团吃,终于有一天说要报答她,让她去世后葬在某地界,子孙后代当官的就会像一升麻子一样多。老太太去世后家人将其安葬在仙人指引的地界,果然后代中做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意思是参考发榜时,榜单上绝对不会没有林家的人。这大概是另外一版“百忍成金”的故事吧!

以上几则都是《了凡四训》中积德行善,福荫子孙的故事,现代人可能听着觉得很刻板。然而我人的心性、所发的善行总是千古不易的铁律,不论古今都会产生同样性质的果报,只不过随着时节因缘而显现具体内容罢了。另外一点,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佛法不是讲一切因缘果报自作自受吗?为什么祖上积的福德,子孙后代却能够享用?“自作自受”的说法绝对没错,“福荫子孙”也的确是事实,只要从三世轮回中沟通一下,想必大家就都明白了。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