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3)

昨天把与佛陀一生有关的圣地叙述一下,今天再折回来从人物事件讲起,迦毗罗卫的国王叫净饭王,他的皇后摩耶夫人是拘利国公主,大概只有这样贤德的夫妇才能承接住大圣人的降生因缘,到皇后四十多岁的时候,梦见太子乘着六牙白象投入母胎怀孕,归途中恰逢在蓝毗尼园,从右胁生下太子,现场有非常殊胜的瑞相,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太子四方周行七步,踏足之处皆现莲花,举目四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这个法说得也很妙,既宣告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者,又反映了众生的我执烦恼。当时天雨香花,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多说几句,这段情景佛弟子们都知情,现在四月初八浴佛的形象就是太子出生时的模样。然而对于脚踏莲花,指天指地,特别是从右胁生,可能很多人听的也不相信又不好反对,只是就这么简单面对一下就过去了,甚至有些出于好心学者,意愿是为了能让凡人心眼中说得过去,所以经过研究考察会通一下,结果终归还是认为怎么可能右胁而生,虽说是出于信仰的夸张说辞,但也不会影响佛陀的伟大。这些都是浅见。放眼法界各类众生,他们的生命形态花样百出多得是,只是我们执定了父精母血十月怀胎的模式而已,事情的神奇实际是最不神奇的表现,何况佛陀是圆满觉悟具有超能的圣者,而且当时在场天人护法的拥簇中在菩萨的眼里有更不可思议的境界,比如蓝毗尼的树神显神力,想看太子佛的无见顶相而不能实现!

解释一下为什么对这么个情节过度讲说,因为涉及到根本的正信见解,本来万事万物都是无碍,没有局限无量可能,但是被我人第六意识所困就不能信以为真,这个底线不能打开,那么轮回解脱、极乐净土都会是一信全信一疑遍疑的局面,故不得不说。

再说回来,净饭王得子非常开心,太子回宫后举行庆典,来了一位阿私陀修士,看了太子的相貌便说如太子在家过俗世的生活,将来能做转轮圣王,这是太子具有庄严三十二相提供的证据,佛在《金刚经》中说法时曾讲过,以色见如来,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但这位修士同时又预言,如果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则能成道,做具一切智的佛陀。

父王一味的高兴中并没有在意可成佛的信息,只是请当时著名的婆罗门教徒给太子取名悉达多,意为吉祥一切功德成就。然而在凡人看来不幸的很,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后去世,天眼则知道她因为诞生太子的福德力,就上升到忉利天做了天人。大概是姐姐养、妹妹育各有因缘,太子的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成为净饭王的继后来抚养太子,太子依旧健康幸福地成长。

七岁时开始学文,世间的工巧学问和宗教素养都一学即通,十四岁左右开始学武,兵法武术都极好,其他王子射穿三鼓,太子能一箭射穿七鼓。十六岁父亲张罗婚姻,娶了邻囯公主耶输陀罗并生了儿子罗睺罗,到儿子出生的时候太子感叹了一句:“罗睺罗有般奴。”翻译成中文大白话,就是说这是我的债主上门了!

可见前期的示现,都是依着太子身份按世间的因缘发展,随着示现设计好的情节,后面出世修道的情节悄然间越来越近………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2)

如同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般,我们把镜头从法界的背景拉近到佛陀的降生地古印度,印度一年的雨季很长没有办法到处走动,待着没事干人们就喜欢冥想,大概看准了这个特性特别容易入道,所以佛陀就选择了在印度降生。学习佛陀降生弘法成道的情况,需要涉及很多曾有佛陀足迹的地方,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单纯地来介绍一下,以备后面的讲解中能够一目了然。

那个时候印度国家基本都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建立,所以在经典中有些国家和首都用同一个名字,比如舍卫囯和舍卫城便是如此。在中印度有十六大国特别有名,到了佛陀时代,其中最强大的是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和㤭萨罗国,这是后来佛陀弘法的主要基地,他出生的地方是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降生的圣地蓝毗尼园现在遗址尚在,印度历史上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到此朝拜并建立石柱纪念,假如带着信仰去朝拜,还能感受到很大的加持力!

佛陀成道的地方是菩提迦耶,这里有一棵大菩提树,当时佛陀悟到了无益的苦行没有办法成就,就接受了牧女的供养,以致于追随者对他产生了误会,以为他放弃了修行就离他而去,但是佛陀非常清醒独自来到此地,在菩提树下用吉祥草堆成法座,发誓如果不证悟就不起此座,菩提迦耶及这棵菩提树见证了释迦牟尼成佛的过程。

鹿野苑也非常有名,此处是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的圣地,佛陀在此对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令他们悟道,可以说是开了南阎浮提的第一场法会。鹿野苑的所在地是波罗奈国,这里有一位俱梨迦长者,他的儿子耶舍带着五十个同伴找佛出家,正是经典中说的常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中的那五十人。后来他爹和夫人也来皈依佛陀,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居士,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

再说说经典中少不了的王舍城和舍卫城,前者是摩揭陀国的首都在南方,后者是㤭萨罗国的首都在北方。可以说是佛陀一生弘法的两大基地,著名的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寺院,灵鹫山就在王舍城外,佛陀通常从精舍上灵鹫山,然后开始说法,《无量寿经》中说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就是灵鹫山,佛陀也常在黄昏时分在山顶眺望王舍城而独自思索。舍卫城中的道场就是祗树给孤独园,也叫祇园精舍,这里是规模最大的道场,《金刚经》、《弥陀经》就宣讲于此地。

拘尸那城是十六大国摩罗国的首都,世尊的度生事业告一段落,就选择在这里娑罗双树林中涅槃。现在还有一座涅槃寺,里面的卧佛十分庄严,进到其中就好像身临佛陀的涅槃现场,令人惭愧不已十分心碎!

上述几处圣地大家先了解一下,后面的讲解中再带引出来时大家都已悉知。这里也许有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些地方感觉十分朴素现实还都在,然而进入大乘佛法的经典中,场景就无比的绚烂离奇,身为人世间的一员就很难无缝对接,这时候正好用上信仰的功德利益,我们心意识力量微弱,不能像圣人一般穿透多维空间,也没能力统通时空命运共同体,只顾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现实世界,而不能直通法界大背景。信仰就是急需这样硬生生干巴巴地信,然而却能产生奇妙的滋润软化作用,使我们的心与佛陀的圣言合为一体,世界观便瞬间从平面进入立体,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1)

讲之前我们先铺垫一下背景,既然称史,肯定离不开时间来说事儿,然而作为大圆满觉的佛陀,在他视线中时空的限制已经消失,只有法性真理常存的大光明藏,这样的超能力不是凭空出现,正是前面成佛之道的成果。当再以人的身份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因为众生的生命轨迹摆不脱时空的交织,所以佛陀也慈悲地按照众生世界的秩序,尽所能地利用因缘平台进行了八十年的陪伴,并且把法的甘露,遗留给有善根的后来者,这就是佛教史的开始。他是镶嵌在众生轮回史中一段有佛法的时光。

按照经中讲,释迦如来在久远劫前就早已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才有父亲年少儿子已老的情景,当时现场从地涌出很多高段位的菩萨,已经修行了许多劫而自称是释迦如来的弟子,在场的人就不能理解,佛成道没有多少年,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弟子,从而宣告了释迦如来是古佛的秘密。经中也讲,释迦牟尼光是在娑婆世界,已经有过八千次的往返。我们还可以参考极乐世界的佛教史,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十劫,在未成佛前的累劫修行时,同伴中也常有释迦如来的身影,《法华经》中十六王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就如同慧远大师是我们这个世界净土宗的初祖,而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土宗的初祖一样。上述的内容可以称为法界佛教史,内容太过宽广,我们且只从释迦如来这一生的出世讲起。

在南瞻部洲,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每一尊佛示现到人世间来,都要先候补在兜率天的内院等待时机,释迦如来在兜率天做候补佛时,叫做护明菩萨,修到这个地步已然胸有成竹进入成佛的节奏,实际上释迦佛知道自己成佛的消息,是因为他做善慧仙人时对燃灯佛极尽恭敬的发心,感来燃灯佛为他授记,确定将在娑婆世界做佛,号释迦牟尼。

在兜率天的日子里,护明菩萨伺机观察因缘成熟的时刻,所谓的成熟就是要让一些必要的条件合伙出现,比如说应当降生在王者的家中,这样等出家修道的时候,不会导致世人的轻慢,反而因为弃囯捐王的气魄而心生敬佩,另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成佛之后一方面度化出家弟子,一方面摄受外护徒众,这些人大多是从王公贵族六亲眷属中来,福慧资粮较好,出家容易入道证果,在家可以大富长者的身份护持三宝。再者就是父母亲的人选,因缘深福报大的可以生出大圣人佛陀,当然不是一般的人家。

经过持续观察,时间、地点、家庭的因缘终于出现,就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家……
fjs001.jpg

每次闻·思一点点。成佛之道(15)

第二章 闻法趣入章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众恶
由闻断无义 由闻得涅槃
如器受于水 如地植于种
应离三种失 谛听善思念
病想医药想 殷重疗治想
随闻如说行 佛说法如镜

着实而论,语言唯美到极致依然够不着境界本身,只不过我们这个世界,最具沟通传达作用的是声音,诸菩萨们示现也不能不就地取材,把法理依附于声音之端,我们敬爱的观音菩萨正是其中的典范。学修佛法还得讲究一个次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正是直指真理的现场。学佛生涯中,听闻佛法是第一件正经事。

大家不一定意识到,如果没有听闻佛法,我们绝不会反应过来自己现在的遭遇是过去的连绵,未来会怎么样完全取决于现在做些什么,甚至浸在人之常情中不顾及什么善恶是非,更不会信任因果,向往解脱而去止恶行善。

对于已有一定积累的学佛者而言,更重要的则是闻法能避免学修中极可能出现的误入歧途!这点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听闻佛法,能够听对没有听错比是否听懂来得更重要,好比根本路径一错,虽然走出不少却要比一步也没迈的更加毫无意义。

讲到此处大家了知闻法不能有差错,通常出现的过失首先是不受法义,好像往盆里倒水但盆却是向下扣着水进不去,故而提倡认真听讲;其次是法义流失,好像盛水的盆有破洞全漏掉了,提醒听讲时不要顾虑繁忙的世俗事务;还有受法义无用,好比盆里有没洗干净的毒素,进了水反而要毒害人,告诫大家怀有成见地来听法,心田中已完全丧失掉接受法义的功能。

最后一个偈颂应该心生四种想法,前面已经说过不必重复。总结听闻学习佛法应当如同照镜,看到自己的过失而不断改进才可能成长,然而大多数人只顾着嫌镜中照的很脏又丑而难过抱怨,不知道应该赶紧洗脸修心!
cfzd011.jpg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14)

三宝真实德 无漏性清净
化世真亦俗 佛法得长存
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
至心修供养 时念诸胜利
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最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
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

第一章学到这里应该讲下什么叫偈颂,一般来说古建的寺院内,沿着中轴线过了天王殿先是佛殿,其次是法堂,再往里就是方丈室,规范地代表了佛法僧三宝。法堂二楼一般都是藏经楼,供藏着经律论三藏,三藏如果用载体或者内容性质重新划分,又展开成为十二部教典,其中的一类就是我们学了数日的偈颂,是佛陀时代为了方便记忆流传下来的一种文体。本书作者为了齐整流畅采用偈颂行文,我们学习则尽量有侧重,简处深入繁处略说并没有不妥。

三宝的功德上述讲了一些,总而言之佛法僧的内涵唯趋向于圆满,佛教有时会用自性清净来表达,无非论证了完美境界确实有板有眼存在并不抽象,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也能够活在这个水准,只是在此之前,三宝在世间作为引领标志,言传身教并用,不卑不亢地见机编织因缘给予有缘人佛法的智慧力量!

一直认为行皈依仪式前应该先略讲一下流程及意义,太多人跟着把皈依仪式念完都不知道“尽形寿”是怎么个意思,是对我们皈依三宝时间上的修饰词,从发愿入了佛门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不放弃就叫尽形寿。

关于“供养”,人们往往认为就是单纯给钱,当然钱几乎是我们的执着之最,最难舍而能舍供养三宝正好对治贪心带来的苦涩,但同时成人之美向人微笑也都是一种有功德的供养,只要没有反正这样不花钱的心态就可以算,供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真诚,认真学佛本身就是一种供养,并且是所有供养中最有前途的供养!

这样如法的皈依才是最棒的效果。可能又不太懂得什么是“如法”,就是身心都按规矩办事。那么最终一定能站稳脚跟在佛菩萨的阵营中。如果想让皈依最终有好的收成,直通车就是把信仰发挥到最大张力,这种心势可以和佛菩萨普度众生完美地产生对接作用,但这并没到头,真正意义上的皈依三宝,是从我们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潜藏着三宝的品质正式开始!

感恩三宝,每天并不知道大家学习到如何,只知道这样的讲解机会是如此的令人法喜充满!!!
cfzd0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