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7)

前面从头开始就讲过许多高僧译经等内容,禅确实是佛法的全部,那么达摩祖师乃至六祖的禅又特别在哪里,佛教如来禅和祖师禅的说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下,按照经教次第禅修的是如来禅,像惠能大师突破性禅悟的叫祖师禅。很多人在对比五祖座下神秀大师和六祖的偈颂时,都觉得六祖顿悟真令人酣畅不已,如果大家去看看《坛经》,能感受到六祖的功德,主要体现在对禅的正确见解,如果从祖师禅而言,这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可以这么说,六祖广州演绎仁者心动的一幕,也是佛教史上最令人心动的时刻。衣钵传承法脉的模式到这里画上句号,并非六祖座下没有开悟的弟子,恰恰是太多了,从此东山法门从唐到宋风靡了全中国。我们在禅门家谱中作个参访行程!

六祖门下最著名的两位弟子,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前者在六祖身边呆了十五年,第八年对六祖说有点悟入了,六祖问是甚么,回答说,说出来就不是了,六祖说那你还修不修行了,回答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说咱们是一条心了。青原行思在寺院内从来不喜欢说话,六祖见到他问,你一天干啥呢,他说圣谛也不为,意思就是啥也不干到头了,凭这句话得六祖器重,举他为上首弟子。两大弟子得了六祖的法后见机行事大显身手,成就很多大禅师开悟。

怀让度马祖道一禅师的时候,见他打坐说要成佛,就演了一出磨砖作镜的戏,说既然砖磨不成镜,坐怎么能成佛呢,就把他度了。六祖上岁数后旁边有沙弥叫希迁,告诉他我圆寂了你要“寻思去”,半天整不明白,后来才知道让他去青原山投奔行思禅师,于是果然在他座下开悟。青原行思赞他说,人多不一定有用,有一位得力的就可以了。上述这几位法将度人形成一个极明显的风格,不按常理出牌,说一些有的没的一般人听不懂的话,悟道的人一闻便知,摸不着边的人也没办法装相,禅门称为机锋转语!说白了就是防伪标志。马祖道一禅师又传了一位百丈怀海禅师,所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后者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师徒俩合伙改变了中国佛教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禅宗越来越盛,形成五宗的局面。从时间顺序来看,沩山灵祐和仰山慧寂合成沩仰宗;义玄禅师的临济宗;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的曹洞宗;文偃禅师建立的云门宗;文益禅师的法眼宗。这便是达摩祖师早已看到的一花开五叶之情形。要提醒一下的是,一花开五叶,五叶依然是一花,并不是有了五样禅法,只是教学手段接纳方式不一样而各具宗风。比如常说云门天子、临济将军和曹洞土民,是指云门宗接人犹如皇帝下诏不容分说,云门三句极有气势,有人问法他回答说是“胡饼”;临济宗则是任运自如见机行事作风,挥拳棒喝、吃茶去都是他们家的;曹洞宗则不声不响默默耕耘,十分接地气。

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的确如此,让人欲罢不能又毫无消息,一不小心因缘对齐了,冷不丁就开悟。然而水可灭火也能沉溺,日能生物也会枯焦,法眼宗文益禅师处五代末,禅宗的问题日益增多,一方面误以为不立文字就是废弃文字,另一方面言行有差不敢作大丈夫承担,根机不达标以致于说食的多,真悟的少。有大利的事也会有大害,唐宋时期得了大利,时转至今多受大害,并非禅有问题而是人接不住法了,以误为悟认缠为禅几近常态,醍醐反成了毒药的效果。实在是辜负了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6)

佛法无碍的本质,许多时候恰恰是在冲突中方能体现到位。前两讲的主人翁窥基大师与道宣律师,也曾带着各自的功德打了一回交道。具体情况是道宣律师想请窥基大师应供,尝一下天人送的斋饭,以此告诫真修实干的戒功德才能有这样招感,而非仅仅是讲讲道理写本著作就算好修行。结果窥基大师到了现场,天人却没将饭送来,第二天道宣律师问天人为什么掉链子,天人说昨天到是到了,但是不知道哪位大乘菩萨在山上,整个终南山被祥云笼罩,天龙云集卫护,我根本就进不来。本人有一次去杭州虎跑泉,发现弘一大师与济公活佛的舍利塔都在院内。若论持戒,弘一大师是楷模为世人所敬,济公只是一油腻癫僧;若论道行,则济公神通无碍,又非弘一大师可比,就这么两个极端的高僧又共住一个地方,佛法实在妙不可言。八大宗派中把妙不可言法演绎到极致的,就是禅。严格落实一切法导归自性,展现时又尽情释放形式风格,既极度忠诚地贴近世尊的本怀,又革命性地作了胆大包天的发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禅宗。

禅法顿悟的风格,源于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拿着一朵刚好有人供养而非事先准备的花给大家看,结果在场的所有人都傻眼,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地笑了笑,从心地上接住了这个法。可见禅宗所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释迦如来的意思。待到我们熟知的达摩祖师来华的时候,在西天已经以心印心地传了二十七代祖师。在东土还必须就达摩祖师开始说起。

祖师应世或者投缘,他一定是带着匡正纠偏的发心而来,魏晋到隋唐佛法义理的翻译和研究就没断过,刚开始人根利的时候还能解行并进,慢慢就发展成说食数宝修人天福的多,真修实证者少了。大家要注意到达摩祖师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的北魏时期来到东土,先感叹了一句东土有大乘气象,又和梁武帝合演了一出修福德无功德的法,既然不契机,索性寓止于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无语,等待法子出现。

二祖慧可是洛阳人,出家后听说少林寺有高人就去参拜求法,见到达摩祖师后尽心竭力侍奉,依然面壁不理会慧可,慧可心想古人求道为法忘躯,他自己什么事没付出怎能得法,腊月寒冬就站在雪中不动,达摩祖师终于开口问他想干啥,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众生。祖说诸佛妙道旷劫修来,你轻而易举就能得吗,结果慧可挥刀断臂,加行圆满。师徒二人就举办了一场“徒说心不安,师说将心拿来给你安,徒觅心了不可得,师说与汝安心完毕”的法会。

接下来如出一辙,三祖僧璨见二祖时,也是说我有业障,请和尚忏罪,二祖说你把罪拿来我帮你忏,愣了半天悟到觅罪了不可得,便成了三祖;四祖道信,十四岁礼拜三祖,祈请给他说解脱法门,三祖反问道谁把你束缚住了,四祖回答说没有人缚,三祖说没有缚求什么解脱?言下大悟成了四祖;五祖弘忍七岁的时候,被四祖去黄梅县途中遇到了,问他是何姓,他说是佛性,一语道破禅机,从此开启了东山法门。这个时候已经在唐朝了。

禅宗的祖师爷,好像就是为了等到下一位出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已完成,专业的说法就是托付衣钵。五祖弘忍大师等到的这位,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以一个不识字的身份,带动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著名法会,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师。

初次见五祖故意为难他,问他来做什么,他说只求作佛,五祖说岭南边远地区的人作什么佛,他说人有南北佛性没有,一下就被五祖相中把他藏在道场;后来选拔付法人,其他人都觉着自己是陪练,最有资格的神秀禅师思来想去弄了个“时时勤拂拭”毫无法味的偈颂,六祖不加思索地和了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高下顿见分晓。如果世尊在灵山拈花示众时还算给娑婆世界留点儿余地,六祖则更为直接痛快,说白了连花都是多余的,就这么一件事将其置顶佛教史成为革命性的人物;直到广州光孝寺,见别人风动幡动争个不休,告诉他们真相是仁者心动,从此法筵大开因缘殊胜,门下五宗各显其能度人无数,应了达摩祖师那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告。六祖的肉身舍利,现在依旧真实不虚地供在广东韶关南华寺,有心亲近者可前往礼拜。

个人意见,欲知禅宗当学三祖的《信心铭》和六祖的《坛经》。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5)

开宗立派的风气盛行唐朝,也会带着隔裂佛法的弊病,当教理行持都成为一个又一个宗派,那么就会有人宗有人不宗,所以最不应该成宗的就是律宗,但凡学佛的行者都必须从戒定慧起修,世尊涅槃时嘱咐以戒为师是四众弟子的命根子。可以说律宗应该是所有宗的基石,而所有宗又是净土宗的基石,以戒律为本净土为归,是汉传佛教早已形成的模样。

从东晋译出律部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弘扬护持戒律的高僧出世,北魏时期法聪法师精研《四分律》,又有地论宗的慧光律师推动戒律学的发展。真正到达高峰,又将声闻律部巧妙地会通大乘心地法门的人,是唐朝的道宣律师,因为他常住终南山净业寺,所以律宗又称南山宗。

道宣律师祖籍浙江,出生在长安,母亲怀孕的时候梦见有梵僧相告,说怀的孩子是梁代高僧僧祐再来,将来适宜出家弘扬圣教。到九岁的时候就能读书写作,十六岁感到世间荣禄,难可常保,就在长安日严寺出家了。宣祖刚开始随智首律师学《四分律》,过了一遍后就想一心归隐修定,智首律师教诫他说要戒定慧一步一步学扎实,戒律圆明后才好修定,这样又把《四分律》学了二十多遍,为他日后弘戒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宣律师精通教典深入戒律,这在唐朝来讲比比皆是,他的功德重在行持精严非常人所能,无有丝毫违犯之处:着布麻的三衣不用丝绸;坚持佛制日中一食,即使艰苦的时候,只有菽豆之类的食物,也是如此;蚤虱在身上纵跳而不觉,浑然无我;日常的行住坐卧皆依照戒律,随顺法行,长行不倒单,坐不倚床,威仪具足。

我们前面讲过,他在净业寺天人应供台问天人陆玄刹,才知道罗什法师是七佛译经师的身份。这足以令人称奇,实际上与天人来往对宣祖而言是常有的事。

贞观年中一日夜半,宣祖在西明寺经行,突然一个踉跄,将跌倒之际,一位身着介胄的少年及时上前扶持。问他的身份,少年说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受其戒德感召来做护卫,而且临别时候还以佛牙相赠。

又有一次,宣祖行般舟三昧之际,感得群龙化为男女身形竞相礼拜,在场有沙弥不是很如法,群龙生嗔而起杀心,转悔之际将口中毒液尽吐井中,把沙弥呵斥一顿而去,道宣旋即命人封闭该井。曾有好事者偷偷开启,有阵阵浓烟向上窜升。还有一次,宣主在天王殿念佛用心过度,劳累犯病了,毗沙门天王现身供养药方,这便是我们现在还用的天王补心丹的由来。

道宣律师对律宗的贡献,是他所著的《四分律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史称南山三大部。对整个佛教史来说,他写的《唐高僧传》,上承梁传下启宋传,分科严谨,文辞优美,既是连篇的高僧传记,也有对僧团之弊的批评匡正,足见一片护法之婆心。

唐高宗乾封二年,有天人来告宣祖,报缘将尽,当生弥勒内院,同年坐化示寂,众人见空中幡花,交列异香,天乐同声,请师归兜率内院。

道宣律师的净光舍利塔,经过几多风雨,各代不断重修,现今依然屹立净业寺后峰,遥对着长安古城。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4)

教内一般情况下会作此划分:中观、唯识是印度本土的宗派,天台、华严是在中国成立的宗派。今天我们了解下华严宗,常说“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本宗正是依《华严经》的义理,建立起学修体系,有时候称为贤首宗,是因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祖师被武则天赐予贤首大师的称号。

自从东晋的佛驮跋陀罗译出华严后,南北朝时代一直都有研习华严的高僧。到隋唐有一位标志性的人物就是杜顺和尚,他的著作已经完全以华严为特色而被称为华严初祖。又有智俨法师十二岁随杜顺出家,长期听讲华严领略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妙义,这都是华严境界的独特写照,就写了一部《华严经搜玄记》。可见以法义宏博见长的华严宗,前两位祖师都是以代表性的著作而立位,真正集大成者,是第三代祖师法藏法师。

法藏法师祖上是康居国人,祖父辈侨居长安,他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从智俨法师,一生矢志研习、弘扬华严。法藏大师也曾参加过玄奘法师的译场,后来退出,大概与华严偏有因缘,在武则天礼请实叉难陀至中国翻译八十华严时,法藏法师奉诏担任笔受。翻译告成后法藏开讲华严,讲到《华藏世界品》的“海震动”说法时,现场也突然地震,讲堂和寺院发出震吼之声,听众数千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该寺僧人作为喜讯向武则天上疏汇报。又有一次在长生殿讲给武则天听,讲到六相十玄门的义理时,武则天怎么也听不进去,法藏法师就地取材,用殿前的金狮子作比喻,一下就让武后心开意解,这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所以武后《开经偈》中“愿解如来真实义”也是有出处的。

法藏法师很善于深入浅出进行直观教育。为了说明事事无碍,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圆融无碍的关系,为武则天和在场的人准备了十面镜子,安放于八方和上下,镜面相对,距离一丈,并点燃一支火炬,来照着中间安放的一尊佛像,于是每面镜子中都重重叠叠地现出佛像,以及其他镜子映现佛像的样子。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一佛教理论。华严学最突出的就是玄门妙义,《华严经探玄记》是法藏法师华严教义理论建构成熟之作,与诸多注疏合称“贤首十疏”,诸著述中,《华严旨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并称“贤首三要”。

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去世后,李唐政权又恢复,长安再度成为政治中心,法藏法师离开了洛阳,在长安继续弘法事业,继续受到中宗、睿宗、玄宗几代皇帝的尊崇,历任五帝的门师直到圆寂。

法藏法师身后,华严的传承又经历两代,即澄观法师和宗密法师,后来就中落了。前四位祖师的塔本来都在长安县的华严寺,清朝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毁了两座,只剩初祖和四祖砖塔,三零年陕西大旱,一位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本人参访华严寺时听说有人想进入杜顺和尚塔地宫行窃,结果看到内有僧影打坐,吓得魂飞魄散就跑出来了。时空虽隔十方三世,而法身感应则是周遍法界一切时处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3)

唐朝佛教的日子可以说是过得各门各户既有序又丰富。从玄奘法师的唯识宗来看,因为继承的是弥勒菩萨传给世亲、无著的学说,又有其在印度十几年的游学经历,所以在各个宗派教义中,唯识宗被认为是最接近印度佛学的。与中观三论不同的是,中观讲本质,唯识讲现象,中观告诉我们本质就是空的,唯识则经过分析报告显示出还是空的,中观又称空宗、法性宗,唯识又称有宗、法相宗,所以常讲空有不二、性相圆融的见解到位,是对一个三藏法师佛法见解的基本要求。

玄奘大师有一个很得力的弟子,当时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印度的十大论师全部都有注释,其中有的见解难免会相冲,玄奘大师本来想将这十种注释都翻译出来,但是后来听从其弟子的建议,只以护法的注释为主,再糅合其他九种注释,便成为十卷《成唯识论》,这个弟子就是窥基。

窥基法师是北魏名臣尉迟说的后代,母亲梦见手掌上有月轮吞下去就怀了窥基,生下时满室红光人皆称奇,唯有父亲十分担忧,不知此子将来前途怎样。十七岁见玄奘法师的时候让他出家,窥基十分抵触,还说如果让他出家必须有三车随行,一车载经论,一车自己乘,一车载美女美食,没想到玄奘法师同意了,结果一动真格的他就顿舍俗气一心向道了,遂有“三车法师”之称。玄奘法师与众弟子一起翻译法本时,如果有意见不一之处,就先遣其他人出去,只留下窥基来楷定文义,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窥基本人也的确出众且有担当,《成唯识论述记》是他对本宗的最大贡献,对玄奘法师学说的阐扬发挥,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玄奘法师的另一弟子圆测,虽然有些争议,却是与窥基并驾齐驱的人物,他本来是新罗国的王孙,三岁就出家,初唐来长安留学,玄奘大师回国后挑选助译弟子,作为其中的五十人之一,圆测也住进了西明寺。圆测的作派比较开放公允,所以少了一些对玄奘亲教师的追随,再加上著作中有自认的见解,所以后来受到一些驳斥,天性喜好山水清修的个性又任人评说。实际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亚于窥基,则天武后非常尊崇圆测,挽留他不让回新罗去。最后圆寂在洛阳,大内大遍空寺,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的译场。

今天讲的两位,是玄奘法师唯识宗的主要传承人,这是他们来此世界一遭的使命。不管生前为法而有什么不同见解,舍报后却不约而同地依止在师父身边,现在如果去长安兴教寺礼拜,还能看到两位的舍利塔就在玄奘法师的左右两侧。同时普告世人,无常世界有为国土中,再光辉能耐的过往,最终无非还是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