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4)

不净及持息 是名二甘露

修行总是要有下手处,通常开始的时候都是以修五停心观为起点,每个人的烦恼发挥点不一样,表现的程度也不均衡,佛说过五种针对性的修心法,让妄心止息的方法。

容易发火的人多修慈悲观。嗔是我们的六大根本烦恼之一,要用慈悲心去对治,有很多土办法,比如思维大家都是平等的生命存在,有的人在做不该做的事情时候,他是被业力左右,在轮回中徘徊的大家处境非常苦楚,不知道佛法的情况下,所有的认知都格外可怜等等,这样的姿态就可以转化当下所起的嗔念。

比较愚痴的人修因缘观。一切事物都是和合而生,这是唯有佛法才能提供的真相说明。凡是所见的人经历的事情,乃至具体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全部都是因缘的体现,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眼界,不论什么情况下都作如此的观察,人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欢喜自在起来,不会为任何事情耿耿于怀。

对于傲慢十分突出的人修界差别观,界就是各种条件的划分标准,前面讲十二处、十八界,已经清楚告诉我们“我执”的本质是根境合作产生的错觉,在已经错了的东西上进行铺张,不断在引错误以为豪,这样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傲慢除了体现无知没有任何作用,一直看清这个本质可以治疗随时滋生的我慢心。

贪心过重的人最好修不净观。所有的贪着的内容,全部都源于对自他色身的执恋,所以四念住也同样有观身不净的内容。从生命的起点来看,父精母血结合叫种子不净,人出生的时候一片狼藉是生处不净,一生过往实际一直都像个行走的厕所,身体内脏器官还有屎尿充满。我们虽然不是很情愿接受,怎奈何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一个数息观专治各种散乱普遍通病,这个就比较专业,打坐时随自己呼吸数数,从一到十再周而复始,如果想修的话,要从在行的人学习。当然念佛本身也有数息的功能。

不净观与数息观,可以解脱到涅槃,也叫二甘露门。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3)

能持于净戒 三业咸清净
密护于根门 饮食知节量
勤修寤瑜伽 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 顺于解脱乘
此能净尸罗 亦是定方便
进修于定学 离五欲五盖

今天(农历四月初八)是世尊圣诞纪念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想必也是佛诞之时。要到这一刻,肯定得从安住于持戒开始,能持戒则能有善法,三业清净才能上路开始修定。

偈颂中立了修定要从四个方便开始项目管理:首先要密护根门,就是要看好六根门头,前五根对着五境追剧没完,第六识汇总打妄想,首先要像看贼一样盯紧,一切尽在正知正念;其次调饮食要不饥不饱,营养不良身不安不容易修行,吃得太好太饱了欲念不息都不可以;再者调整睡眠,既不可贪睡,也不要过分熬身体,在睡眠中也保持正念,这点有体验过的人可能理解,否则会产生误会,都睡着了还怎么保持觉照的心呢!试想过去有祖师睡觉的时候打呼噜声音大如雷,结果旁边人压的蚊子哭他都听到,这是什么境界到者知。最后总结依正念而住,在一切行住坐卧中都能保持正念觉知,这就是所谓的功夫,说了白说,要暗暗下决心去练。久久习惯成自然了,会形成一种道人的素养,凡事都可以知足,也能够发自内心地随遇而安,烦恼渐渐淡薄,内心远离世间的欲望,不喜欢扎堆聊天戏论,曾经的爱好也都消散,也许别人觉得你不正常,实际上自己内心却非常清透并不迷茫,随顺着解脱道的相貌出众起来了。

戒定慧三法他是纵横模式,如果能够进入上述的状态,那么戒行也必然会相匹配的清净无染,同样戒清净又会为修习定力注入营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修定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贪图五欲不去恶行,念念不忘人间烟火,是不可能成功的。要进入实质性阶段必须呵五欲弃五盖。五欲是指色声香味触,具体来说除了本能的欲望之外,可能是你喜欢听的音乐,或者穿衣服很讲究,乃至享受美食包括素食,总是向往风景名胜区等等内容,对于修定都会产生障碍。五盖的内容除了贪、嗔以外,还有昏沉、掉举、疑盖,顾名思义这五样东西会如盆子扣在头上一样产生极大障碍,所以叫盖。贪是对五欲的依赖程度;嗔则是由憎而起;心情失落暗昧的感觉就是昏沉,有些时候心力交瘁;掉举正好相反,太过于兴奋,思维乱象,想入非非;疑盖大多是一些没来由的问题或者不安全感。这些情绪都在我们心里发生着,修行定力不够,往往就是他们作祟。具体细节可以看一下《童蒙止观》的前方便行。

我们听到今天的内容,也许会很没感觉。更会找着借口说我是修净土的他力十足。不要忘了净土法门是总持法门,净土如果修到位,虽然没有用过今天这些方法,但一定会有同样的效果,假如没有相应,可能净土也修得一般。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2)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胜
殷重所受得 护持莫失坏
极重戒有四 淫行不与取
杀人大妄语 破失沙门性
余戒轻或重 犯者勿覆藏
出罪还清净 不悔得安乐

我们现在很多居士,也动不动要来挂单,也不知道是谁给教出来的感觉。如果严格地执行挂单标准,应该是出家而且受了具足戒,从事相上有了戒牒后才可能的事。因为受具足戒是十分珍重可贵的,俗称三坛大戒,可谓出家一场的标志,其中的核心就是比丘(尼)具足戒,不论从戒子的要求、时节因缘、规模大小,乃至仪式如法都极为郑重其事!

所以又称四波罗夷,意思就是犯了此四条就好比一个人的头断了一样。这里大家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比丘戒把淫放在首位?提醒大家一下,我们正在讲三乘共法,主角声闻乘的根本目标是先修解脱道,而最障碍我们解脱、最导致我们生死不断的就是淫欲心,故而声闻乘首当其冲重点要断淫。

四重罪的淫行,要绝对地守护不毁犯,哪怕一点点的相触,极短时间内都可能会破了根本。当然提升到心的层面,戒律又是理性且灵动的,因为障道的是我们的心,如果心中并没有欲意产生乐受,纵然行为上有被迫的特殊情况,反而也是不犯的。重复一遍是除非真的心不受乐,否则不可以成为行淫的借口,通常的情况,如果是一个凡夫,行为上有过淫行,心里也免不了同步参与其中了。

盗戒之盗,解释为不与取,只要是有所属的财物,带着窃取的心用方法搞到手,就犯了根本重罪。杀生的极重通常特指杀人,自己动手、指使别人、还有堕胎全部都算。大妄语戒要特别小心,因为很严重的毁犯往往被人轻而易举地就干完了。比如自己是凡夫而骗别人说自己是圣人,没有神通装说自己有神通,骗别人说菩萨告诉自己什么话,自己见神见鬼等来诱惑信徒,故弄玄虚玩花招地让人感觉自己是圣人,这方面要千万小心。破坏了这四根本戒,就丧失沙门的体性,没有了出家人的资格,应该逐出僧团,取消其出家身份,在佛制的僧团中一直是这样子的处理方式。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或轻或重的毁犯,不可以隐藏在心,应该发露忏悔,忏悔得清净就称为出罪,依然是具备戒体的僧人。而且凡是忏悔过清净了的僧人,别的同道不可再去算旧账诽谤打击,否则也会犯戒。在这样的体制中,当事人就不会为自己过去而忧悔不已,自然心生安隐喜乐。

僧团共住方式实际上是非常合理、科学又机智的,许多极具优势的特点我们并不知情,这都得益于伟大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1)

灭应灭于惑 惑灭则苦灭
解脱于痴爱 现证寂灭乐
能灭苦集者 唯有一乘道
三学八正道 能入于涅槃
初增上尸罗 心地净增上
护心令不犯 别别得解脱
在家五八戒 如前之所说
出家戒类五 沙弥沙弥尼
比丘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胜
殷重所受得 护持莫失坏

苦、集讲完之后开始讲灭谛,轮回受苦的主体色身,逼迫受苦的物质外境,都不是解决问题之道,烦恼才是一切苦的根源,灭除烦恼才是寂灭之道。我们此刻就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了烦恼,我们的人生会有多么透亮诚恳。

因为根性有异,佛陀设计的教法也不同,种种的法门都是方便引导对症治疗,究竟而言同登彼岸、了生脱死寂灭之道的体性并没有差别。具体表现为三增上学,增上某种意义讲就是提供保障,比如我们根本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业,所以就制定戒律把我们护持住;散乱是我们绝对的常态,所以就有诸多禅修的方法支持我们返本归元投入到禅定境界;如同水清月显一般,只有绝对的冷静才能显露真实的智慧结晶。这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三学相因相依,成为解脱寂灭的资历。

再说道谛,就是八正道,连极乐世界依旧在讲的八圣道分,是成圣的正途,前面已有讲过。具体的内容从尸罗开始,尸罗是梵语发音,翻译为汉语就是戒律的意思,分开讲,戒是有所不为,律是当有所为,也就是说除了不可以做的不做之外,应该做的还要去做,这才称得上戒律的精神!前面讲止善行善的意思许多人没明白,认为写错了。

戒律的种类有顿立和渐次两种:顿立比如八关斋戒、菩萨戒,发心说受就可以受,没有什么前期的资格认证;渐次戒则如同上台阶,要一节一节地从五戒、十戒等等次第开展。还有性戒和遮戒之说:比如杀盗淫妄,如果不受戒的人去干这些事情,也是有罪恶的成分在里面,所以称为性戒;那么喝酒的话,如果没有受戒,就谈不上有罪,但是喝多了容易犯前四种,为了防范措施故不可饮酒,有遮止之意称为遮戒。

偈颂中讲的戒,主要从在家、出家戒条差别而论。在家类的有五戒、八关斋戒,前面已经介绍。声闻乘出家戒则分为五种,首先沙弥(沙弥尼)戒,沙弥意为勤策,策发自己勤求解脱的意思。应他们的具体身份而设的戒律,从相貌上刚刚剃度出家,但并没有完备出家的资格,所以称沙弥(沙弥尼)戒。其次比丘(比丘尼)戒,比丘称为乞士,乞食养身、乞法正心的意思,成为比丘(比丘尼)说明正式进入出家的资格,是僧团的主体,从戒的作用而言,比丘、比丘尼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性别带的具体差异,佛为制定的戒条也不同,从数量来看比丘尼要多一些,有三百多条,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提醒一下,出家人的戒律在家者是不可以轻易去看的。

还有一条叫式叉摩那戒,专属于出家女众过渡时期的戒内容,剃度沙弥尼必须经两年内严持六法不犯,才能进受比丘尼戒,原因是曾有怀孕的女子出家,结果受了比丘尼戒后又生下孩子,不知情者误以为她犯了戒而有污僧团的清名,所以佛陀才设式叉摩那戒,这个时期称其为学法女。

这样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一共五众,加在一起统称为佛的七众弟子。各有各相适合对应的戒律。就主要担当性、殊胜性而言,还是比丘和比丘尼的具足戒为上,最为严格清净,可以增长定慧,解脱生死,最值得我们殷重依法受持莫有毁犯!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40)

烦恼贪嗔痴 不善之根本
痴如醉如迷 嗔重贪过深
佛摄诸烦恼 见爱慢无明
我我所摄故 死生永相续
苦集相钩缠 死生从缘起
佛说十二支 如城如果树
无明之所覆 爱结之所系
有识身相续 相续而不已
缘识有名色 从是有六处
根境相涉触 从触生于受
缘受起于爱 爱增则名取
因是集后有 生老死相随

佛法讲八万四千烦恼,归结成有三种不善就是贪嗔痴。贪是对一切人事忘情的投入,嗔则是不满现状引发恶意,两者的源头在于痴,我们总以为痴大概是什么都不知道,实际上正好相反,是从始至终太全面什么都知道,但全都是错误颠倒着迷般的知道。

从人类而言特别是欲界,上述三种非常发达,如果统观三界,在色界和无色界中就没有生嗔的机会了。佛陀从这个意义上又讲了四类根本烦恼:我痴是一贯的无明坚持;由坚持而固执成认识上的错误叫我见;再配合着没来由的优越感就是我慢;导致我们在行动上一直保持错误就是我爱。总之吧,由于有我什么都得是我的,一切人要配合听从我,一切事都要我做主,这就是人性,是生死相随的资本运作!

接下来的偈颂讲的内容,正是此前讲到的十二因缘,这里不再重复。十二因缘对于三世轮回的推进一目了然,比如因为过去世无明和行,才有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再由今生的爱、取、有,引发来生的生、老死!环环紧扣好比四面围墙的城池,众生怎么也走不出这戒备森严。又如种子一样,发芽开花结果,结果又成了种子。

轮回的惯性,我们称为人之常情,之所以出家令人很难接受,学佛往往不被理解,就是因为这帮人觉得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想要灭却心头爱见痴慢,截止轮回。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