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4)

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
明显无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

今天继续我们的禅定之旅,十分惭愧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分享,只能循着佛说的话照本宣传。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行者,能够在起床的第一念想到念佛,已经算是好修行人了!

修定的路程不断提升心力,在这过程中一般有九种阶段,大概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差异。第一阶段叫内住,心不再向外求驰。虽然这是底线起跑点,可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难做到,甚至连向内安住的状态都找不准,有时候在庙里看到莫向外求四个字,只觉得很好但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思维。

第二阶段叫续住,摄心久了有点连续性的能力了;第三阶段叫安住,已经成为常态,偶尔妄念流散会马上觉察到;第四阶段叫近住,妄念将起时就可以扼制在萌芽状态;第五阶段叫调顺,由安内转向攘外,心静如水,对于五尘还有男女相貌这些流散心的诱因,知道其过患而不会上当;第六阶段叫寂静,内心深处无故的心思荡漾都能制伏不起;第七阶段叫最极寂静,心思一起同步识破;第八阶段叫专注一趣,心的安住能力,不为内外勾结而动,已经到平等正直的临界点;第九阶段叫等持,不要再使劲了,自然任运无散乱了,马上就要得定了。

这九个里程碑的点,前四种是安住的训练,五六七三种是降服烦恼的能力养成,后面才算心趋向正定的流淌。每个行者具体过程虽因人而异此起彼伏,从初摄心到成正定终归不出这个路径,这是佛说的话,绝对不会有外乎于此。

修禅定之难重点在这里,听说完九种住心都有种硕果累累的成就感,然而只能算相似定,并没有达标。要进一步身心能得轻安,有可能是心轻安而身亦轻安,乐觉遍布身心世界,内心无比踊跃,继而依旧无分别安住缘境,比如再有什么境界最后不变的还是念佛不缀,更加坚固地一切照旧,这才可能真正得定了。

当然定成就是有明显效果的,否则容易导致自以为是,由定可以引发殊胜的功德。第一是明显,心中有数十分清楚,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第二无分别,心安住任运自然分明,完全不会有一丁点刻意,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第三微妙的轻安乐,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简直不要太容易,欲境再想染着行者已经成做梦了。

纵使到这地步,切记!仅仅还是共世间的定门,也就是说依然是凡夫定并没有跨入圣位。不得不说能到这个地步的人,有如此的身心经验,已经非常稀少了,但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慧观,入不了成佛之道,后面讲的般若,才是三世诸佛出生的资粮!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3)
  
大乘多修习 念佛与念息
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像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于方便
念息数随止 非风非喘气
觉了沉与掉 正知不散乱
为断而作行 切勿随彼转
灭时正直行 断于功行失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从见解上来说与佛一致,从具体实践活动来看,差一个级别下位菩萨就完全不能理解上位的为什么那么做,如同爬山一样,往上走几步就出现完全不同的风景,但上山的路是一条,肯定已经从山脚就搞清楚了,我们每天讲一点立足于知识理论的学习,哪怕山路一步都没走上道,至少要从文字描绘中了解一下全山的概况。

上一讲说到止观禅修,应该有一定的所缘境也就是法门,最常提倡的就是念佛法门与数息法门。念佛而言,是以佛的相好庄严乃至功德洪名为所缘的对境,再提醒一下所缘就是忆念在心不忘不断的意思,所以念佛重在意念的全部参与。再比如说观像或者观想念佛,全情当作所缘对境的是真佛来念,这样则能更佳地进入持心令住的状态,也就是常说的从恭敬中求。善识方便的意思,从开始粗线条的轮廓,再逐步部分细腻入微,安住的能力越来越强,摄心的效果就正在产生。

数呼吸修止的方法最容易得力,因为呼吸是我们片刻不离的生理反应,如果借他的存在作为修法所用,可以呈现天然的优势。数的时候随着呼吸进或者出,从一到十周而复始,因为数的时候肯定有专注,养成习惯随着呼吸进出都会觉照起来,心会越来越定,修止终会成功。温馨提示一下不要故意拉长或者缩短呼息,这样容易受伤,按照自己正常的肺活量走就是了。渐入佳境后,不会有风相,如风箱一般出入有粗大的声音;也不能喘,虽然没有声音,但是一停一顿特别不顺;也非气相,比前两者好不少,但是进出时还有那种流量感。这些都调平后效果自然水落石出。

止修到一定程度心住一境了,要有正知来扫黑除恶,灭掉昏沉和掉举的侵袭,昏沉让身心沉重而注入痴念,掉举则染着外在因缘而喜狂不已,总之在修的正在进行时,缘境心力衰弱或者游移不止,就是它们出现了,应该极力生起正知的反思能力,使心不向更散乱的境地发展。

人有一种能力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这个时候如果觉得有昏沉掉举,也会出现懒得管的心态,这是前面讲的五过中不作行的过失,要用八断行中的思来进行对治,不能一直不作为下去而随沉掉增长。假如果沉掉已经摆平,作行就要停用,让心继续平等正直就是,否则又会让作行成为过失,要用舍来对治。

综上所述,随文入观的演习,大家才发现“平常心是道”不是说一句就有道,是心微密观照的极致运用,也是心真正最平常的时候!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2)

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
正念曾习缘 令心不余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
圣说是所缘 能净惑障者
或顺于正理 能向于出离

昨天讲了用断行对治过失,然而散乱是我们长劫以来养成的常态,坚固到成为生命的无间作用,想要转为禅定的功夫,实际上比任何世间的事都难以成就,一时半会儿没有效果,进进退退一直发生,懈怠无疑成了修定的大障碍,要用信、精进全情对治。大概意思就是要对修行禅定这事十分确定,十二分的渴望,勤奋努力地坚持,身心必然会提炼到禅定的境界中来。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心系在一处,不让他随着外面奔波,已有的法门并作过一些尝试,比如念佛就不断地继续下去,有了正念就不会忘记佛法,不忘记佛法心就不会流散,渐渐地安住又很明显,安住久了往往会昏沉或者荡漾,所以还要明确知道自己的现状,这就是说的止观明静的大概。

“圣说是所缘”,是所缘通俗讲就是圣人教的法门,比如让我们忆念什么法,专注什么境,一定要有两种作用,其一能不能清净心地断除烦恼,其二随顺着下去能不能趋向佛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两种效果,就要反思自己修的是不是佛说的法门,或者自己对佛说的法门是否产生误解修入歧途,如果没有这样的危害,那么就能断惑证真走向出离正道了。

关于上面的内容,我们再说几句,一个是我们有可能是随着佛说的法门修,似乎也在进行中,现实中好像修行者反而烦恼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就甩锅认为是学佛修行而出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出在根本就没有好好地用功,甚至连上道都算不上。另外一种呢,是真的对法门产生误解,乃至修的根本就不是佛说的法门而是外道,这种情况反而感觉极为良好,殊不知越修越危险,毫不知情中大我慢邪见越长越粗,如果很精进出现效果引发得意忘形,就离成魔不远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1)

三乘诸胜德 悉由定慧生
修习止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可以感受到越往后面讲,我们听着好像是感到干燥缺水,因为佛法的获取,是要真修实干,发心的时候可以鼓励,实证的境界到了不必说,没到也白说一样,当然平常念佛得力的行者可以同步兑换一些感受。

今天讲禅定度和般若度。“禅定”意思是静虑,有时候也叫思维修、三摩地、三昧等等;“般若”汉译为智慧,通常不翻译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同时也害怕误以为是我们说的聪明。这两个境界绝对不是我们轻易理解的那么简单,需要不断地集中训练才能有点感觉。佛法中更加专业地合称为止观,心里演习一下,止就是心力非常沉稳不散乱,观就是一直地知道着发生的一切。从中可见这两者保持均衡发展,如果只有定而没有慧就是一个死胡同的尽头一样,这种情况叫枯定;如果没有定只有慧肯定会发展成目空一切的邪见,典型的狂慧,所以定慧缺一不可,双管齐下坚持下去就会出成果。

三乘行者的殊胜功德,虽然大乘以利益众生为本,要知道众生的烦恼非常厉害,没有定慧相助,会显得缺乏能力甚至退心败下阵来。修习止观功夫,应该先从止下手,把心安住一境不动,能够有效持续不断,说明观也同样在跟进,止修成,就观也就修成就了。

单从修止而言,修止让心不向外散开,就会有很好的善恶洞察力,这种心力不断长驱直入,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叫堪能性,进入定境就好像有了本事,神通妙用利益有情十分的管用!想要引生正定境,需要有专门针对性的修行,灭除五种容易生成的过失,因为懈怠随时会出现,有可能忘记佛陀的教导,昏沉掉举是常有的事,该对治的时候不进行对治,状态好不必对治的时候又去对治,这是五种过失。应该用勤修八种断行对治,八断行是指:信,于法深生信解;欲,乐意断除烦恼求得解脱;勤,不断激励自己修行;安,因欢喜而安住圣法;念,摄持正念入定;知,保持正知观察的智慧;思,善于运用有利修行的心理;舍,舍分别念令心平等。

无论怎样,语言需要用心实践才能有效沟通境界,行者要全盘面对自己专注的苦修勤练,想方设法依照教言调御身心,方能亲自品尝止观的法味!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60)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于中殊胜者 往生极乐土
弥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现法乐 而向于菩提
药师大悲愿 东方现净土
胜解坚固力 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进不为难

针对怯弱下劣的根性,佛开了大方便的净土特别法门。这句话说得没错,同时也特别容易引起误会,有人会觉得是被迫到修净土的地步,难道修净土的人如此不堪?

这个问题从几点分析一下,首先生在染土时逢浊世,佛教讲五浊恶世的时候,众生烦恼很厚见解颠倒特别是寿命很短,这正是当下所处时代的特质,相对正法时期而言,可以说所有的众生普遍都呈怯弱下劣根性,修行选择净土正当时。再者易行道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当生就能成就,从这点看放眼望去就是正法时期反而也成优势,因为在此土修行,当生成就不太可能,要经历久远才能到不退的地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合理地对待净土法门,偈颂中也讲,这是佛说的胜方便,一切行门法门都是成佛的方便门,而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中最简单易行之门,叫做胜方便门。

当然现在一提起净土,都会下意识想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因为这个法门和我们世界的众生因缘偏深偏重所决定的实况。如果从广义而言,净土有无量无边,单是我们从佛经得知且最为熟悉的,除了极乐世界以外,还有东方琉璃世界、阿閦佛国净土、兜率天内院这些都是。

同为净土而各有特色,颂文中提到药师佛琉璃世界,适合于对世间法还比较在意,希望身体家庭事业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也能发起菩提心成就道业。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一旦前往注定不会退失修行,念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兜率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法。阿閦佛国净土则都是出家修行的人占主流。当然如果深入了解一下,种种迹象表明,往生极乐世界最为容易,也最具影响力,特别是一旦往生极乐,意味着与十方世界通行无碍,这一点是大家非常有必要在此明白的道理。

不由自主讲净土的殊胜,实际上今天的主题还是精进,只有精进完全配合大乘的发心行愿,只是插讲了一下净土法门,从而方便保养大乘行者不退菩提,这并非作者的主意,佛在讲法的时候也是在方等时间段把净土法门顺带出来而大力推广应用的。

再回头看,如果有善巧的加行方便,精进度也不是不能行持,一般可以利用四种力量注入活力:一个是胜解力,深刻真诚的信解佛法,因果关系功德退失心如明镜,引发精进的持续不断;二一个是坚固力,要有两大心态,一门心思深入学修,学修一门不轻易改换题目;三一个是欢喜力,认为修行是如此的有意义,越修越发如此渐入佳境;四一个是休息力,如果弦太紧会断,感到十分身心疲惫的时候,要懂得休息一下,劳逸结合。大家看佛法如此的灵动又接受现实,如果善用四力调养,精进度修起来就不是很难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