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4)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今天开始讲菩萨的阶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征程每个位次都是成佛之道上占领的高地,一直到圆满佛果才能歇手。对于亲身经历的大圣菩萨来说皆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无限风光在高峰的鲜活圣境,我人现在当是随着佛陀的教言先领略一下文字表达的平面效果,尽量避免心生枯燥,而是应当发起慕佛向道之心。

关于菩萨的位次,《华严经》、《楞严经》及《璎珞经》中都有罗列出来且见些差别,这当然不是佛陀记错了,只是广略开合有异而已,这点希望大家不要生疑,蕅益大师曾开示圣境难测圆融无碍,凡夫位仰信即可。

先来总括一下菩萨行位,通常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各有十位,再加妙觉也就是佛位,一共四十一位。如果从十住位的第一初住位再分十信,从第十地法云地别立等觉,则成五十二位的说法。按照功德进行类别划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资粮位;十回向后初地之前有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位属于加行位;进入初地的第一刹那,常言道登地菩萨就从这儿开始属于通达位;进入初地后一直到十地菩萨属于修习位;最后成佛属于究竟位。这些内容听一听也好,再看佛法的文章阅读能力会增强,不会什么都不懂。

如果从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上来划分,第一大阿僧祇劫是从十住位修到十回向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圆满;第三大阿僧祇劫从第八地到成佛圆满。当然大家可能要问,非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话,如果有的菩萨特别精进是否可以提前,释迦如来不是比弥勒菩萨早了九劫吗!大家观照一下理解,时间是假法,这里的三大阿僧祇劫各各圆满的标准,是以菩萨修的阶位到站而认定,也就是说如果菩萨行者修得很快就登地了,就可以说第一大阿僧祇已经满了。净土行人最相应的一句话叫“越三祇于一念”!

一个行者从开始发心为求无上菩提,修习善法功德,集结种种殊胜的福慧资粮,这就是资粮位的修行内容。初发大菩提心叫发心住,在发心住这个位次内,主修十信位的功德,明天再讲十信位的具体内容。刚刚开始的时候十分艰难,一会儿进一会儿退,犹如随风飘忽的羽毛,又叫轻毛菩萨,光修这个信心满满就要一万劫的时间火候,试想一下我们能不能够顶得住境缘坚持不懈。信心成就后,才算正式踏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开端,开始了成佛之道!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3)

成熟众生道 佛说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 利行与同事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已经把六度的具体内容讲完,六度万行功德无量,面向人世间去实施的时候,需要发挥主动权产生影响力的平台,这就是菩萨四摄法。能够让众生接受佛法的前提,有几点必不可少,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因缘,如果没有因缘,话都说不上怎么教化,所以常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其次要让众生信任依止,才能灌以甘露法水,否则他根本听不进去说了也白说。另外还得让众生切身感受到佛法利益,才能产生向心力,不论世间的福报还是出世间的功德,亲口品尝到后自己欲罢不能。

四摄我们前面提及过:布施摄可以结缘,令人感动;爱语摄就是真诚温和的肺腑之言,当然亲和力十足;利行摄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通常因缘中遇到事情时,第一念常为众生法身信仰着想;同事摄就十分亲切了,直接示现到你的六亲眷属乃至你的家庭成员甚至就是另一半,生生世世陪着你、关爱你、为难你,让你修也得修,不修也得修。

当然四摄的摄也分两种,一种是慈悲感化的摄受,一种是力量折伏的摄受,一切都以让人上道成就为本,许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慈悲就是由着你求都满你愿,这如同一味地惯着自己的孩子实际等于杀掉自己的孩子。菩萨大圣一定会有足够的慈悲智慧游刃有余地用四摄法来利益众生。

在大乘不共法的修学体系中,到这里开始讲菩提心,才是最符合的时机,因为修六度四摄绝对离不开菩提心作为根本,只有大圣人才知道一直怀揣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要有多么纯粹的信仰无我利他的坚强意愿。如果结合现代众生的因缘来看,最好不过是先发心受菩萨戒,在一切机缘中发心炽然修福,说白了就是抢着去干一切能够做到的善事,理论上来说具体内容当然就是十善业为主。

特别推荐一下,实际情况是我们能发菩提心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能保持菩提心相续不退,有一篇开示不可不看,最好每天都看,就是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这篇绝唱可谓字字句句纯金道心打成大悲水铸就,看到不被摄受感动者,其人必无菩提心。其中提出菩提心有正邪、真伪、大小、偏圆的差别,可让人对号修治,也倡导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可以说这篇论文本身就把四摄法用到极致,大家可以认真看看经常熏习。

大乘的行法理论到此为止,下面内容开始进入大乘的阶梯位次,也就是随着佛说的话,我们跟着感受一下成佛之前菩萨的一路风光无限,明天开始讲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2)

或以生灭法 缚脱难可立
畏于无我句 佛又方便摄
甚深如来藏 是善不善因
无始习所熏 名为阿赖耶
由此有生死 及涅槃证得
佛说法空性 以为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勿滥外道见
方便转转胜 法空性无二
智者善贯摄 一道一清净

大乘佛法的六度法门,我们正在讲第六度般若,观照般若是实干家,实相般若是修行成果,我们现在讲的是文字般若。造论主展开来说大乘佛法,概括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和真常唯心三系:性空系讲万法皆空令人入道,唯识系讲万物唯有识在变现令人入道,唯心系则讲如来藏妙心真常不坏令生胜解。大白话讲三系说般若的宗旨,性空说什么都不是而是,唯识说如此是而不是,如来藏则讲本来一直都是。无非药无贵贱,愈病则良,法无高下,契机则妙。前两天讲前两系,今天讲一下真常唯心说的法。

有些根机听到一切法无我就束手无策,如果一切法生灭无常,对于轮回生死,解脱涅槃在什么平台上进行?佛为了摄受这些众生,又说了如来藏法门。顾名思义,法身自性清净常在不变,但由烦恼所覆,不能现前,所以又叫在缠真如。

如来藏经典的代表《楞严经》中,讲到一个比喻,城市中住了一个人叫演若达多,有一天他照镜子发现镜子里面的人长着头,突然想到自己的头在哪里,就发疯似的到处跑来跑去找自己的头,用这比喻众生法身常在,迷失了自己而流浪生死,只要发现头一直在,发疯的疯就好了!

所以如来藏的安立,开示了法身的本有,自性清净的涅槃,依如来藏的甚深法义,才好理解生死与涅槃,众生与佛这不善与善的杂染清净之因。作为自性清净的法体,被虚妄杂染的烦恼习气熏习,就是所说的阿赖耶识,依着阿赖耶识的业习流转生死,好像空气到了圆器中就是圆的,到了方器中就是方的,常常形容为不变随缘。如果发心修行,断惑证真,成就本来清净的功德,这个时候如来藏就叫出缠真如,叫做法身!

一样的境界,由于知见高下差别,甚至语感语境不同也许会生误解,佛说如来藏法门,本质上与空无自性,真如实相无二无别,凡夫心态一听有时会从我执生起作用。切记如来藏、佛性等并不是等同于恒常主宰的我,这好比老虎和猫一样,没有见识过的人有可能就误以为猫是老虎,外道执着自己的修行系统而不能自拔都是由于此处见解上出的问题。

解说般若的教言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佛陀又叫“正遍知”、“调御丈夫”,他能如此贴切了知众生根性,扣紧时代脉搏,循循善转法轮,令一切众生入般若波罗蜜。法门虽多且巧,佛道唯一无二,有智慧的人具有佛经常说的一种能力,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虽有条条大路,只为通往罗马!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1)

或是无自性 或是自相有
缘起自相有 即虚妄分别
依识立缘起 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识理非无
达无境唯识 能入于真实

学习今天的内容,最好把昨天讲的先看一遍,提到有五事不具足的根机不能相应空无自性的究竟法,佛在这种情况下说了一部《解深密经》,在笔者看来认为这是佛设的一个缓冲系统,经中讲到三性三无性的内容意在于此。三性就是指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不要被专业名词吓退,意思也简单,依他起就是因缘和合而成万法,于此万法上执相分别就是遍计执,于此万法上见空无自性就是圆成实。这样一来就让五事不具吃不消空无自性的人有了个依托,也不妨碍五事具足人的认知空无自性,可以从遍计执见到相无性,从依他起见到生无性,从圆成实见到胜义无性。用大白话讲能行的怎么都能行,不能行的给搭个台阶好向上走,帮他明了甚深难解的空义,就是”解深密”的意思。

佛法立场明确,怎么说都是圆融无碍的,见解的不同是因为立场不齐造成的。或说无自性的假有即遍计所执,或说不失自相的因缘有即依他起。

这里开始要讲一下唯识佛法的根本内容,“唯识”就是唯独有识的意思,如果能于唯识佛法中契入唯的境界,也就和空无自性相应了,这才是唯识的本意。缘起自相的万法,都是依阿赖耶识为根本所依生起,我们的一切业力形成惯性,一边变现肌体本身和外在世界,一边又留下痕迹藏在阿赖耶识储存下辈子的遭遇。这样前因后果善恶果报借机就转起了圈停不下来了!

心外之法都是虚妄非有的,这个真理又是真实非无的,一心咬定唯独有识,离识无境的真义,就会安稳地住在万法唯心的法境中契入真理。实际上当下就可以如理作意,直接感受无有恐怖、定生西方净土中的法喜充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70)

诸法从缘起 缘起无性空
空故从缘起 一切法成立
现空中道义 如上之所说
一切法无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复解深密

今天的内容开始深入,就先从浅处走起吧!前面的学习使我们有了一些常识,佛法也说缘起有的层面,也说自性空的境界,但遇上活生生的案例往往又会转不过弯来,因为读《金刚经》、《心经》告诉你都是空的,虚妄不实,再诵《地藏经》或者《弥陀经》内容又是那么丰富多彩,这个矛盾正是因为不能圆融空有而裂开。般若一类的经典讲万法皆空,是就着缘起性空中只讲性空境,因果感应森罗万象的经典中,是就着缘起性空中专说缘起法,明白人听对了就会觉得越有越空越空越有是正正好的事,根机欠缺一点的就感觉前面有一堵墙。

有了前面的热身讲解,我们再来看,大乘佛法在印度的时期流传成两个宗派佛法:一个是中观佛法,就是从讲空来入手学修;一个是唯识佛法,从解析观照现象界开始契入。我们并不是要把佛法学问做得这么精细,到此时来看才好理解今天偈颂的法义,世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缘而起,临时有而终归空,现象有而本质空,善解法义之人马上就会用心反照,正是因为无自性空,才有让一切现象万法尽情释放无所不能的机会,空和有就像水和浪一样,理解上可以分别描述,现实中是一个东东。全都正是中道实相,能够对准这个实相的只有中观智慧,又叫般若波罗蜜。

一直在强调说来听听容易,心行跟得上很难,中道实相就是不舍有不取空的本来面目,犹如一动不动地跟着因缘果报的节奏不停地动,心行不到位说出来就只有苍白,《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这个法境的文字描述已经发挥到极致,善于用心的人才能真正契入这最高配置的境地。

我们换个立场从唯识佛法的角度来说,《解深密经》是唯识佛法所依经典,经中提出了善入空性的行者根机已绝对成熟稳重了,但是也可能有五事不具备的根器,比如上品善根,障碍很少,法的力量成熟,修习空性胜解,但上品福慧资粮不足的这类人,对于空无自性的教言,就没有反应或者反应错误。有的听了觉得很深奥,能信但不能解;有些人不能正解而去弘扬误解。这还算好的,更有甚者不信不解还认为这并不是佛说的法。“有好入,空难解”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佛才又说的《解深密经》。

讲多了不好消化,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继续努力!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