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7)

昨天我们演习了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其有净心的效果;今天我们看看是否能把心安住在“一念三千”的法境,当有明心的作用。要悟入一念三千,先查一下流水账,从头到尾看看这个量词概念是怎么算出来的。

第一个基数是“十法界”。六道轮回的众生称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称为四圣,从最底层的地狱到最顶端的佛境,一共有十种质量不同的存在感。立足于每一法界,都会有除此法界外的另外九法界配套,比如我们人世界为本部,就有地狱、饿鬼、畜生,或者天人、菩萨等九个差别层次并存,这样每一法界为本都并存着十法界,十法界互相兼容互相具有,十乘以十就是一百个法界。简称“百界”。

第二个基数叫“千如”。具体情况是佛在《法华经》中为了表达“一切境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一切境界,一切境界一直是真如实相”,为了防止修道者在一切境界之外再去谋求真如实相,说了一个“十如是”的概念。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个为了更清楚要逐个讲一下:“如是相”是指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外貌形象,如长短方圆;“如是性”是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如冷热软硬;“如是体”是说人与物都有各自的体质;“如是力”则说各有不同的力量作用,如水能解渴灯可照明;“如是作”是指万物各有各的造作成就;“如是因”,一切事物都是由因引起;“如是缘”,一切事物都是由缘诱发;“如是果”是指任何因遇上缘一定有果;“如是报”是说有果以后享受这个成果时才能叫报;“如是本末究竟”是把千差万别的人、法、事物统观到法性上来,前九种是诸法,第十种称实相。所以“十如是”是从专业的角度,对诸法实相非常圆满的说明,然而只去教条地解读会非常懵圈,不如往俗了说,告诉诸位,我们的生活,生活的我们,完全就是真如实相,只有这种绝对唯一的情况,有第二种情况就是妄想!好了,前面的百世界中处处都是这十种如是,百乘以十叫做千如,总称“百界千如”。

第三个基数,把整个世界从三个角度来解剖看待:物质层面的展现叫“器世间”;有主体存在感的叫“众生世间”;结构体系认证叫“五阴世间”(存在感不就是色受想行识吗)。十如是面面俱到地作用着百法界,同时呈现为三种世间,就总称“三千诸法”。又往俗了说,就是所有的宏观国土微观世界、物质生活精神状态,人际交往内心感受,动态也好静态也罢,所有的三千性相诸法,都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念心所本具的内容,就叫“一念三千”。

总之化繁为简地说,宇宙万物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所显现的,其一切的显现没有一丁点儿不是这一念心本身。天台宗费老大劲组织说明的“一念三千”,就是为讲这个事实,我们的心与这个事实一对应,诸法实相就现前。就能明白什么也不止什么也不观的止观,正是“圆顿止观”。

从天台宗的教义来领悟,本宗对于佛法心地法门的表达,是从一切本来如此的方式而展现,也就是讲的一念“圆融心”。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6)

我们接触佛法有个传统的心理障碍,一涉及到教义中稍深邃的理论或专业概念,马上认为自己不可能搞清楚或至少很难明白,然后就成了出家法师的事,高高挂起,堂而皇之地不去学习,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迷信。佛法比世间的学问和技术要容易得多,没有学习一直不懂是因为他虽然可以解决我们养家糊口中的心苦,但是对养家糊口暂时确实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前面讲过每个宗派既有他的修行特征也有他的核心教义。天台宗如果细讲,他是以部类繁细而著称,内容十分丰富。如果集中要点来看,只需掌握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其一天台宗修行的方法叫“止观”法门;其二天台宗的根本教义为“一念三千”。这两点一旦通透,就知道什么叫做在生活中修行了。

先来看什么是止观,单从理论上讲,“止”就是定,“观”就是慧;再学术一点,梵语中“止”叫奢摩他,“观”叫毗婆舍那。实际就是在现有的常态之上,置换一种新的认知体系。天台宗修行中最强调的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将其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止与观同时应运,这样才能如车一样正常行驶,如鸟才能展翅飞翔。修法中有“三止三观”的说法,“三止”具体是指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总称三止。这些概念实际上不必解释,用直觉顾名思义一下就很明白:“体真止”就是体验真实状况,所对应的观法是空观;“方便随缘止”就是在哪都能止、任何事情发生中都能止,相对应的观法是假观;“息二边分别止”说的正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感觉,相对应的观法即中观。

所以天台宗所设的观法,正是以上所述的空观、假观、中观,总称三观。观空的时候,则为泯一切法,就是破除一切执着;观假的时候,则为立一切法,坦然面对因缘,接受所有境界;观中的时候,则要统一切法,说那么多折腾半天却发现原来一切本来就是这样的,早就是这样的。放在佛法大背景下理解,空观指一体中性空的一面,假观是一体中缘起的一面,中观就是性空成就缘起、缘起体现性空的当下实处。

“三止三观”从道理上只能逐条讲解次第领悟,比较深奥,但实际应用的时候反而一下子就能上手入心。我们用大白话讲什么是止,就好比很忙乱时要定定神,什么是观,如同事情发生时要看明白。在犹如山洪暴发一样带出的轮回节奏中,定下心才能看明白,看明白全凭定下心,所以止观双运是一念间就能的功能。止时才能有观,观时一定会止,心已经处在止观不二、定慧等持的段位。从空假中观的角度也是如此,一心就可以用起三观,当下的生活现场,就是已经现成的本来道场,不必修之修就是空观;随心所欲皆是修就是假观;说成这两方面都是多余,不说也一直这样就是中观。即空即假即中之一心三观,正是天台宗所说的最究竟法门——“圆顿止观”。能听明白的人,终究会发现最高处从来就是最简处,所以天台宗还有一个说法叫“触境即中”。往净土方向沟通一下,马上明白老实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修的正是极其高端的一心三观。佛法无上甚深微妙之伟大,只能向知情人士一诉衷肠。

今天内容说明天台宗有行持之方法称为止观,是从我人主观的角度去持法用心;明天“一念三千”的绮丽,是从客观世界的对境去展望。今天是上集明天是下集,要听全了才好明白。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5)

宗派的具体内容我们先从天台宗讲起,几个知识点要先了解一下。名为天台宗是因为本宗的代表人物智者大师,当时居于浙江台州的天台山修道,顺源而称天台宗。本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是《妙法莲华经》。智者大师被称为“东土释迦文”,主要原因是他善解佛意,与释迦如来产生的最大共鸣,正体现在他把佛说的一代教法进行了系统的说明,专业来说叫做判教。走近天台宗当然要首先从本宗的判教讲起。

用“五时八教”来对佛教进行划分说明是天台的专利。“五时”是一个系统,旨在说明佛陀讲法是由五个时间段次第展开。比如最先在《华严经》中毫无保留地讲佛自得的境界,就叫“华严时”。问题是大家都是生瓜,完全没有闻即信受的法缘,所以讲法的效果几乎白搭。在这种只契理不契机的情况下佛也只能妥协,开始降低格调在小乘经中讲浅近之法,就是“阿含时”。虽然不是成佛的直通车,先到了这儿再说。待到慢慢上道以后习以为常了,就开始提升法的品质,从小乘渐渐地往大乘的过渡时期,称为“方等时”。佛陀在这个时期有意识地呵斥小乘的格局太小,不断褒扬大乘佛法的广大圆满。但是众生的执着不断,听来听去都生起一堆见解,把对世界的执着转为对佛法的依赖,这就成为更难搞定的法执障碍,所以佛用了说法生涯中近一半的时间去讲空性智慧的经典冲刷一切执著,就是“般若时”。这个时间段十分难熬,好不容易有点修行成果的小乘人听说毕竟空,就像用刀割心一样的难过。但也有大乘种性因为得到佛法的真谛,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进入能够成佛的第一梯队。最后佛陀用《法华经》来了一场总结陈词,告诉弟子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是佛,换句话说也就是诸法实相,这称之为“法华涅槃时”。总观这五个时间段,各个时期因为所对的受众不同而施设不同的教法,从中有明确的规划,还有一首偈子说明各个阶段所用的时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天台宗把这归纳为佛陀五时说法。

再学一个概念叫“八教”,这里的八教并非指八个宗教,而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两套体系。一套叫化仪四教,是指佛度化众生的仪式方法,直白一点就是说用的什么手段形式。另一套叫化法四教,是统编了佛度化众生的教法内容,其实就是用的什么教材。

化仪四教有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这四种教化仪式。有的人一点就通即刻悟道,有的人要慢慢陪聊还不一定见效,节奏快慢处见分晓就是顿与渐的差别。秘密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密法,而是指两个人在同一个法会现场听同一部经,但是各自所得的受用互不关联,专业词叫“同听异闻”,从彼此不知的这点而论而称为秘密教。不定教是指同一场法会听法而各自所得受用不同,有些人大法得小益,有些人小法得大益,比如前面讲《阿含经》时,也许有人听完直接就冲到法华的境界,深浅不定所以叫不定教。这四种样态总称化仪四教,体现的是佛陀的良苦用心和神通智慧。

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就是讲声闻教法,基本以小乘为主。通教中“通”的意思是指其具有不确定性,有人受教入到藏教中就是通前,有人受教入到大乘菩萨境界就是通后。通后,是指通到后面的别教,别教之所以称“别”,是因为只讲纯粹的大菩萨法。圆教是圆满一乘的真实之教,以圆教自居的天台宗,来源于对《法华经》圆满法义的认知。这种化法四教的内容划分,实际上既有独立品质,又可以采取联通,使得佛法有了一种立体的圆融水准,在背景分明的情况下,怎么讲佛法都是合理且自如的,是化法四教的殊胜之处。

今天内容合称“五时八教”,这是一张专属天台宗的名片。对佛陀教法的这种判断说明,也的确让天台宗别具一格!但这只是天台宗的外表而已,后面讲到的观法与境界,才是天台宗的骨髓。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4)

在讲宗派之前我们先作一个总述,佛法的讲解离不开心,最有名的经叫《心经》,开悟叫“明心见性”,立足于现实世界又说“万法唯心”,所以佛法根本内容讲的是“心地法门”。古代大德总结过说,佛讲的三藏经典,禅宗的那么多公案故事,都是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所作的注释。换句话说,所有的佛法教义、修行目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把佛法所说的心,搞清楚弄明白。宗派的教义同样如此。

好了,这就又给我们关于宗派的学习增加个前提,佛教所讲的心之内涵,是否就是我们通常认知的心的概念,非常有必要在此说明。我们一提到心,马上下意识地会认为就是身体内跳动的心脏,这在佛教中称为“肉团心”。稍微有些反观能力的人,会认为心就是我们能思会想的念头,产生一系列的主观理解、客观认识,都是这个意识心在作用,这在佛教中称为“缘影心”,顾名思义就是攀缘外在的境界,进行不断的执着分别,也叫“妄想心”,真正的身份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

以上两种都不算佛教所讲的心,佛教讲的心,是指“真如心”,这个概念超越唯心与唯物的对立认知,他是一切万法的原始态与进行时。既没有办法在一切事物上找寻,又可以用一切现象来体现,所以又叫“遍法界心”。大家是否意识到,正因如此所以一切时间地点都可以马上修行,所以佛法总是提醒大家关注当下、守好当下。能够有助于我们看清楚他的经就叫《心经》,与他相遇彻底明白就是明心见性,描述他的功能无边、作用无穷就形容为万法唯心。这才是佛教所说的心之面貌。

今天的内容尚未涉及宗派,只要求找到心正确的理解定位,算是一个后面学习的铺垫,就如同掌握了原材料或者核心技术,那么效果图或者设计方案再怎么演绎都是万变不离其心。之所以在讲宗派前先插这么一段,正面的用意是表明佛法各宗派的教义,实际上是依据各自的立场而对佛法心地展开各具特色的诠释,同时各宗派所设的法门行门无一例外都是一套攻心计。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3)

昨天我们讲到宗派的分齐,“分齐”这个概念有两重意义,一方面要将其分得清楚明白,另一方面还要合得贯通无碍。昨天只是从宗与教的大分量来厘清,今天把每个宗派给予一个定位。

天台、华严、三论、唯识这四个宗派统称为教,说明是有信解行证的共性,也就是说通过相信后再经过理解、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到达终点的次第,因为有次第所以称为“渐教”。而宗门则是直捷道破,只看能不能言下大悟,正因为不立阶级才有了“顿教”之名。

如果从律宗的角度来看,另外的宗派都叫“化教”,而律宗则称为“制教”。这又是功能的分类,顾名思义“化教”是以在前引导而令众生修行上路的形式进行善诱,教法的态度全都是这样子。而“制教”则是制定不可毁犯之措施,在后画出底线进行防范,只需被动遵守便是安全保障,戒律的作用正在于此。

相对于密宗(请注意是指的开元三大士的唐密而非藏传)而言,其他的宗派统称为显说,只有本宗代表佛的密意,犹如我们前面讲过佛教若是一件衣服,显教是面子,密教是里子,而不论面子里子只是一件衣服,里子面子统称一块布料。

相对于净土宗来说,其他的宗派都属于难行道,他的路况必须是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段,通过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地修行,最终在此世界成就。而净土宗则称为易行道,特征是通过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先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在那里修行成佛。这是净土宗所具有的辨识度。

不论宗还是教的形式,化教、制教的类别,乃至显密、难易的划分,实际上就是整个佛说的一代教法。我们理解的时候犹如编竹席一样,得先逐条分清,才可能编得平展。所以中国佛教的宗派形成,正是对佛陀教法最合理地组织说明,非常到位地表现出“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实际情况。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