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6)

佛教宗派大意讲解暂告段落,唯有密宗本人不甚明了,在此忽略而过。一路听下来众所周知,每个宗派的教义都是大乘究竟了义之法,常言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用语言思维的层面把教法阐述出来,是为了引导我们修行不断实证到圆满的无为境界,单停留在语言思维则是凡夫的执着心、分别念,如同梦中的人在一起讨论醒后的感觉,说得再明白依然在梦中,凡有所说一定会有后遗症。正所谓立一法而生百弊,是娑婆世界的常态,包括宗派的教法亦是如此。这点不可不知。

比如说佛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在场的听法众中有一大部分,处于如聋若哑的状态;讲《法华经》的时候,法会中有五千增上慢人集体退席,佛陀并没有制止,因为知道他们与大法无缘。这就是华严与天台的圆满法在不圆满世界的遗憾!

《大品般若经》中讲,“是人但观毕竟空,必堕邪空”,一味地执着追求空性会产生断灭的邪见;而在《解深密经》中也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把阿赖耶识告诉凡夫是为了破我,风险是反而增加为更重的执着,这是佛亲口所说担心三论与唯识出现的弊端。

禅宗的顿悟直指,更是有大利也有大害,后学误解公案妄谈心性,又效仿古德非常情况下解粘的破胆险句、其极手段,而大坏因果之门。所以祖师告诫后学,如果“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戒律从来都是戒自己,当总把目光停留别人时已入误区。净土则经历“别时意”历史性的误会,也常常因为“愿生西方净土中”而被误判为小乘法、自了汉。

综上所述之种种迹象,并不是法出现漏洞,而是人有问题,原因在于不能善解、善取法义。“佛法如蜜,中边皆甜”,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妨一一皆是庐山本境。盲人摸象,摸着耳说扇,摸着腿说柱,其实全部都是大象本身。所以我们学习宗派佛法,切莫唯自己相应者独尊,其余皆不入流,有门户之见者,乃佛之逆子,犹如骨肉相残,非佛本意。而是应当相互对待圆融贯通,相互联袂断疑生信,才是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在此以净土宗举例说明,得知每一位往生的念佛行者往生时,阿弥陀佛都会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求生者那么多,阿弥陀佛怎能顾及得过来,这时候就要用华严宗“事事无碍”的法义,来作弥陀分身散影地周遍接引的理论支撑;再比如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才有世界名叫极乐,那么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是怎么就这么容易地“即得往生”,这完全可以用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法境来印证,我们本具净土的心求生本具我们的心净土,当然就是一念间的事儿;三资粮中愿力的核心成分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殊不知这种发心当下便罩着“毕竟空”之现境;每日功课持诵《阿弥陀经》,不断熏习七宝池八功德水之种子,成熟时焉能不是极乐国土之现行,这便是万法唯心之“种现熏生”。略说几句足以证明,一味佛法,分门别论。一宗有急用,八宗齐佐证。学习宗派大意至少要听到这个效果。

最后打个比方,领悟佛法八大宗派教义,犹如编辫子,头发越分得精细编的辫子才能越齐整。愿闻者善解宗派法义,心地光明中都有一根又黑又亮又结实的佛法大辫子。可作自利利他的功德资粮!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5)

净土法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佛法在娑婆世界一揽子计划的入海口,净土宗是所有宗派行持上的兜底保障,号称“千经万论同宣,十方诸佛共赞”,一切法门都是净土的模式,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原理。念南无阿弥陀佛,甚至成为学佛的标志。

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的受持净土宗,非常有必要抓住此法门殊胜的核心点,比如他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生死,圆证三不退、九界同归,乘愿再来等特征,全面勾勒出净土纯大乘的本质,也反衬出净土虽易行而难信的玄关,所以欲得净土的真益,确实要从本宗所依的根本教典走起,追随历代祖师行持而带出的往生节奏。

首先从人而言,跟紧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净土祖师虽然不是依法脉的师承而树立,但都是对净土解行极具贡献的祖师,几乎都是明心见性的基础再融入念佛三昧的实证,而且他们开示又不乏千古不朽之作。 初祖慧远祖师的创举,是号召一百二十三位道友成功同生西方,这无疑是魏晋时期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用实际行动来论证净土比讲道理有力度得多。二祖善导祖师的《观经四帖疏》才是净土法门的正统宗义;六祖永明延寿祖师的《四料简》;八祖莲池祖师的《弥陀疏钞》和《竹窗随笔》;九祖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净土十要》,特别是《弥陀要解》;十一祖省庵祖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十二祖彻悟祖师的《彻悟禅师语录》;十三祖印光祖师的《印祖文钞》,都是实打实念佛念到位的人而说出足金足两的法。可以尽情依之而行。

就法而言,净土宗所依的经典十分明确,《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为净土三经。再加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五经,与《往生论》总称净土五经一论。如果行者能够专修受持,字字句句深入信解体悟,净土法门在一代教法中的地位自然了知不谬!

关于修行净土法门的宗旨,大家都知道必须只需三资粮信、愿、行,所谓深信导切愿,切愿引妙行。反过来用行来满所愿、证所信,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当然信愿行作为净土修行宗旨,也不是谁提倡出来的,而是从佛说净土法门的教义中正确领解成型的。比如就三经而言,《弥陀经》讲信,《无量寿经》有四十八愿,而《观无量寿经》讲十六妙行;就五经而言,三经合在一起讲信,《行愿品》讲愿,《念佛圆通章》讲行,也是根本旨趣;这是大部头而论,如果从微细内容上看,比如四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内容,“设我得佛,若有众生,至心信乐”就是表信,“欲生我国”就是表愿,“乃至十念”就是表行,也是在讲信愿行;甚至弥陀经中听法的四位上首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表智慧第一,才有能力信净土,阿逸多也就是弥勒菩萨,在现场听净土将来龙华三会复讲净土,表大愿,常精进与不休息两位菩萨表执持名号之行,依然还是信愿行。所以净土的学修宗旨,正在万变不离其信愿行,这是释迦如来所说阿弥陀佛授意的成功诀窍,是本宗的学修正脉。

三资粮如鼎之三足,在净土教史上,历代祖师依修三资粮而成就的同时也各有侧重,慧远祖师时代人根还利,念佛三昧易成,所以以行而带动信愿行为主;善导祖师在盛唐时期,人们福德力具足,以信带动信愿行为主;而到后来末法乃至当今时代,当以蕅益大师为代表的以愿力为主,也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发心来带动信愿行更为契机。

另外一点,所有的宗派都是以理性而作佛事,唯有净土则依信仰情怀也能得以成就,这是末法时代更易吸收的天然优势,希望有学佛修行了生死成佛心思的人,仔细想想看。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4)

从前面化教和制教的区别中,我们得知戒律是所有宗派法门的基石。其既是修行的保障,也是正法住世的标志,是不应该有所宗或者不宗的。所以看待律宗,是为了疏理明白,有助于行者更好的持守。

就像经典是应机而说的一样,戒律是应犯缘而制的。刚刚开始佛只说一条总纲,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把戒律分开来讲的话,“戒”是当有所不为,也即诸恶莫作;“律”是当有所为,就是众善奉行。一句话就说明了戒律防非止恶的精神,所以称为“略戒”。后来有圣弟子示现了一些出格的具体行为,既会障碍修道也会影响三宝形象,佛陀就随犯而制,这就有了一条条具体的规定,称为别别解脱的“广戒”。

戒律从身份上可分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是居士可以受持的戒律,比如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戒指沙弥、沙弥尼和比丘、比丘尼所受的戒。从性质上来看,有逐渐受持不能越过的叫“渐次戒”,比如从三皈五戒开始,再受沙弥十戒以及比丘戒;可以不按次第来单受的叫“顿立戒”,比如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再从教的背景看,有声闻乘即比丘戒;有大乘菩萨戒等种种不同。总之所有的戒律都归纳为“三聚净戒”,第一类叫摄律仪戒,一切行为都要如法止恶;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行善的内容;第三类摄众生戒,利益众生才是核心价值观。

有了受戒的发心,经过庄严如法的仪轨,过程中听解清楚问答成就,就成为了佛的持戒弟子,尽形寿持守清净。专业的说法叫戒律“四科”,即法、体、行、相。所谓戒法,就是佛制定的戒律条文;所谓戒体,就是受戒的时候发心回答能持时所得的一股心劲;所谓戒行,就是依戒法而持守修行,使身口意不犯,戒体常得清净;所谓戒相,由内戒行清净而外现的威仪庄严。

实际上戒律并不是僵化刻板的,反而非常人性化,他有开、遮、持、犯灵活的专业判断。“开”是指开缘,在特定的情况下,虽然没有遵循戒条也不算犯戒,比如酒戒,如果为了治病救命而用药酒可以开缘。“遮”是遮止,如果没正当的特别因缘,就不能随便找借口违越。正确的开遮就是“持”,糊涂的开遮乱来就是“犯”。略举一例,比如只受了五戒的杀生戒,是指杀人为本,杀畜生为次,吃肉的话并非犯戒,只有受菩萨戒出于慈悲精神,才不可以食众生肉。不能见人吃肉便决定认为犯戒。戒由佛制,制定到什么程度就遵守到什么地步,不可以依自己的认为而妄自增减条件。所以戒律最需要深入细致地学习,才能够如法如律地受持。

最后多说几句,世俗之见中认为出家犹如坐牢,管制得什么都不能做,活得还有什么意义,就是出于对戒律的误解。戒律的功德,是对行者的根本保护、最大的助道加行。我们总是用被动割舍去理解修行人主动放弃的心态,才会觉得戒律让人受不了。还有一种偏见,就是虽然想信佛学佛,对戒律的态度却是尽量离远点,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以为不受戒则没有罪过。殊不知这样戒功德之利益永得不到,比如五戒中的杀生戒,是以杀人为本,我们几乎都不可能杀人,但是没受戒只是守法公民,如果受了不杀生戒,依然是不杀人地过一天日子,但是持一天不杀生戒的功德则大到不可思议。

至少有一点要明白,唯有受戒,才有的成佛的基因。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3)

讲完了教,我们今天讲宗,依照古德的说法,“教”好比皇帝圣旨,昭告天下依之而行不可违背,否则依旧六道三涂中度日。“宗”犹如将军密令,只许营内的人方知,能对上号就可以,如果敌营都知道反而把这个法给破坏了。这正是说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之“顿悟”对三论而言就是其快进版,禅之“直指”对唯识而言就像直接把阿赖耶识打开。禅宗的特色可以说属于休克疗法。

释迦灵山拈花,迦叶领旨一笑,这是禅的西天第一公案;到达摩祖师东来,让二祖把心交给他来安而令其大悟,这是禅的东土第一公案;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一鸣惊人,讲“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法筵大开,这是禅的禅宗第一公案。从此在我们汉传佛教境内,几乎都是禅宗,普天下之道场大都称为“禅寺”,禅宗影响之深远广大可见一斑。

然而只有内行的人知道,禅是没法说的。只有过来人明白,弘扬禅的手段技巧才是成败的关键。在六祖大师之前,还是有一定的章法,比如二祖的“将心拿来给你安”后,还有三祖“将罪拿来给你忏”类似的说法,但是后来随着人根机转劣,出现了自以为开悟和冒充开悟的情况,就开始有了机锋转语出现,也就是说开悟的人与开悟的人说相应的话,门外汉听来完全摸不着边。比如黄龙禅师说:我的手为什么像佛手,我的脚为什么像驴脚。又有赵州禅师,人家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说今天得了件七斤重的衣服。诸如此类话,没有见性的人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开悟的随便一答便心心相印。而且防伪作用十分显著。

再往后手法更多,所谓呵佛骂祖,有个德山禅师把佛法僧呵了个遍;也有暴力行为,互扇耳光、捏鼻孔、推入水中差点淹死;还有更出格的南泉斩猫、丹霞烧佛;乃至吟一首艳诗,什么“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虽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无一例外祖师们都开悟了。说到底,为了给根机已熟就差一把火的弟子解缚去粘,下狠手截断情识,令其当下悟道!若论法则无情无义,若论心则慈悲至极。

说到禅大家都觉得顿悟特爽,“台上一分钟”极度闪亮,言下大悟就是祖师爷,不曾想每一位都是“台下十年功”苦过来的人。迦叶初祖号称“苦行第一”;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去行脚;香林禅师四十年才打成一片;虚云老和尚浑身流血被误会挨香板,一言不发硬忍过去,才得了“烫着手打碎杯”的消息。这都是禅宗苦参密究的典范,开悟不是说的那么容易!一天不悟一年参,一年不悟十年参,一生不悟生生参才能到头,只不过今生悟的时候,刚好被我们看到了而已。

什么地步才算是得了禅境呢,三祖《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永嘉大师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里引用几位古德开示,看大家的心情自己去悟。

到底什么是禅?法演禅师讲过一首偈点化弟子,他说:“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畅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朗认得声。”新娘子等不到书呆子夫君掀盖头,于是一遍又一遍叫丫头小玉端茶递水,其实并非真的口渴,只希望书房里的新郎早点进来。禅者就是檀郎,祖师就是新娘,折腾半天说那么多,希望弟子明白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2)

今天把三论与唯识放在一起比对着说说,不能善解法义的人,可能会认为三论与唯识讲的是空有对立面,学成一种水火不容的分别见。善解佛法者学到头会发现这两宗派原来更是一伙的。三论宗是就缘起性空中只说性空,唯识宗则是就缘起性空中专讲缘起,到头来都归于一个法境。就好比《心经》讲空,《普门品》讲有,而实际上都是观音菩萨一个人的境界!这只是表法的形式不同而已。

我们就着现实生活切个片段,看看三论宗与唯识宗是怎么依各自的表法体系进行阐述的。比如说“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这个现象,当然这是佛法的专业说法,大白话就是说我们人的眼睛看到东西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怎么看到的你给我说说明白。

在三论宗来看,直接就认为根本就没有眼晴看到东西这个事实存在 。他会反问你,既然眼晴能看东西,那么请问是眼到达东西而看见东西,还是不到达东西而看见东西?假如你说到达东西而看到东西,他说到达东西应该近的先到远的后到,看东西也应先看到近物后看到远景才对,为什么一睁眼远物近物都在眼中?假如你说那就不到东西见东西,他就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我们只能见屋里而见不到屋外的东西,反正不到东西能见就应该见一切东西?如此的难说话,就是为了告诉你“眼根见色”这个法实际是虚妄的,那么《心经》中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真实的。

同样眼根见物,唯识宗的说法就有点吴侬,他说“九缘八七好相邻”。意思是眼睛看到东西的一瞬间,要有九个条件同时在场发挥作用才能成就。首先要有“根本依”,就是从根上有阿赖耶识这个总后台支撑;其次要有“染净依”,第七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根儿;第三要有“分别依”,第六意识进行了别;第四要有“种子”,要在本识中含藏眼识的种子才能变现成境;第五要有“作意”,看东西的前提是你注意到这个东西;第六要有“境”,得有外物,眼根才能见物;第七要有“根”,眼根好使才能看到东西;第八要有“空”,眼根与物体之间有适合的空间距离才能看清楚东西;第九要有“明”,没有光明什么也看不到。上述九种因缘和合而让人生起一种用眼见物的假象,实际上见闻觉知皆是如此,无一例外,我们的生活和所在的世界本质上都是心识在作用,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总之三论宗讲“破邪显正”,唯识说“转识成智”,三论宗显的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中道实相,唯识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四种智慧。对应着看,平等性智就是般若,妙观察智就是无知,大圆镜智就是无所不知,成所作智就是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不违中道实相。我们千万别被自己的分别心给离间了,三论与唯识其实是一伙的。

当然,言诠与境界始终有距离感,从字面上理解,空和有也许都不是佛法本身,而是入佛法的方便!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