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9)

佛陀的本怀,阿含教义是为契入大乘佛法做准备的,《法华经》中一个专业词汇称作“为实施权”,一味的佛法,却被部派佛教史演绎得越来越散乱。当然也正好说明,佛法的弘扬需要新的局面。

特别一提的是当时的外道也非常流行,他们不但也有教主,教法体系和教职人员也相当完备。比如当时的六师外道,解释宇宙人生也经过深度的思考。顺世派认为,人与世界都是四大组合而成,而这四大又是独立存在的,人死归四大,是一种唯物观;还有一种散惹夷学派认为说有即有说无即无,对一切不作定见,只有修炼定力智慧才有意义,目犍连和舍利弗都曾是此派的门徒;再比如定命论者,一切修行都是空无用的,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自然都得解脱;另外还有尼乾子、不兰迦叶、婆浮陀,此处不多讲。可以看出当时佛教非但不是主流,甚至由于部派的分裂越来越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就当有大菩萨僧祖师爷来应世纠偏。到佛灭后六百年,那么小行大隐的时期已到尾声,大主小从的时代拉开帷幕!

大乘的兴起当然离不开两个核心,一个是人一个是法。就佛说的经教而言,相对于部派佛教认为人空而法有自性的局限,代表性空思想的经典中一切法无自性开始受到关注且推崇,由方广经典带动般若经典引发思潮,因为小乘破了我空执着法空,只知寂灭不知缘起,般若空性成为大小乘的不共标志。另外还有一部经典叫《兜沙经》,实际是《华严经》的序分,兜沙就是十的意思,十玄门、十地、十大愿王正是华严的特色。这部经典意味着佛弟子开始认知在法界有十方三世诸佛国土,并非只有释迦牟尼。小乘教义中对于十方国土只字未提,这个跨越简直太殊胜了!

就人而言,先出世代表大乘的人就是马鸣菩萨,他名号的由来就是因为饿了很多天的马,宁愿选择听他讲法而不先去吃养马人喂的马料,并且还法喜充满地欢呼鸣叫,故称马鸣。马鸣菩萨成为大乘的先驱者,根本依据就是他写的《大乘起信论》,先说一下本论在论典中的地位与《楞严经》在经中地位有得一拼,实在是一部经典之作,能够用短篇幅的内容,把佛陀的教法次第、学修体系组织说明得极为精炼,从一心生二门到二门归一心,想要了解大乘佛法的总框架,这部论典非读不可。内容上看对于初学者可能会有些艰涩难懂,同时也需要足够的佛学知识储备才能贯解得通。建议大家一方面多闻思有关此论的讲解,一方面常修习定力增长智慧。佛典与世俗书不同处是他阐明大乘心地法门,心地通透了就如同有一把势如破竹的钥匙一样好理解了。

马鸣菩萨让大乘佛法重光于世,到了佛灭后七百年左右,应运而出一位更重要的人物,就是龙树菩萨,当然还有他的弟子提婆菩萨,他们师徒俩将大乘佛法毕竟空义弘扬至如日中天,龙树菩萨破小乘的法执,提婆菩萨破外道的邪见,著述了很多超豪华阵容的论典。

立一法生百弊,不是法有问题而是人出毛病,众生的毛病就是听有执有,闻空执空。到佛灭后九百年的时代,大家对空性过度适应走向另一端,然而空性的究竟处是为破有,不是说真的有个空,空亦是空。当行者开始执着于空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非常麻烦的断灭空见!因缘时节中,又有无著、世亲等菩萨出世,根据唯识佛法的宗旨,发挥大乘妙有的义理,讲明万法皆空因果相续。这样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把大乘佛法彻底铺张在时空因缘中。

设想一下,如果我人闻不到大乘佛法,就不会知道有极乐世界。光这一点,可以无限感恩兴起大乘佛法的圣僧们。龙树菩萨就是被佛在他还没出世前就授记他将出世的人,修行证到欢喜地,最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今天暂简介一个,明天开始还要给龙树菩萨和其弟子提婆菩萨作专场介绍,只因龙树菩萨可以说是继释迦牟尼后佛教史上最伟大之人物。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标签: 印度佛教史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