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7)

我们现在想求得一本经书法宝,是轻而易举的,如果说难得也是体谅于东土祖师去印度求法的艰难,实际上从佛陀入灭后来看当时的情况,也十分的不容易,经过四次大规模的结集经典整顿僧团才得以传承下来。

佛刚刚灭度后,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录,所有的经典都是口头传诵,所以大家看到经典中常有一句话:“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用偈颂再把刚讲过的法义复述一遍,为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当时为防日久无凭失传,或者有外道邪人参与进来,觉得应该整合一下经典形成固定内容。此外发生了一次导火索的事件,有一个素质低下的比丘跋难陀,见佛入灭竟然高兴地说:佛终于圆寂了,太好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管我了!迦叶尊者听到后很悲哀,就发动了第一次结集经典。于是由已经痛改前非的阿阇世王出资供养,选了已经证果的五百位阿罗汉一起,以迦叶尊者为主席,地点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第一次有了成形的三藏教典。这是上座部,又称五百结集。与此同时,有上万比丘也来参加,迦叶尊者没有批准,于是他们在窟外以婆师婆为主席,结集三藏外还有杂藏和禁咒藏,一般称为大众部。

第二次结集已经到佛灭后一百年,出现了第一次的僧团分裂,起因是当时的比丘分东西两处居住,东部毗舍离居住的比丘向人乞钱,遭到西部居住耶舍比丘的反对,认为他们违背了佛陀的教旨。于是西部以离婆多为主席,有七百人的规模,东部以萨婆迦摩为主席,有上万人参与,公开分为两部,前者上座部,后者大众部。实际上这次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固守与弘通的难以相处,遵守旧制还是适应时代,此问题导致了僧团开始分裂,这也是佛陀预言中的事情。

古印度的阿育王刚开始时好战,后来由战争残酷而心生忏悔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有点像中国的梁武帝。由于他每天供养上万的出家人,久之就有很多外道混进僧团搅事,所以发动了第三次结集三藏,推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在华氏城进行。阿育王弘法力度很大,他能遣鬼神一夜间造八万四千塔,装入舍利往全世界供奉,现在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应该是其中之一。

第四次结集,到了佛灭后四百年,当时国王迦腻色迦王极力崇佛,同时部派佛教很多,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于是召集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还有五百在家学者,由胁尊者及世友尊者为首结集成藏,这次的重要之处在于,已经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以上四次结集,都是以小乘三藏为主,实际上在《大智度论》中说出了与第一次结集同步的还有一场更大格局的结集经典,是由文殊、弥勒诸位大菩萨,请阿难在铁围山结集三藏,代表大乘佛法,称为菩萨藏。

大家来看,每一次的整顿结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正本清源,多亏这些众所知识的大罗汉做主,三宝弟子中大国王们的外护,才保障佛法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护教菩萨,还在后世层出不穷……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标签: 印度佛教史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