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4)

从前面化教和制教的区别中,我们得知戒律是所有宗派法门的基石。其既是修行的保障,也是正法住世的标志,是不应该有所宗或者不宗的。所以看待律宗,是为了疏理明白,有助于行者更好的持守。

就像经典是应机而说的一样,戒律是应犯缘而制的。刚刚开始佛只说一条总纲,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把戒律分开来讲的话,“戒”是当有所不为,也即诸恶莫作;“律”是当有所为,就是众善奉行。一句话就说明了戒律防非止恶的精神,所以称为“略戒”。后来有圣弟子示现了一些出格的具体行为,既会障碍修道也会影响三宝形象,佛陀就随犯而制,这就有了一条条具体的规定,称为别别解脱的“广戒”。

戒律从身份上可分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是居士可以受持的戒律,比如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戒指沙弥、沙弥尼和比丘、比丘尼所受的戒。从性质上来看,有逐渐受持不能越过的叫“渐次戒”,比如从三皈五戒开始,再受沙弥十戒以及比丘戒;可以不按次第来单受的叫“顿立戒”,比如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再从教的背景看,有声闻乘即比丘戒;有大乘菩萨戒等种种不同。总之所有的戒律都归纳为“三聚净戒”,第一类叫摄律仪戒,一切行为都要如法止恶;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行善的内容;第三类摄众生戒,利益众生才是核心价值观。

有了受戒的发心,经过庄严如法的仪轨,过程中听解清楚问答成就,就成为了佛的持戒弟子,尽形寿持守清净。专业的说法叫戒律“四科”,即法、体、行、相。所谓戒法,就是佛制定的戒律条文;所谓戒体,就是受戒的时候发心回答能持时所得的一股心劲;所谓戒行,就是依戒法而持守修行,使身口意不犯,戒体常得清净;所谓戒相,由内戒行清净而外现的威仪庄严。

实际上戒律并不是僵化刻板的,反而非常人性化,他有开、遮、持、犯灵活的专业判断。“开”是指开缘,在特定的情况下,虽然没有遵循戒条也不算犯戒,比如酒戒,如果为了治病救命而用药酒可以开缘。“遮”是遮止,如果没正当的特别因缘,就不能随便找借口违越。正确的开遮就是“持”,糊涂的开遮乱来就是“犯”。略举一例,比如只受了五戒的杀生戒,是指杀人为本,杀畜生为次,吃肉的话并非犯戒,只有受菩萨戒出于慈悲精神,才不可以食众生肉。不能见人吃肉便决定认为犯戒。戒由佛制,制定到什么程度就遵守到什么地步,不可以依自己的认为而妄自增减条件。所以戒律最需要深入细致地学习,才能够如法如律地受持。

最后多说几句,世俗之见中认为出家犹如坐牢,管制得什么都不能做,活得还有什么意义,就是出于对戒律的误解。戒律的功德,是对行者的根本保护、最大的助道加行。我们总是用被动割舍去理解修行人主动放弃的心态,才会觉得戒律让人受不了。还有一种偏见,就是虽然想信佛学佛,对戒律的态度却是尽量离远点,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以为不受戒则没有罪过。殊不知这样戒功德之利益永得不到,比如五戒中的杀生戒,是以杀人为本,我们几乎都不可能杀人,但是没受戒只是守法公民,如果受了不杀生戒,依然是不杀人地过一天日子,但是持一天不杀生戒的功德则大到不可思议。

至少有一点要明白,唯有受戒,才有的成佛的基因。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标签: 佛教宗派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