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

毎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4)

今天我们不讲人事的功德,从高处俯瞰一下魏晋南北朝的教况,经论集中翻译、教义称性解析、高僧层出不穷,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不断引进新思潮,互相借鉴又磨擦出火花,上讲中道生法师佛性的观点导致知见冲突,慧远大师神不灭论实则是对异见的回应。

这样的一个教义大发展主要得益于翻译全新的大乘经典并进行讲学。且不说前有罗什法师译出法华、维摩、弥陀等经,北凉的昙无谶译成《涅槃经》,而且他教北凉王沮渠蒙逊受持普门品,治好了他的一种难症,缔造了《普门品》单行独盛的超级大因缘;佛驮跋陀罗的舍利塔现在尚存庐山东林寺,他就在这里译出六十华严。

再看一下论典,在北方有位大德菩提流支,也就是授于昙鸾大师《观无量寿经》的人,他译出一本《十地经论》,后来形成地论师学派;《阿毗昙心论》是代表小乘教义的论典,风行一时,喜好的学者称为毗昙师;而在南方另外一部《成实论》博了更多的眼球,研究本论的代表人物号称梁代三大师,其中的一位光宅法云大师,是讲《法华经》的权威,讲经之妙独步当时,但是本论也引起误会,本来讲的是小乘被错认为大乘佛法;真谛三藏来华译出名著《摄大乘论》,后来出现了摄论师。

这时期,西行求法的著名高僧法显法师,六十五岁才从长安出发,一部《佛国记》是他的心血,后来者义净法师的《求法感赋》正是他途中的写照;畺良耶舍来到建康,译出影响巨大的《观无量寿经》。整个凑齐六朝古都的宋齐梁陈,就好像是排着队来护持佛法,建康成为佛法的摇篮,到梁武帝更是信佛到极致,不但公布《断酒肉文》提倡吃素,更启动了史上首场水陆超度法会,当时号称菩萨皇帝,美中不足的是见到来华的达摩祖师未能投机,这正好又让东土人开始认识禅的第一义谛,而将《金刚经》划为三十二分的正是他儿子昭明太子的手笔。

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谓百花盛开春色满园,然而学说思潮愈多愈乱,时节因缘成熟,独属于佛教中国化的形式出现了——判教,也就是说要开始对佛陀的一代教法进行统一的组织说明。否则就如同我们现在一样,稍微多看几本经书,就觉得不知道依哪个才好。当时有人就把佛说的经教总分为顿教、渐教两大类,也有人开始依《涅槃经》的法义,开始划分佛说法分五个时间段的次第,后来的隋朝智者大师进行了集大成!

总的来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是一个开垦及耕耘的时代,正是后来隋唐鼎盛时期开花结果的背景。物极必反,伴随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巨大的灾难也在潜伏靠近,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交响,也在这个时代拉开序幕……!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天学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3)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讲过,看上去狂狷的人反而与道相应,看上去墨守的人也许正背道而驰,教史上也曾有这样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先驱,为了真理逆流而上,在众叛的遭遇下坚持正见,感动到顽石点头为其作证,这就是晋宋间的高僧竺道生法师。

我们从庐山的佛教中心再转回罗什法师的地段,道生法师是罗什法师门下仅次僧肇大师的弟子,文献中常常称其为竺道生,是因为他依当时的高僧竺法汰出家,就随了师父的姓,天资超卓大概是祖师们示现的基本要求,学习经典一看就能背诵,十五岁的年纪就有因缘登座讲法,摄受折服了当时许多名士,二十岁的时候声名远扬。说多了总是要修的,后来进庐山隐居七年,且是慧远大师白莲社的一员,后来被列入东林十八高贤之一。因缘成熟和几位同道一起去长安依止罗什法师学法,拜其为师。后来又南下在建康的青园寺居住。僧俗礼拜频繁,宫廷尤加敬重,时常请他说法讲道。一天,太祖设法会,亲自同众僧侍于筵席旁,道生说法精彩非常,众人听得入迷,静下来时食物已凉,才意识到天色已晚。

真正的智者不会停留于文字,道生法师在无边无际的思维中恍然悟到,真法非语言所能传达,不禁对徒众感叹道,形象是用来传达心性,领会了心性就应忘了形象;言语是来诠释道理的,参透了道理也就可以不要语言了。

道生法师的传奇体现在他的一个超前知见,当时法华涅槃的法义尚未译周全,只有法显法师译出六卷《泥洹经》,经中讲到除一阐提之外(一阐提就是完全没有善根的人),皆可成佛。道生法师顺理推测说,众生皆有涅槃正因,阐提也是众生,怎么会不能成佛,他认为肯定是没有翻译完全导致的,经典最后应该主张一阐提也能成佛!

这一伟大的孤明先发,在当时的守旧之徒来看无疑是离经叛道,此说引起群情大哗,马上招来群起攻之,硬生生地把他摈出僧团。法师发誓说,若我所说违背经义,当身患人见人厌的恶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狮子座。留下一个背影就走了。到了苏州的虎丘后,他越来越坚信自己所说无误。一次,在幽静的林间,他独自讲说起来,朦胧中仿佛见有人点头,他定睛一看原来是面前一块块的顽石,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真理不会辜负有德智者,后来北凉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到建康,经中提到一阐提可成佛,其说得到证实。

愿力真实不虚,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道生法师于庐山升座说法,将结束时法师已然而化,宛若入定。正应了他舍寿在狮子座的誓言,消息传到京城,那些排斥他的僧众顿觉惭愧歉疚,纷纷忏悔过失,并信服其说。

同为罗什法师门下的杰出弟子,如果说僧肇大师为了一部著作,道生法师则只为一个观点!阐提有佛性的印证,在佛法教义特别是顿悟的门径上产生前所未有的突破,给后来禅宗的明心见性的诀窍打通关节。也许在祖师的心地中,已经瞭望到达摩祖师快要法驾东土了!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2)

今天继续来关注慧远大师,法义的思辩会把人引向义理的玄谈,往往会忘了匹配现实而独自理论,这样就会导致执理废事的偏见。大师曾作一篇《神不灭论》,专门讲色身与神识的关系,认为“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说明人是有三世轮回的。实际上佛弟子对轮回的认可和改造要优先于对义理的思辩,生死轮回人生观是净土法门的前提,从这点来看,慧远大师更注重事修,这也是他行归净土选择的一个时代因缘,大家都在玄谈空性义理的时候,唯有实修才能证明的净土更需要他来表法。

不论是根机还是时节因缘,大师修净土是以念佛三昧为期,也就是说更期望现前见佛的修行水准,这更符合当时的法本《般舟三昧经》的宗旨。他还写信与罗什法师讨论定中见佛的原理,认为在三昧中见佛问法,经典中多比喻为梦中与另外国度的人会谈,但是梦是凡夫自己的虚妄境界,怎么可能会有佛说法给自己解惑答疑呢!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属于真感外应,不应该用梦作比喻。罗什法师回答说见佛有多种形式,自己得到天眼,以神力去十方佛所见佛问法解除疑惑,但是有这样能力的人很少,不如常念阿弥陀佛,摄心一处就能见佛,这是修行根本。行般舟三昧也是这样,由此定力见他方诸佛,定中的佛虽由忆想分别,但这种境界并不是虚妄,这是佛说的至言。意思就是我们佛弟子要以如来所说的圣言为依据是根本,两位一问一答,可以想象解决当时多少行者的疑惑,功德无量!

大师在东林寺结社念佛,是中国佛教史上大事因缘,参加的同道一百二十三位皆有往生的瑞相。慧远大师念佛三昧中,曾经三睹胜境见到佛菩萨,有次在般若台,刚刚出定便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于光中有无数化佛化菩萨,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你,七天以后当生我国。多么标准的自知时至!同社先往生的刘遗民居士,还说:法师您志在我前面往生,怎么来迟了呢!慧远大师确实后才将见到的胜境告诉弟子们,以增上后学们的信心。

到了往生时大师末后又发心护教,第六天的时候非常困笃,弟子请他用点豉酒坚决拒绝,又让喝点米浆也不愿意,又请喝点冰糖水,竟让旁边的弟子翻阅律藏是否可以开缘,结果还没看完大师就踏莲而去。这个法演得犹如释迦如来入灭前扶律谈常功德。劝后学念佛为先锋,持戒为根本!

大师世寿八十三年,圆寂后葬在寺山西侧,堆积圆石为塔。现在东林寺祖师塔院依旧在,有心者可前往去现场亲近这位净土宗的初祖菩萨!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学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1)

东晋时期随着汉贵族们的南迁,佛法作为精神粮食也一并南下。江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氛围渐佳渐浓,以南京、绍兴为中心地区迎来佛教的全盛时期。后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真实的写照。东晋中期转向后期,由道安法师的弟子,慧远大师时为名符其实的佛教领袖,所在的庐山道场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与北方罗什法师的译场遥相辉映,两位大圣也有书信往来,可以说是印度思维与中国思维的火花,既表显出当时的佛学水平,也成为一个重大转折点,使中国佛教出现全新的局面。说起慧远大师大家肯定亲切,他是净士宗的初祖。

慧远大师出生在山西雁门,属于五台山系。十三岁外出游学于洛阳,二十一岁与其弟慧持一同拜道安法师为依止,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当即就决定出家了。由于天资聪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升座讲法,听众有不懂的地方,他就善巧地用时下流行的术语进行巧释,因此道安法师特许他可以看世间外道的一些书籍。罗什法师看到他写的《法性论》 后大加赞赏,说没想到尚未看到经典,著作就与经旨暗合,真是太妙了!

东晋哀帝年间道安法师率四百徒众避乱,苻坚攻陷襄阳把道安法师请走,慧远大师只得拜别师尊,顺势而为南下应他宿世之大愿因缘!本来打算去罗浮山,途中路过九江,远眺庐山遂生在此住锡的念头。同道慧永成功劝化刺史桓伊,发心在香炉峰脚下建东林寺。建造东林寺之初,慧远大师因木材匮缺发愁,晚上山神托梦告诉他就在这个地方办道,不要去他方了。当晚雷电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遗址尚在东林寺)。桓伊更信大师是神僧,将大殿称作神运宝殿。从此慧远大师在东林修法弘道,三十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唯有一次与到访的陶渊明相谈甚欢,送客时听到虎啸提醒已过山门,自此以后山门前溪水称虎溪,现依旧在东林寺门前每日流过!

大圣住持法道见机行法,北方的国主都是胡人血统生性简粗,罗什法师随顺因缘而选择了弘通,南方是汉人立政,慧远大师就随顺因缘选择了固守。彼此间无非是为佛法住世。

慧远大师惟道是从,固守僧格形象。有一次晋安帝回京师途经此地,辅国劝远公去等候迎接,大师称病没去,安帝反而来信安慰大师,劝他保重身体。朝廷中有人上言说出家人应该礼拜皇帝,慧远大师就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说明情况,晓理动情说通了桓玄,专门下诏支持这个观点。桓玄出兵打仗路过庐山,想让慧远大师出来一见,大师不破例踏出虎溪,桓玄自己上山去,一见肃然起敬,对随从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后来朝廷整顿僧团,而对慧远大师住持的道场网开一面,“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并且遵循慧远大师所制的条例原则进行开展。我们并不是炫大师的名望威德,实际上这个因缘里面有根本之法,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和护持三宝的发心!

当然上述内容中只是泛说慧远大师的种种功德。而他对东土佛教此方众生最大的贡献,把法缘全部都演绎在净土,首倡莲社求生净土成为学佛弟子的大靠山!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30)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今天着重讲一下八关斋戒,五戒的期限是一辈子,八关斋戒的期限则是一天。在家的佛弟子们总是向往出家的生活,但是苦于过去福报储存得不够,今生的愿力不足,并不能正式地出家。为此佛陀慈悲,就开了一个方便之门,让在家的弟子能够有机会过一下出家人的生活,这就是八关斋戒的由来。所以偈颂讲“日夜戒”即八关斋戒一天一夜的时限,作为趋向出世解脱的加油站。

正因为是演习出家生活,所以八关斋戒的淫戒不仅不可以邪淫,正淫也不允许,这是与五戒的差别。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这四句总的原则,就是不要化妆戴首饰涂脂抹香地打扮自己,也不要进行娱乐活动。这些行为既保养了对色身的执着,又特别乱人的心性,最易勾逗起五欲的本能。第七条是不坐卧高广大床。从现在人生活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条还是要注意一下,因为不论居家还是外出旅行,基本上都是席梦思大床。对于高广大的标准,祖师给过一个参考数据,如果坐在床上把脚吊起来落不着地,就算是高床。如果仅够翻个身之外还多余的面积,就算是广床,合起来就属于大床了。如果常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家里床太大的话,最好备个钢丝折叠小床以保障能受持得如律如法。

第八条不非时食,前面七条为戒,这条称为斋,共称为八关斋戒。斋是清净不乱的意思,许多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实际上是要求过午不食。之所以称为欲界众生,两个根本烦恼吃东西和行淫欲,而吃饱了会助长欲望。所以设过午不食,从根本上有助于身心清净。过午的时间基本以十二点为界,如果实在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十二点前开始吃,那怕到十二点后才结束也算持午了。过午后不可以进食,只能喝水或者汁,但是喝的汁里面不能有渣子。一直到第二天明相出才可以吃东西,明相出的意思是天自然亮到能看到自己手掌上的细纹为准。

八关斋戒的受持,佛陀制定一日一夜,也就是头一天早上请法师传授,次日天亮后这个戒体就自动消失,现在也有说实在不方便(比如此次疫情),可以自行在佛像前受持。发心受八关斋戒常规时间是六斋日,农历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如果是小月则往前推一天受。当然如果有的居士基本上也如同出家生活一样,俗缘很清净的前提下,也可以长期每天都受持八关斋戒,因为相较居士五戒而言,八关斋戒在离欲清净的层面更为精严,所以又称为近住戒,近于出家圣人阿罗汉而住的意思。

八关斋戒的功德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种下了出世之因,这一点来讲,已经超越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对于灭除罪业也很出色,经中有讲一个屠夫,日复一日整天杀羊,遇到舍利弗发心受了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命终后就生做天人。其他方面如脱离病苦、忏悔宿业、免除横祸、不堕三恶道等,都应该发心来受持此戒。特别提醒一个,受持八关斋戒,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达到中品中生的水平。

这几天的内容,如果大家想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可以去认真学习一下《戒律学纲要》,同时也应该注重到戒律防非止恶的精神。正确看待戒律并且支持发心受戒的行者。毕竟连佛陀都说过:“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