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4)

教内一般情况下会作此划分:中观、唯识是印度本土的宗派,天台、华严是在中国成立的宗派。今天我们了解下华严宗,常说“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本宗正是依《华严经》的义理,建立起学修体系,有时候称为贤首宗,是因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祖师被武则天赐予贤首大师的称号。

自从东晋的佛驮跋陀罗译出华严后,南北朝时代一直都有研习华严的高僧。到隋唐有一位标志性的人物就是杜顺和尚,他的著作已经完全以华严为特色而被称为华严初祖。又有智俨法师十二岁随杜顺出家,长期听讲华严领略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妙义,这都是华严境界的独特写照,就写了一部《华严经搜玄记》。可见以法义宏博见长的华严宗,前两位祖师都是以代表性的著作而立位,真正集大成者,是第三代祖师法藏法师。

法藏法师祖上是康居国人,祖父辈侨居长安,他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从智俨法师,一生矢志研习、弘扬华严。法藏大师也曾参加过玄奘法师的译场,后来退出,大概与华严偏有因缘,在武则天礼请实叉难陀至中国翻译八十华严时,法藏法师奉诏担任笔受。翻译告成后法藏开讲华严,讲到《华藏世界品》的“海震动”说法时,现场也突然地震,讲堂和寺院发出震吼之声,听众数千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该寺僧人作为喜讯向武则天上疏汇报。又有一次在长生殿讲给武则天听,讲到六相十玄门的义理时,武则天怎么也听不进去,法藏法师就地取材,用殿前的金狮子作比喻,一下就让武后心开意解,这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所以武后《开经偈》中“愿解如来真实义”也是有出处的。

法藏法师很善于深入浅出进行直观教育。为了说明事事无碍,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圆融无碍的关系,为武则天和在场的人准备了十面镜子,安放于八方和上下,镜面相对,距离一丈,并点燃一支火炬,来照着中间安放的一尊佛像,于是每面镜子中都重重叠叠地现出佛像,以及其他镜子映现佛像的样子。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一佛教理论。华严学最突出的就是玄门妙义,《华严经探玄记》是法藏法师华严教义理论建构成熟之作,与诸多注疏合称“贤首十疏”,诸著述中,《华严旨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并称“贤首三要”。

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去世后,李唐政权又恢复,长安再度成为政治中心,法藏法师离开了洛阳,在长安继续弘法事业,继续受到中宗、睿宗、玄宗几代皇帝的尊崇,历任五帝的门师直到圆寂。

法藏法师身后,华严的传承又经历两代,即澄观法师和宗密法师,后来就中落了。前四位祖师的塔本来都在长安县的华严寺,清朝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毁了两座,只剩初祖和四祖砖塔,三零年陕西大旱,一位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本人参访华严寺时听说有人想进入杜顺和尚塔地宫行窃,结果看到内有僧影打坐,吓得魂飞魄散就跑出来了。时空虽隔十方三世,而法身感应则是周遍法界一切时处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3)

唐朝佛教的日子可以说是过得各门各户既有序又丰富。从玄奘法师的唯识宗来看,因为继承的是弥勒菩萨传给世亲、无著的学说,又有其在印度十几年的游学经历,所以在各个宗派教义中,唯识宗被认为是最接近印度佛学的。与中观三论不同的是,中观讲本质,唯识讲现象,中观告诉我们本质就是空的,唯识则经过分析报告显示出还是空的,中观又称空宗、法性宗,唯识又称有宗、法相宗,所以常讲空有不二、性相圆融的见解到位,是对一个三藏法师佛法见解的基本要求。

玄奘大师有一个很得力的弟子,当时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印度的十大论师全部都有注释,其中有的见解难免会相冲,玄奘大师本来想将这十种注释都翻译出来,但是后来听从其弟子的建议,只以护法的注释为主,再糅合其他九种注释,便成为十卷《成唯识论》,这个弟子就是窥基。

窥基法师是北魏名臣尉迟说的后代,母亲梦见手掌上有月轮吞下去就怀了窥基,生下时满室红光人皆称奇,唯有父亲十分担忧,不知此子将来前途怎样。十七岁见玄奘法师的时候让他出家,窥基十分抵触,还说如果让他出家必须有三车随行,一车载经论,一车自己乘,一车载美女美食,没想到玄奘法师同意了,结果一动真格的他就顿舍俗气一心向道了,遂有“三车法师”之称。玄奘法师与众弟子一起翻译法本时,如果有意见不一之处,就先遣其他人出去,只留下窥基来楷定文义,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窥基本人也的确出众且有担当,《成唯识论述记》是他对本宗的最大贡献,对玄奘法师学说的阐扬发挥,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玄奘法师的另一弟子圆测,虽然有些争议,却是与窥基并驾齐驱的人物,他本来是新罗国的王孙,三岁就出家,初唐来长安留学,玄奘大师回国后挑选助译弟子,作为其中的五十人之一,圆测也住进了西明寺。圆测的作派比较开放公允,所以少了一些对玄奘亲教师的追随,再加上著作中有自认的见解,所以后来受到一些驳斥,天性喜好山水清修的个性又任人评说。实际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亚于窥基,则天武后非常尊崇圆测,挽留他不让回新罗去。最后圆寂在洛阳,大内大遍空寺,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的译场。

今天讲的两位,是玄奘法师唯识宗的主要传承人,这是他们来此世界一遭的使命。不管生前为法而有什么不同见解,舍报后却不约而同地依止在师父身边,现在如果去长安兴教寺礼拜,还能看到两位的舍利塔就在玄奘法师的左右两侧。同时普告世人,无常世界有为国土中,再光辉能耐的过往,最终无非还是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2)

唐朝取代隋朝定都长安,内外兼修得到空前的发展,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佛教作为其中的元素,达到了和国人生活休戚与共的地步,到现在依然散发着光芒,慈恩寺的大雁塔,法门寺地宫舍利,八大宗派的六大祖庭,都在诉说着唐韵佛风,当然还有取经的唐僧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与观音菩萨的因缘甚深,在他去印度之前,他的亲教师戒贤论师得了一种怪病,浑身疼得直欲主动舍报,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还有重要的任务没完成,要传授佛法给东土来的求法人。另外他自己西行途中,凭诚心所感观音菩萨传授法宝,一路恶境全凭持念此咒才化险为夷,就是回到东土后翻译的《心经》,正是观音菩萨所修证的般若法门!能蒙菩萨如此护念,这一生必然大有来头。

在世俗的显现中,玄奘法师出生在河南洛阳,俗名陈祎,祖、父皆为官,后来随其兄长到寺院就要出家。那个时候出家为僧是国家级的事情,有严格的年龄要求,见他这么小,问他出家干嘛,他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语惊四座,就破例让十几岁的玄奘出家了。从出家到二十九岁去印度求法之间,他也一刻没有闲着,辗转于洛阳、长安、成都、河北等地,把当时的大德都参访遍了,特别是对于经论的深入研习,使他感到“各擅宗途”而不统一,又得知印度有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正在讲《瑜伽师地论》,因缘催促着发心去西天求法,接下来的辛苦不用细说全民皆知!

到了印度后,他作了更广泛地各地参学,可算是印度通式的外国友人了。在佛学义理上,玄奘法师开始专注唯识学派,本来初衷只是想解决心头之惑,没想到不知不觉成为大宗教师。从记载中看,他当时的成就远远超过印度一般学者的水平,在曲女城的无遮法会上,大显辩才无碍,被大小乘学者同尊誉为“解脱天”、“大乘天”,当时的联盟国主戒日王拜他为国师,力挽留他在印度。

菩萨应世法缘在哪儿色身便住哪儿,终于在西游十七年后,玄奘法师动身回到大唐,受太宗礼遇住锡慈恩寺,开始他人生第二次高潮——翻译经典。近二十年的时间,给后世留下无尽的法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是三藏之首;《解深密经》是唯识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成唯识论》极为广阔深奥;而《百法明门论》和亲自著的《八识规矩颂》则是唯识宗入门的必读法本。作为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后人将玄奘法师之前称为旧译,他以后称为新译,此前以意译为多,新译则以直译为本。并制定了五不翻的原则,我们现读般若,是印度的梵语音译,不翻就是出于五不译中尊重不翻的考量。一部《大唐西域记》,成为当时世界视野的巨著。正因法师常住大慈恩寺,所以唯识宗又称慈恩宗。

总之吧,这位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给我们留下盛唐圣教的气象。他老人家的色身舍利塔,静静地立在陕西的兴教寺内。他老人家的报身在何处?虚云长老有一次入定后神识上到兜率内院听法,发现玄奘法师也在现场听闻,而上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愿力成满真实不虚!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1)

接上讲先说一个最有触摸感的事情,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就是善导和尚监制的。

顺势依昙鸾、道绰两位大德,善导和尚被奉为净宗二祖,主要的原因就是直承了他们的净土思想,又将其发挥到了至高点。对净土教理阐述和行持表达可以说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功德无量!我们从三点来领略其卓绝的高僧古范!

首先从净土的教理来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积累,佛教在唐朝是瓜熟蒂落的时期,佛教教义的阐述空前活跃,对于净土法门也往往习惯性地用通途教义来进行注解,殊不知这正犯了净土横超法作竖出解的大忌。特别是当时《观经》受到广泛关注,许多法师出面注解经义,一边倒地把九品往生的对象判为圣人资格居多,让一般的凡夫感到往生几乎无份。善导和尚面对当时流弊,便写出《观经四帖疏》进行纠偏,他提出如果佛救度众生,是先救上岸的呢还是先救溺水的?提出定论,说三辈九品的往生机会,皆是以五浊凡夫为正对应的主流根机!一下子拨云见日,直畅弥陀的愿力本怀。在写四帖疏之际,每天晩上都梦见弥陀化身梵僧,指导他如何解析经文。所以《观经四帖疏》又被称为楷定疏。

再从善导和尚行持来看,一生不念名利,粗衣淡饭持戒精严,从来不举目直视女众,德行广被。入长安城三年皈依者无数,在和尚教化下许多人戒杀吃素,大成风气,以至于长安城的屠夫没有生意做了,怀恨在心提刀去找善导和尚理论。屠夫一见他德相威严,嗔念即止正念即生,就合掌顶礼忏悔。善导和尚见其善根度缘成熟,就给他开示因果轮回,并把极乐世界现给他看,屠夫见到净土庄严,厌离心当下究竟圆满,念弥陀圣号出门去到一棵柳树上堕地而化,借机舍报生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公案,正是善导祖师的法缘!尽管道行已到如此地步,善导和尚的行持从来没有丝毫懈怠,于三九天入殿堂跪念圣号,直念得大汗淋漓浸湿僧袍,祖师行履可见一斑!

还有一点,净土宗弘传中最大的不白之冤,就是史上传说一种“别时意”的观点,就是说求生净土是为福慧不够的人,世尊所设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实际当生去不了净土,只是为了引诱多多持名增长福慧而已。这个思想伤害极大,导致近百年的时间少有人求生净土。当时长安城有一位西京寺的金刚法师,认为一句弥陀圣号便可往生净土,恐怕非是究竟真实说。为了论证净土是否属实,善导和尚与其在寺内斗法,在圣像前发誓,若世尊所说净土法门,上至一生,下至十念、一念,必得现生净土,是真实语,请堂内诸尊圣像放光为我作证;如果此法门是虚妄的,欺诳众生,请世尊令我从此座直堕无间,永不出离。话落锡杖一挥,全堂圣像放光现瑞,以证净土真实不虚。有人见他念一声弥陀圣号,口中出一道光明,直到后来少康祖师,在白马寺见殿内经典放光,细查一看就是善导和尚的《西方化导文》,所以善导和尚又被称为光明和尚,这也是弥陀无量光的同步功德吧!

善导和尚,以出格之丈夫,成出格之高僧,修出格之法门,成出格之功德。他提出的专精修净土的理念,最应该引起我们现今行者的注意,可以说是修行净土成败之关键!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20)

讲解历史真是恨不相逢在当时,惭愧自己心无通,人物也罢事件也好,就如同《法华经》讲的“是法住法位”一样,是同期并存而各自发生的,但是付诸文字展现时却只能表完这头再表那头,导致我们只能横一会儿竖一会儿地讲,大家上蹿下跳地学,尽显凡夫意识的局限分别障碍。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曾经保证过在他的国土中历史不必记载,放眼望去便可不受时空限制地现场观看。今天就开始讲净土宗。

除了东晋慧远大师东林首倡愿生西方,前面提及过的昙鸾大师紧随其后,然而前者如果说弘扬的是大佛法之净土,后者则顺应时代发展,弘扬大净土之佛法,渐渐地让净土形成模式。

昙鸾大师是山西大同人,家离五台山很近,从小到大就常闻文殊菩萨的种种灵验事迹,十多岁上山访道随即出家,一心研习经典。后来在给《大集经》作注释的时候,用心过度积劳成疾生了气疾,想来学佛身体最重要,于是到江南访医,在术士陶弘景处求得《仙经》十卷。回北途中遇到西域高僧菩提流支,就问他佛经中可有长生不死之法,能够胜过《仙经》。菩提流支点化他说,这里哪有什么长生不老呢,纵然长生,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三界苦海!于是就授他《观无量寿经》二卷,因缘一转烧了仙经从此专修净土!这便是昙鸾大师从研习《大智度论》、《中论》等法本而转向净土的原因,也是后来写出《往生论注》的缘起。梁武帝称他为“肉身菩萨”,东魏孝静帝称他为“神鸾”,当时的影响力从中可见。我们现在相应净土法门之特色,相对通途难行道而论易行道,转自力修为他力接引,都是昙鸾大师的千古首倡的开示!

昙鸾大师道影在南北朝时代,我们的教史已经讲至隋唐,今天正讲的是净土史上第三号重要人物就是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在昙鸾大师往生后二十年出世,也是山西文水人,十四岁出家喜好研修《大涅槃经》,这么大部头的经竟然讲过二十四遍,真不知道听众又怎么坚持下来的!在隋大业五年时到昙鸾大师所建的文水玄中寺,看到寺碑上刻着鸾大师的种种瑞应十分感动,就舍弃了涅槃的讲说专修净土,除了念佛外专讲《观无量寿经》,一讲就是二百多遍,每次讲完经法席散后,大家欢喜赞叹,念佛声响彻整个山谷!

净土法门是只能以实修见长的法门,净土祖师皆是如此,道绰大师也不例外,自己每天念佛以七万为限,并教人以麻豆计数,后来索性让人把珠子穿起来数着念,这是我们现在念珠的鼻祖。教导弟子不向西涕唾便利,不背西坐卧,在他教化下当时山西一带七岁以上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名号。七十岁的时候又长出新牙齿,容光焕发,弘讲净土。唐太宗李世民因文德皇后有病,还亲自到玄中寺拜访道绰大师。

当然在净土教义方面,道绰大师有更大的建树,昙鸾大师提出的易行道难行道,在南北朝时比较适应,因为大家都在战乱频发水深火热之中,而到隋唐大一统的时代,教法教义也在融合交流,道绰大师就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这种理念两全其美,既给了其他宗派面子,也突显净土的特色,大师的著作《安乐集》是代表其思想的重要法本。

今天连续两位大德,还都不是隋唐教史上净土的主要代表,真正把净土教义核心竞争力发挥到精深准的地步、能够感召阿弥陀佛梦里指点他讲经、直畅释迦和弥陀两佛本怀、让净土法到深处自然浓的人,是明天开始讲的善导和尚!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