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4)

清中叶后佛教略衰一段,也许是菩萨示现的护佑吧,每次法败之时也都会留有余地,太平天国虽排击佛教,但东南之地依然不绝如缕。另外清朝时期有几位大居士菩萨,可以说为近代佛教立下了汗马功劳,使令后来清末民初时期,僧俗两众齐心协力,出现一度的中兴气象。

清期最著名的居士是周梦颜,自号怀西居士,字安士。没错,正是《安士全书》的作者。他以在家身份而博通经藏,又深信净土,这在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善知识的标准要求。为僧有为僧的法则,在家有在家的方便,周居士悲心为重,见到欲界众生造无量罪业,其中以杀业、淫业为两大根源,应缘而著劝戒杀的《万善先资》,劝戒邪淫之《欲海回狂》,后又著导归净土的《西归直指》。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极为应机,直至民国时期印光大师在给弟子的书信中屡屡推广,说明其最适应当前大众的根机。往生的时候与家人道别,称自己将西归,家人要给他香汤沐浴,他笑着说,我已经香汤沐浴了很久了。谈笑风生间而逝,满室异香。诸位可知佛法乃公共之法,净土为一切众生净土,谁修谁得,亦有戴发高僧,亦有光头俗汉,修行不在几根头发上论高低。

清朝另一位居士彭绍升,本来十六岁成秀才,次年中举人,二十二岁殿试位列第十八成进士,照这样发展仕途潜力十足,风光无限。但他觉得官场烦恼多六根难净,不如辞官于世间行菩萨道,做一个优婆塞而度有缘往生净土。受了菩萨戒后法名际清,一生奉持菩萨戒,宁舍身命,不犯根本。际清居士虽一生并不是大富之人,但是他极重悲福田事业,刻经、斋僧、供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读了《紫柏尊者全集》后,更树立坚固的信心,在学修上有超常的体会,他写的《无量寿经起信论》一气呵成,颇有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风格,扎实的经教功底也可从中一览无余!《印祖文钞》中的二林居士说的还是他,《西方公据》是收集古德开示净土法门的内容总集,也是出自他手。

若论功勋还有一位大居士,不但清时影响广大,即使在中国佛教史的长河中亦不得不提,就是杨文会,字仁山居士,他是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关键人物。因为从小出身富贵,有思想有见识兴趣广泛,二十七岁时一场大病因缘刚好读了《大乘起信论》,因此生起好佛之心。

他的第一功德,便是建立金陵刻经处,这是一个非常伟大千载一时的举动,不仅仅是广为流通法宝,而且通过联系国际友人,把中国失传已久的佛学著作取回国重新刻印。这些法宝包括上至梁隋唐宋时期共有一千多册,其中便有吉藏大师的《中论疏》、《百论疏》,还有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金陵刻经处现在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依然在南京运行,杨仁山居士之塔尚在院内,而刻板印经的工序依旧进行,有缘一见者方知什么叫工匠精神!

仁山居士的第二功德,便是创办祇洹精舍。这是仁山居士对我国当时的佛教现状痛心疾首,感到僧才奇缺,恐怕再这样下去不但为日本、韩国所贻笑,佛教自身也难以存活下去了。他认为振作佛教,必须兴办佛教教育,以开办学堂形式来培养僧才。于1908年秋,祇洹精舍正式开学。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缘起,虽然只办了两年就难以为继,但是此举开启了近代佛教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全国各地创办佛学院的雏形。如果没有一个赤诚的佛子情怀,不会对佛教事业有如此的热忱奉献。杨仁山居士的金刚护法心,获得包括僧界人士的敬重。民国年间的大德寄禅和尚赞曰:“七十衰翁何所求,惟是梵讯最清修。流通大藏遍天下,卧对钟山半白头。垂死只遗宗教恨,平生不为子孙忧。坐看法弱魔强日,犹覆迷离一宝舟。”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3)

清朝时期的佛教尊藏传为多,汉传佛教亦平稳运行,盛传顺治皇帝五台山出家还写有《出家偈》,赞言“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不知道是否是史实。但导致后世僧团素质整体下滑,而转成败法之由,确实是因为顺治大开方便之门,让剃度出家成为很容易的事而开始的。康熙、乾隆二帝也颇为提倡佛教,后者还主持出了一套《乾隆大藏经》,足见与佛有甚深因缘。而康乾盛世中间的过渡人物雍正,则绝对是一位开悟的皇帝。

现在我们去北京雍和宫的目的,基本都是烧香拜佛,实际这个地方是雍正未当上皇帝前的住宅。他十分感恩当时章嘉国师,认为是成就他悟道的大善知识。而平生最为祟拜的高僧,就是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在他编的佛学专辑《御选语录》中,盛赞延寿大师。而且作为皇帝,雍正还不忘在语录中审断禅门高僧圆悟禅师和其弟子汉月法藏的见地官司,破斥汉月法藏大我慢邪见,把他的语录和门下弟子的著作,全部毁版禁示入藏。并且表态说:“朕为天下主,身居局外,并非开堂说法人,但既深悉禅宗之旨,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此真可谓是破邪显正护法功勋。据说他为了让根机熟的人悟道,集众在一起打禅七,若限期内开不了悟则有宝剑出鞘待遇,把这帮人都给逼着明心见性了。现在禅堂的香板,就是从雍正帝的宝剑演变来的法器!由上来看,光有皇帝的福报没有法王的智慧绝做不到如此地步,故而印光祖师说雍正乃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者!

清前期时出了二位净土宗的祖师,其一是十一祖省庵大师,他生来就不沾荤腥的因缘显现,也是生生世世久修慈心不杀的佐证,二十九岁豁然开悟说了四个字“我梦醒矣!”雍正年间近四十岁在杭州梵天寺出《劝发菩提心文》,这是一篇悲智之金刚巨著,若是真佛子读诵,无不汗毛顿竖泪雨崩倾。

乾隆后嘉庆之时,满清国势渐弱,然此时又出了一位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他家庭教育极好,遍览诸典善作诗词,二十二岁大病加持而看破出家。刚开始宗门下得悟,后来发现净土才能广利人天,于是辍禅归净,盛德感召有缘者四面八方前来依止学修。晚年欲退至红螺山静心念佛,众弟子追随不舍,使红螺寺反而成为净土宗祖庭道场!大师的开示后人集为《彻悟禅师语录》,若有人能见闻者,真是累世修来天大的福报,不但净土信心顿增见地猛长,连说话写文章的水平都要不由自主地提高!

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产生的法难比三武一宗有过之无不及,佛寺道观乃至民间祠庙,能毁尽毁,受祸之烈更甚,于此不得不说然一笔带过!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2)

造化弄人就是这样,明朝的皇帝朱元彰虽然都出过家,但观其一生形势佛法尚未入心,而清朝的皇帝雍正,经过一番宫斗方登基称帝,却因集人王、法王于一身而创千古奇缘!中国佛教至明代已呈颓态,各宗此时后继乏人,时人对佛教也不像古人一样极力支持。好在晚明出现了有中兴之功的四大高僧,让佛教有了回升之势,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这四位祖师爷。

因宋以后佛教的实践唯靠禅净两门,这两大宗派就像一室的两道门,既要保持各自门庭,同时也要相即不离,高竖法幢的大德们基本上都是禅宗门下大彻大悟的祖师,转过头来再弘扬净土。这四位祖师,可谓是永明延寿大师言下“有禅有净土”的典范。特别是莲池大师,在明代又中兴了净土,而蕅益大师的著作影响之巨大,直到现在还是在讲述教义时所常采用最权威参考文献。四大高僧不必一一从头讲起,只看他们步步入道的因缘点都觉得浑然天成当之无愧!

关于莲池大师,家庭出身很富贵,父母妻儿结伴离世,促使他把人世繁华看了个底朝天,一笔挥就出家的宣言《七笔勾》。受戒后到处参学,既学华严教义也死心塌地参禅,在参笑岩开悟后脱口说:“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若梦,佛魔空争是与非。”这一刻对于一个求道的人而言,真是搭上命也心甘情愿。从此以后放下一切宗教因缘,彻底弘扬净土。有人问大师禅净两门应该怎么融会贯通,大师说如果是两个则要融要会,本来就是一个有什么可融会的,这是见地究竟;又有当时著名的华严学者居士曹鲁川,连写了两封信表示看不起净土,希望他好好弘扬华严,极尽卖弄学识文采之事,莲池大师非常有耐心地一一解答,最后也不客气地说,肉吃饱了来找老僧说禅的人是魔!这是僧格风骨;将要往生前已自知晓,入城和道友外护们告别,走的头一天晚上请大众吃茶,说自己明天要走了,次日端然而逝。《弥陀疏钞》是大师对《阿弥陀经》的重要注释,净土法门的大补,《竹窗随笔》则是佛弟子必读的经典开示,不可不知。

紫柏真可尊者,虽是苏州人却天生豪爽的个性,虎丘的一位禅师见到他知道是法器,请到庙里,他一听八十八佛名,就把钱全部供养掉并出家了。后来听到别人念“断除妄想徒增病,趋向真如即是邪”这两句话,一下子挑起心头功夫欲罢不能,终于在有一天吃饭的时候突然大悟。明太祖对佛教严格,明成祖则十分尊崇,后面的皇帝都一样敬佛,导致僧人过滥、素质低下,反而造成了明朝佛教败相。紫柏大师的名言是:一切都是因缘业力,身为佛弟子,“不可以有心期,不可以无心待。”大概就是因缘,大师最后遭奸人所害,蒙冤入狱还被定了死罪,结果不给机会,人家自己就先坐化了,有缘人来探视,摸摸大师的背说去得好,大师还又把眼睁开朝他一笑!专业人士都知道这叫来去自由,可以说是已了生死的标志。

《憨山大师梦游集》是佛弟子们熟知的文本。主人公与紫柏尊者一样坐过牢,似乎一点都不影响道业,反而成就了他们就是祖师爷。憨山大师万历年间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是皇帝护持并赐金纸完成的。后来在青岛崂山修道,太后要建庙给他,被他用来救灾,结果皇帝不满意太后供养佛教,就拿大师出气把他贬到南方。这一来还正好礼六祖真身,在当地弘扬佛法,穿着囚衣登座讲经,成为佛门佳话。现在憨山大师的肉身还在世,与六祖并坐在南华寺的祖师殿,有缘者可去礼拜!

最后来看蕅益大师,本来四大高僧中最应大写特写的一位,篇幅所限略说正好。一切功德且不论,只说三件事:其一他编选的《净土十要》已经是净土宗离不开的法本,被称为奇书;其二开示录《灵峰宗论》极具信仰情怀实践精进,有人说读此书而不堕泪者,此人必无菩提心;其三对《阿弥陀经》的注释《弥陀要解》,堪称独步千古的不朽之作,印光祖师评价,古佛再来给此经作注,要解依然是不能超越的经典!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1)

元朝的皇帝基于蒙古族的血统,在因缘的显现上也与藏传佛教更加亲近,甚至视为国教,同时对于汉传僧尼的态度也比较公正。事实情况是元代虽然寺院经济发展得很好,僧尼数量越来越多,但佛教徒都懂得,这并非佛教真正意义上的兴盛。尽管如此,依然还是有卓越的高僧应世。

元朝著名的高僧有中峰明本禅师,他十分例外地受到元朝皇帝的追崇,但他本人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他的师父高峰原妙禅师非常了不起,曾经革除宋代禅宗的积弊,隐居山林修道二十余年,甚至在西天目山的狮子岩闭过死关,十七年独自苦行。中峰禅师作为他最杰出的弟子,到师父圆寂的时候已经是一代高僧声名远播。许多的大丛林还有官府出面迎请他住锡道场,中峰禅师不以为美反以为累,想着法子到处游走躲开这些名利地位。三十年的光景中居无定所,甚至常常住在船上来往于江河。因果关系的发展就是越这样越有人喜欢,连赵孟頫都拜他为师,元帝的驸马也来当徒弟,但是禅师从未移节,坚持这样的风骨不变,被大家尊为江南古佛!

强将手下无弱兵,中峰禅师的弟子天如惟则法师,也是元朝时期的高僧,现在苏州的狮子林就是他曾经常住的道场。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一直以来都十分精进用功,但是修行无别修,须要识路头,在没遇到中峰禅师之前只能算盲修瞎练,依止中峰禅师后才知道什么叫参禅悟道。后来他隐居西岩清修的时候,有一砍柴的路过,问他在这里多久了,他说大概四十次寒来暑往了。又问他说你一个人就没个伴吗,他稍微拍下手,就跃出许多老虎豹子,砍柴的差点吓死,他手一挥全又都隐到山后。祖师爷都不是吹的,常言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然天如禅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是,蹉跎岁月的修行弯路,使他下决心弘扬净土,并且以过来人的眼光告诉行者:明师难遇,参透心地的人不多;痛念生死轮回的人太少;放下名利摆脱业习的几乎没有。认识到净土于末法时期的优势正在于此,他远承永明延寿大师的思想,以“禅净土、净土禅”的智慧利益有缘,最有名的著作,是被后来的蕅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的开示问答篇——《净土或问》。

《净土或问》可以说是一部奇论,他以禅宗甚深的见解风格,酣畅淋漓地讲说净土,剖析融会禅净两门的一些千古疑难问题,开示到情理中意料外,极具令人断疑生信的效果。可以说到现在我们对净土的误解依然可以在其中对号入座,通过学习而获得很大利益。

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元朝共有九十八年过得很快,朱元璋代表的明朝将要登台亮相,明时的佛教有点小小的回温,得益于四大高僧的相继应世。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0)

一次陈桥兵变把历史推进到宋朝,赵匡胤见识过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于是采取振兴文教的方针,佛教作为其中的内容,也开始欣欣向荣。而宋代佛教值得大讲特讲的故事,先不说某位出众的人物,出版大藏经才是奇勋,这一点都不亚于印度教史上结集经典的功德。

宋太祖开宝四年,派遣张从信去四川成都刊刻《大藏经》,经过十二年的时间,刻成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的大藏经,这就是史称开宝藏的大藏经,又称蜀版藏经。宋朝的皇帝还将此当作国礼,结缘给日本高丽等四邻各国。由此先河引领,历代就有刻印大藏经的风气,宋朝时期还有《崇宁藏》和《毗卢藏》,元朝有《普宁藏》,明清时期则有《洪武南藏》、《永乐藏》等,现在天下寺院阅藏或藏经楼所供奉的,大多数都是清《乾隆藏》。大藏经的整合收集,可以说是法宝流通住世最大的保障,天下寺院的格局,都是大雄宝殿在前代表佛宝,中间是法堂,二层以上为藏经楼代表法,最后是方丈院代表僧,合称三宝道场。

禅宗也一直在此起彼伏地发展着,另外四家基本式微,唯有临济宗从河北正定影响到普天之下,后来又由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兴起为两个支派,所以禅门下也常并称五家七宗。

但是到了宋代,禅宗既有发展也生弊端,本来禅宗是注重教典的,而更多时候又喜欢拿出不立文字的范儿来,这样就导致喜欢摆弄公案。然而公案本来是前辈们一次性的教学方法,连祖师们自己都说当作实法罪同五逆,后人喜欢讲来讲去弄出一堆意思,引发轻佛重祖的风气越来越浓。到了大慧宗杲禅师的时候,他对此十分担心,认为已经和禅宗的精神背道而驰,甚至将其师著作《碧岩录》的刻板毁掉,以纠当时文字禅之偏,然并不见效,颂古之风经久不息,禅味却越来越淡!

从气象上看,宋代的佛教行者注重实践的倾向更加明显,禅与净土最为流行。遵式法师是当时有影响的大德,其中典型的事情,就是为朝中忙碌的大臣们设计了净土“十念法”的修行仪轨。每天晚课念的《一心皈命文》,也出自他的手笔。他常行忏悔法,又被称为慈云忏主。

宋初的省常法师是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他并没有什么传世的著作,老实念佛之行持才是大师的感召力,在西湖边上结净行社,集僧俗两众一千多人一起共修,影响很大。往生的时候正在念佛中,突然大声说佛来也,在场大众眼睁睁看着地变金色久久方散去。

灵芝元照法师,在当时可以说是律宗的中兴祖师,刚开始不知道娑婆世界的厉害,认为净土太自私,与其只管自己去享受极乐,不如生生世世发愿娑婆世界度众生,结果一场大病加持下来就回转了知见,在弘律的同时也成为愿生西方净土中的一员,对《观经》有着很独到的注释。

宋代还有必要提一下理学,但是说实话并不是很光彩,他们基于对禅宗的深入研究,又想摆脱佛法的影响自成气候,于是就变成吃着谁骂着谁的角色,后人都知道他们行的是阳儒阴释的套路罢了,随他去!

宋朝就这么些点点滴滴的佛事,进入元朝则更加单薄,明朝开始,又出现了几位响当当的名号,我们再作了解。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