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4)

从前面化教和制教的区别中,我们得知戒律是所有宗派法门的基石。其既是修行的保障,也是正法住世的标志,是不应该有所宗或者不宗的。所以看待律宗,是为了疏理明白,有助于行者更好的持守。

就像经典是应机而说的一样,戒律是应犯缘而制的。刚刚开始佛只说一条总纲,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把戒律分开来讲的话,“戒”是当有所不为,也即诸恶莫作;“律”是当有所为,就是众善奉行。一句话就说明了戒律防非止恶的精神,所以称为“略戒”。后来有圣弟子示现了一些出格的具体行为,既会障碍修道也会影响三宝形象,佛陀就随犯而制,这就有了一条条具体的规定,称为别别解脱的“广戒”。

戒律从身份上可分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是居士可以受持的戒律,比如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戒指沙弥、沙弥尼和比丘、比丘尼所受的戒。从性质上来看,有逐渐受持不能越过的叫“渐次戒”,比如从三皈五戒开始,再受沙弥十戒以及比丘戒;可以不按次第来单受的叫“顿立戒”,比如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再从教的背景看,有声闻乘即比丘戒;有大乘菩萨戒等种种不同。总之所有的戒律都归纳为“三聚净戒”,第一类叫摄律仪戒,一切行为都要如法止恶;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行善的内容;第三类摄众生戒,利益众生才是核心价值观。

有了受戒的发心,经过庄严如法的仪轨,过程中听解清楚问答成就,就成为了佛的持戒弟子,尽形寿持守清净。专业的说法叫戒律“四科”,即法、体、行、相。所谓戒法,就是佛制定的戒律条文;所谓戒体,就是受戒的时候发心回答能持时所得的一股心劲;所谓戒行,就是依戒法而持守修行,使身口意不犯,戒体常得清净;所谓戒相,由内戒行清净而外现的威仪庄严。

实际上戒律并不是僵化刻板的,反而非常人性化,他有开、遮、持、犯灵活的专业判断。“开”是指开缘,在特定的情况下,虽然没有遵循戒条也不算犯戒,比如酒戒,如果为了治病救命而用药酒可以开缘。“遮”是遮止,如果没正当的特别因缘,就不能随便找借口违越。正确的开遮就是“持”,糊涂的开遮乱来就是“犯”。略举一例,比如只受了五戒的杀生戒,是指杀人为本,杀畜生为次,吃肉的话并非犯戒,只有受菩萨戒出于慈悲精神,才不可以食众生肉。不能见人吃肉便决定认为犯戒。戒由佛制,制定到什么程度就遵守到什么地步,不可以依自己的认为而妄自增减条件。所以戒律最需要深入细致地学习,才能够如法如律地受持。

最后多说几句,世俗之见中认为出家犹如坐牢,管制得什么都不能做,活得还有什么意义,就是出于对戒律的误解。戒律的功德,是对行者的根本保护、最大的助道加行。我们总是用被动割舍去理解修行人主动放弃的心态,才会觉得戒律让人受不了。还有一种偏见,就是虽然想信佛学佛,对戒律的态度却是尽量离远点,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以为不受戒则没有罪过。殊不知这样戒功德之利益永得不到,比如五戒中的杀生戒,是以杀人为本,我们几乎都不可能杀人,但是没受戒只是守法公民,如果受了不杀生戒,依然是不杀人地过一天日子,但是持一天不杀生戒的功德则大到不可思议。

至少有一点要明白,唯有受戒,才有的成佛的基因。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3)

讲完了教,我们今天讲宗,依照古德的说法,“教”好比皇帝圣旨,昭告天下依之而行不可违背,否则依旧六道三涂中度日。“宗”犹如将军密令,只许营内的人方知,能对上号就可以,如果敌营都知道反而把这个法给破坏了。这正是说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之“顿悟”对三论而言就是其快进版,禅之“直指”对唯识而言就像直接把阿赖耶识打开。禅宗的特色可以说属于休克疗法。

释迦灵山拈花,迦叶领旨一笑,这是禅的西天第一公案;到达摩祖师东来,让二祖把心交给他来安而令其大悟,这是禅的东土第一公案;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一鸣惊人,讲“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法筵大开,这是禅的禅宗第一公案。从此在我们汉传佛教境内,几乎都是禅宗,普天下之道场大都称为“禅寺”,禅宗影响之深远广大可见一斑。

然而只有内行的人知道,禅是没法说的。只有过来人明白,弘扬禅的手段技巧才是成败的关键。在六祖大师之前,还是有一定的章法,比如二祖的“将心拿来给你安”后,还有三祖“将罪拿来给你忏”类似的说法,但是后来随着人根机转劣,出现了自以为开悟和冒充开悟的情况,就开始有了机锋转语出现,也就是说开悟的人与开悟的人说相应的话,门外汉听来完全摸不着边。比如黄龙禅师说:我的手为什么像佛手,我的脚为什么像驴脚。又有赵州禅师,人家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说今天得了件七斤重的衣服。诸如此类话,没有见性的人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开悟的随便一答便心心相印。而且防伪作用十分显著。

再往后手法更多,所谓呵佛骂祖,有个德山禅师把佛法僧呵了个遍;也有暴力行为,互扇耳光、捏鼻孔、推入水中差点淹死;还有更出格的南泉斩猫、丹霞烧佛;乃至吟一首艳诗,什么“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虽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无一例外祖师们都开悟了。说到底,为了给根机已熟就差一把火的弟子解缚去粘,下狠手截断情识,令其当下悟道!若论法则无情无义,若论心则慈悲至极。

说到禅大家都觉得顿悟特爽,“台上一分钟”极度闪亮,言下大悟就是祖师爷,不曾想每一位都是“台下十年功”苦过来的人。迦叶初祖号称“苦行第一”;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去行脚;香林禅师四十年才打成一片;虚云老和尚浑身流血被误会挨香板,一言不发硬忍过去,才得了“烫着手打碎杯”的消息。这都是禅宗苦参密究的典范,开悟不是说的那么容易!一天不悟一年参,一年不悟十年参,一生不悟生生参才能到头,只不过今生悟的时候,刚好被我们看到了而已。

什么地步才算是得了禅境呢,三祖《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永嘉大师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里引用几位古德开示,看大家的心情自己去悟。

到底什么是禅?法演禅师讲过一首偈点化弟子,他说:“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畅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朗认得声。”新娘子等不到书呆子夫君掀盖头,于是一遍又一遍叫丫头小玉端茶递水,其实并非真的口渴,只希望书房里的新郎早点进来。禅者就是檀郎,祖师就是新娘,折腾半天说那么多,希望弟子明白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2)

今天把三论与唯识放在一起比对着说说,不能善解法义的人,可能会认为三论与唯识讲的是空有对立面,学成一种水火不容的分别见。善解佛法者学到头会发现这两宗派原来更是一伙的。三论宗是就缘起性空中只说性空,唯识宗则是就缘起性空中专讲缘起,到头来都归于一个法境。就好比《心经》讲空,《普门品》讲有,而实际上都是观音菩萨一个人的境界!这只是表法的形式不同而已。

我们就着现实生活切个片段,看看三论宗与唯识宗是怎么依各自的表法体系进行阐述的。比如说“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这个现象,当然这是佛法的专业说法,大白话就是说我们人的眼睛看到东西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怎么看到的你给我说说明白。

在三论宗来看,直接就认为根本就没有眼晴看到东西这个事实存在 。他会反问你,既然眼晴能看东西,那么请问是眼到达东西而看见东西,还是不到达东西而看见东西?假如你说到达东西而看到东西,他说到达东西应该近的先到远的后到,看东西也应先看到近物后看到远景才对,为什么一睁眼远物近物都在眼中?假如你说那就不到东西见东西,他就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我们只能见屋里而见不到屋外的东西,反正不到东西能见就应该见一切东西?如此的难说话,就是为了告诉你“眼根见色”这个法实际是虚妄的,那么《心经》中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真实的。

同样眼根见物,唯识宗的说法就有点吴侬,他说“九缘八七好相邻”。意思是眼睛看到东西的一瞬间,要有九个条件同时在场发挥作用才能成就。首先要有“根本依”,就是从根上有阿赖耶识这个总后台支撑;其次要有“染净依”,第七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根儿;第三要有“分别依”,第六意识进行了别;第四要有“种子”,要在本识中含藏眼识的种子才能变现成境;第五要有“作意”,看东西的前提是你注意到这个东西;第六要有“境”,得有外物,眼根才能见物;第七要有“根”,眼根好使才能看到东西;第八要有“空”,眼根与物体之间有适合的空间距离才能看清楚东西;第九要有“明”,没有光明什么也看不到。上述九种因缘和合而让人生起一种用眼见物的假象,实际上见闻觉知皆是如此,无一例外,我们的生活和所在的世界本质上都是心识在作用,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总之三论宗讲“破邪显正”,唯识说“转识成智”,三论宗显的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中道实相,唯识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四种智慧。对应着看,平等性智就是般若,妙观察智就是无知,大圆镜智就是无所不知,成所作智就是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不违中道实相。我们千万别被自己的分别心给离间了,三论与唯识其实是一伙的。

当然,言诠与境界始终有距离感,从字面上理解,空和有也许都不是佛法本身,而是入佛法的方便!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1)

讲唯识宗之前,先告诉大家唯识宗的宗风,或者更恰当地说是学风,有人特点就是容易引起知识分子的关爱。本宗对宇宙人生的解析,风格显得更现实、现代主义,貌似一种更理性的体验,摄受许多好学知识、有文化的人士来学修佛法。

之所以又称法相宗,是指分析诸法相状的意思。再具体一点就是解析身心与世界的构成。主要从两大板块:其一讲解身心世界的存在结构是什么样;其二说明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如何动起来的。比如说轮回的流水线如何进行,幕后的操盘手到底是谁。这里且分门而论。

有时候我们难以理解字面的立体轮廓,是因为对熟悉词汇所折射的实况并不熟知,比如说“法”的具体意思,是指大家对所有事物约定成形的定位认知。唯识首先将现有的世界从精神到物质分了“五位百法”,五位是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五种。

“心法”的范围,我们凡夫反观能力够得着的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感官。还有两个识圣人才能觉察,就是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者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深深感受有“我”,后者则更像个仓库,源源不断提供证据让末那识认定有“我”。这八大精神支柱共同演绎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属于精神层面的还有“心所有法”,就是心法产生的波及作用,比如我们常说:“你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注意”这个心理作用,就是典型的“心所有法”。

“色法”比较好理解,就是一切物质世界的呈现;“心不相应行法”虽然听起来很怪,实际上空间、时间、还有数据等,都属于这个类别。前面的叫有为世间法,第五种“无为法”则指向出世间的境地,比如说有一个叫“真如无为”,当然这是指境界本身,而非我们一听就产生共鸣的攀缘心势。粗论这五大类,具体有一百种细化名目,想深入了解的,《百法明门论》有系统讲解。这就是佛讲唯识学的时候对世界的描述。通过这样的认知就可以悟到“万法唯识”。

关于因果轮回,唯识把因称为“种子”,把已成事实之果叫“现行”,由现行熏种子,再由种子起现行,合称“种现熏生”,就是轮回的正在进行时。这一切动态的幕后操盘手就是阿赖耶识。比如说我们今生前六识日常造的业因,形成烙印含藏在阿赖耶识,由末那识揪住不放,到后世又再度变现,所遇的人所经的事,完全就是上辈子的原形。这个过程就统称“唯识所变”。

讲完唯识再告诉大家,因为唯识宗所依的经论很多,号称六经十一论,经典除了华严、楞伽等之外,最具专业性的是《解深密经》,十一论中则有几部入门的教材,比如《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所以显得唯识学起来很有嚼劲,不善取法义的人学进去容易学出来难,有可能是没学通透的缘故。学佛的根本利益是解脱,唯识佛法最终还是以“二无我”为宗旨,所以悟到唯独有识的“唯”,比记住唯独有识的“识”更重要。有心者不妨学习看,到底什么是唯识!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正趣微课堂 佛教宗派(10)

今天学习三论宗,这个宗本来称中观,是依着佛讲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空性思想而立宗,主要的法本是三部论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以就又称三论宗了。除了三部论之外,立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有四大经四小经之说。四大经是《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和《大般若经》;后者则是指《维摩诘经》、《佛藏经》、《诸法无行经》以及《思益梵天所问经》。

本宗的性格直爽而不留情面,不像天台、华严那么善于谈玄说妙,更多的是对般若毕竟空性的运用,体现的宗风号称“破邪显正”,认为凡有所得都为邪,无所得才是正,在这样的立场下,外道、小乘,乃至有所得大乘,都成为所破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入无得正观、中道实相。我们从他所依的法本中挑几个点来感受一下他的道风。

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就是基于三论宗的中观见解。三论宗所破斥的神有两种概念,一个叫“大神我”,就是否定有主宰性的创世的绝对的神;另外一个“小神我”,是指误以为四大五蕴的组合体中住着一个主观能动的我,也就是佛法中常说的我执。所以《百论》的第一品就是《破神品》。但是六道轮回中的鬼神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缘起众生界的一分子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学佛的行者应该心中有数。

三论宗修行的观法,见解非常的独到。认为学习教义的当下就是在修观法,教即是观,教外并没有独立有效的观法。所以对于思辨法义极其讲究细致,否定一切的执着定见,所有言论全部都指向无所得的正观。比如《中论》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说:“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我们一般人都认为万法是从无到有而“生”成的,三论宗认为“生”这个现象禁不起推敲:如果说事物是自生的情况实际不能成立,因为当成为生的时候就意味着是两个事物,一个对于另一个而言,不属于自而成为他了;如果认为事物是他生也不对,因为没有自就不能相对建立他;自他皆不能生,共同也不可能生,好比一颗沙子榨不出油,两颗一起也不出油。除了自、他、共三种渠道再不可能有其他机会获得生的机会,所以“生”这个现象是彻头彻尾的错觉。佛法中常讲“诸法无生”,就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原文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里提醒一下,三论宗说无生,是破斥对生的定执,并不是连假借因缘合和而生的法也破,属于“破想不破法”,如果去破法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他当真了。所以真正高手的操作手法就是“世事难了何妨不了了之”。

再比如说“去”这个现象,生活中都是从这儿到那儿就叫去,仔细一看并没有这回事,首先要明确,去的行为肯定只能于正在去的时间段发生,因为未去时的时候去的行为还没有发生,故而没有去,已去后去的行为已经停止,故而也没有去,现在的问题是去的时间段也没有去这个行为,去的时候必须有去的行为发生才能叫去的时候,现在去的行为没办法建立,还要等去的时候出现才能证明去的行为,而实际情况是去的时候也没有,没有去的时候,当然就没有去的时候的去的行为。所以说“去”这件事就是妄想。

相信大家已经被三论教义绕得找不着北了,但是不要忘了这有个妙不可言的作用,能让我们在语言和思维的路上走到尽头,就会悟道。另外从教理来看,三论最忠诚地守护了般若空性的原则,上述一大堆思辨内容的原型,就是《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最后提及一下,三论宗对佛陀教法的说明判断,简单明了,认为一切教法只有大、小乘两种颜色,小乘叫“声闻藏”,大乘叫“菩萨藏”。三论宗不论什么都直接痛快,而唯识宗却是另外一种风格,明天了解。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