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7)

我们现在想求得一本经书法宝,是轻而易举的,如果说难得也是体谅于东土祖师去印度求法的艰难,实际上从佛陀入灭后来看当时的情况,也十分的不容易,经过四次大规模的结集经典整顿僧团才得以传承下来。

佛刚刚灭度后,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录,所有的经典都是口头传诵,所以大家看到经典中常有一句话:“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用偈颂再把刚讲过的法义复述一遍,为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当时为防日久无凭失传,或者有外道邪人参与进来,觉得应该整合一下经典形成固定内容。此外发生了一次导火索的事件,有一个素质低下的比丘跋难陀,见佛入灭竟然高兴地说:佛终于圆寂了,太好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管我了!迦叶尊者听到后很悲哀,就发动了第一次结集经典。于是由已经痛改前非的阿阇世王出资供养,选了已经证果的五百位阿罗汉一起,以迦叶尊者为主席,地点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第一次有了成形的三藏教典。这是上座部,又称五百结集。与此同时,有上万比丘也来参加,迦叶尊者没有批准,于是他们在窟外以婆师婆为主席,结集三藏外还有杂藏和禁咒藏,一般称为大众部。

第二次结集已经到佛灭后一百年,出现了第一次的僧团分裂,起因是当时的比丘分东西两处居住,东部毗舍离居住的比丘向人乞钱,遭到西部居住耶舍比丘的反对,认为他们违背了佛陀的教旨。于是西部以离婆多为主席,有七百人的规模,东部以萨婆迦摩为主席,有上万人参与,公开分为两部,前者上座部,后者大众部。实际上这次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固守与弘通的难以相处,遵守旧制还是适应时代,此问题导致了僧团开始分裂,这也是佛陀预言中的事情。

古印度的阿育王刚开始时好战,后来由战争残酷而心生忏悔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有点像中国的梁武帝。由于他每天供养上万的出家人,久之就有很多外道混进僧团搅事,所以发动了第三次结集三藏,推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在华氏城进行。阿育王弘法力度很大,他能遣鬼神一夜间造八万四千塔,装入舍利往全世界供奉,现在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应该是其中之一。

第四次结集,到了佛灭后四百年,当时国王迦腻色迦王极力崇佛,同时部派佛教很多,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于是召集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还有五百在家学者,由胁尊者及世友尊者为首结集成藏,这次的重要之处在于,已经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以上四次结集,都是以小乘三藏为主,实际上在《大智度论》中说出了与第一次结集同步的还有一场更大格局的结集经典,是由文殊、弥勒诸位大菩萨,请阿难在铁围山结集三藏,代表大乘佛法,称为菩萨藏。

大家来看,每一次的整顿结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正本清源,多亏这些众所知识的大罗汉做主,三宝弟子中大国王们的外护,才保障佛法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护教菩萨,还在后世层出不穷……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印度佛教史(6)

佛陀成道后,度化众生成为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虔诚皈依,并且建成竹林精舍供养佛及比丘弟子们,这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寺院,也是佛陀在南方的弘法基地。又有㤭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用黄金买了祇陀太子的花园供养佛陀,这就是著名的给孤独园,要知道《金刚经》的真理和《弥陀经》中天大的秘密就出自这里。这些大富长者的外护,实际上早已是三生石上注定的因缘,所以在这一生一见佛陀便自然摄受,成为给力的护法。

关于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的祖师们进行了一个梳理,我们总括了解一下,刚刚成佛时二十一天讲《华严经》,将自己所证的佛境界全盘托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生瓜完全听不懂,只得方便施讲《阿含经》声闻乘的教法来善诱,经过十二年后时机成熟开始由小转向大乘,这段缓冲期大概八年时间讲方等类经典,然后进入纯大乘期讲菩萨法门般若经典一共有二十二年时间,最后八年主要说的《法华经》和涅槃系列的法义。如果从时间场次上总结常称为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如果从内容上概括称五时八教。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太大,我们将在教史学习完毕分门别类地进入。

就这样佛陀终其一生奔走在恒河两岸,把应该度的众生皆令得度,没得度的也先结下不解之缘,在八十岁那年,在竹林精舍作了最后一次开示后示现生病,一步一步走向拘尸那拉的双树林间,已经预知自己三个月后将要涅槃,那里将是他入灭的地方。尽管已经十分疲倦,还是为来求法的须跋陀罗说法,成为最后得度的弟子,并接受了纯陀的供养,彻底了却这一期示现中的最后一点因缘,准备入灭。

正法眼灭,人天悲仰,忉利天的摩耶夫人梦见山崩地裂,下界众生的眼睛都被罗刹挑瞎,也知道佛将入灭。有的龙天护法觉得失去依怙悲痛得想自行了断,所有的圣弟子们相对无言观照心境,最疼爱的弟子阿难还没断了情执所以痛哭流涕,阿那律已经证得圣罗汉果十分笃定,提醒阿难不要哭,请教佛陀入灭后的佛法如何是好才更重要,于是大众弟子公推阿难问佛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佛在世依佛而住,佛灭后依何而住?第二个问题佛在世依佛为师,佛灭后依谁为师?第三个问题有不听话的恶性比丘如何调服?第四个问题佛灭后,所说的经教如何令人生信?佛一一作答,佛灭后依四念处而安住;佛灭后以戒为师;恶性比丘应孤立不要理他;一切经典前面冠以“如是我闻”四个字。

最后安慰众弟子们说,你们无须悲伤,我一生所说教法很多,依之而行就是我的法身长存世间了。又说一切众生哪怕很劣的众生都可以成佛!就从容地色身融入法界,这一年是公元前五四三年,现在的佛历正值二五六六年。佛涅槃后留下许多舍利,人天法界都有供奉,现在的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还有宁波阿育王寺的佛舍利,全部都是释迦如来的真身舍利。

好,让我们此刻从事相上抽离出身心来总观,前面成佛之道讲佛有法报化三身,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这一生足迹,从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到入涅槃,总称八相成道,是所有化身佛在其国土中度化众生统一的固定剧本,正因他分身散影的这次示现留下遗教,我人才能在同一时空得遇听经闻法的因缘,依教奉行的机会!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20)

正信归依者 应修于正见
及修于正命 胜进不为难
所说正见者 人生之正观
心净或不净 利他或损他

此前一方面引导我们认识三宝生起恭敬发心皈依,一方面告诉我们以听闻佛法为契入的方便,紧接着要开始兑现我们的修行能力,就是观照到自己的身心世界走向,是否和听来的佛法道理吻合。五乘修法共同所需的原始点,无非就是从一个正的角度开始落实。

如果思想境界能确保和前两章的内容步调一致,并没有心存疑虑或者认为还待进一步研究,就可以算是一位正信的皈依者。然而此正信,需要一直有正见和正命进行保养。正见就是用正确的见解指挥判断能力、正命就是用正确的姿态进行生活。

再插讲一个佛法中的常见词——八正道。罗列出来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串穿来浅解一下,首先要求就是要有正确的见解,由此见解就会下意识产生正确的思维,那么脱口而出的话就是正能量的语言,说服自己坚持正确的所作所为,滋养身体的来源也都是正当事业的渠道,必然会积极向上地努力前行,意识形态不会出现偏差失误,养成一种十分有能耐的心力。这就是八正道的具体内容。这里把正见正命单挑出来说事,因为这两个环节正是挑大梁的部分,从此处着重下手执行,很快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正见通俗讲就是我们的三观要正,对于什么是善,能够有效利益自他的想法和行为,什么是恶,能够对自他进行损恼的想法和行为,这样的差别相心如明镜;对于我们善恶的行为,决定会引发苦乐的果报这件事情明查秋毫;对于人人都是从前世至今生,而且还有下一辈子这件事确凿无疑,而不随着世间的见解认为“人死如灯灭”。具体地说,比如你吃素吃得好好的,结果有人吹风说你营养不良,不论这人是菩萨试验你还是恶友来障碍你,你的心依然十分笃定地坚持决不吃荤。如果对方唠叨个没完,你还可以反问他牛马吃了一辈子的素,为什么身体十分强壮。

有了这些坚定不移的思想认识,就有了反观自己心行的能力,什么时候是清净或者不清净的,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益众生,什么情况下会给众生带来伤害。现实版本中我们总能够原谅自己却喜欢挑剔别人,要记得将目光投向自己才是有效的修行能力,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正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19)

第三章 五乘共法章

先来关注一下五乘共法这个概念,昨天讲乘是运载的意思,运载必然要有轨道,循着这个轨道就可以分别导航各各到达。

保证来生能够做人的方法,就叫人乘,不可小瞧这个道路,对口地讲要有守持着五戒的能力才有保障。

修行指望来生可以生天叫天乘,这条路要有足够善良的能力,比如十善业修到一定地步才算拿到天人的护照。

了知到苦的现实,思维这苦的根源在哪,从心底确认到解脱生死苦的可能,听从佛说的方法付诸行动,成功者将不再轮回转世,到这地步就是圣人,摡括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所谓的阿罗汉,特征是因为听闻佛说法而得道,就叫声闻乘。

这样问题就来了,过去世修到一定程度的行者,如果投生在佛不出世的时代,还有没有希望成道?答案是有的。他的善根饱满到经历一场春花烂漫、秋叶飘零的因缘,就可以从中觉悟!这一类情况叫缘觉乘,经文中有时会称辟支佛。

如果我们的志向唯愿成佛,相匹配的的轨道就叫菩萨乘,这个轨道中所有的努力都是直通佛的圆满觉悟,我们常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核心成分智慧,都是促进我们将要成佛的内容。

了解一番五乘法大概,五乘共法就不难理解,虽然修出世间圣法的轨道,也不能不以世间人天的善法为基石,从高处着眼最终为成佛道,低处着手则不可建空中楼阁,如同金字塔一样,上上下下的石块都是一伙的,所以叫五乘共法!这是本章的基调和内容。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18)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发心 随机成差别
下求增上生 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 涅槃解脱乐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乐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通过几天的讲解放眼望去,时空背景巨大,六道升沉不停,佛法时代属性,强烈衬托出人身难得、中囯难生、佛法难闻。这三大难遭遇时常为学佛的行者们相互提醒,以便能够不断地想到自己应该好好修行!

修行并非易事,世俗眼光中很难接受把学佛排在生活的头条,佳境需要全身心趁热打铁的投入,以致于许多人有个错误的认知,等我退休老了一定好好学佛,殊不知这正是空添岁月的借口,佛门讲莫到老来方修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本来有了遇缘佛法的机会,然后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失去机会!

有个术语叫同听异闻,意思是听到同样的佛法,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会引发他的理想也不一样,有些人用佛法只追求现世安稳和来生快乐;有些希望自己出离生死得清净解脱;最上等的人则生起和佛一样有大悲大智的胸怀,得无上无等正觉的愿望。无上无等这个修饰词很重要,特指再没有比这更高甚至连持平都不可能的觉悟。总结这三种恰似一个比喻,同样拿着黄金,有人换糖吃,有人做首饰,有人塑庄严的佛像,黄金如佛法平等纯正,然而人心量格局有异则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明确了人的根性差别,佛陀讲法展开了极为巧妙的规划设计,具体有五乘教法、三乘教法、一乘教法。乘是表达运载的意思,五三一旨在说明运载能力的不同,具体门类后面再讲,大概的意思先比喻一番,就是公交车大家都能坐,飞机的话一些人才会坐,火箭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资格坐。如果相互间作个沟通,则后面的可以坐前面的,前面的坐不了后面的,前面的不要认为后面的与己无关,也要努力能坐后面的,能坐后面的也不要看不起坐前面的。希望对照第四五个偈颂仔细体会以上的比喻,莫当文字游戏一笑了之。当然归根结底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也会坐上火箭,脱离六道轮回束缚,感受佛陀的品质。
请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