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30)

一次陈桥兵变把历史推进到宋朝,赵匡胤见识过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于是采取振兴文教的方针,佛教作为其中的内容,也开始欣欣向荣。而宋代佛教值得大讲特讲的故事,先不说某位出众的人物,出版大藏经才是奇勋,这一点都不亚于印度教史上结集经典的功德。

宋太祖开宝四年,派遣张从信去四川成都刊刻《大藏经》,经过十二年的时间,刻成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的大藏经,这就是史称开宝藏的大藏经,又称蜀版藏经。宋朝的皇帝还将此当作国礼,结缘给日本高丽等四邻各国。由此先河引领,历代就有刻印大藏经的风气,宋朝时期还有《崇宁藏》和《毗卢藏》,元朝有《普宁藏》,明清时期则有《洪武南藏》、《永乐藏》等,现在天下寺院阅藏或藏经楼所供奉的,大多数都是清《乾隆藏》。大藏经的整合收集,可以说是法宝流通住世最大的保障,天下寺院的格局,都是大雄宝殿在前代表佛宝,中间是法堂,二层以上为藏经楼代表法,最后是方丈院代表僧,合称三宝道场。

禅宗也一直在此起彼伏地发展着,另外四家基本式微,唯有临济宗从河北正定影响到普天之下,后来又由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兴起为两个支派,所以禅门下也常并称五家七宗。

但是到了宋代,禅宗既有发展也生弊端,本来禅宗是注重教典的,而更多时候又喜欢拿出不立文字的范儿来,这样就导致喜欢摆弄公案。然而公案本来是前辈们一次性的教学方法,连祖师们自己都说当作实法罪同五逆,后人喜欢讲来讲去弄出一堆意思,引发轻佛重祖的风气越来越浓。到了大慧宗杲禅师的时候,他对此十分担心,认为已经和禅宗的精神背道而驰,甚至将其师著作《碧岩录》的刻板毁掉,以纠当时文字禅之偏,然并不见效,颂古之风经久不息,禅味却越来越淡!

从气象上看,宋代的佛教行者注重实践的倾向更加明显,禅与净土最为流行。遵式法师是当时有影响的大德,其中典型的事情,就是为朝中忙碌的大臣们设计了净土“十念法”的修行仪轨。每天晚课念的《一心皈命文》,也出自他的手笔。他常行忏悔法,又被称为慈云忏主。

宋初的省常法师是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他并没有什么传世的著作,老实念佛之行持才是大师的感召力,在西湖边上结净行社,集僧俗两众一千多人一起共修,影响很大。往生的时候正在念佛中,突然大声说佛来也,在场大众眼睁睁看着地变金色久久方散去。

灵芝元照法师,在当时可以说是律宗的中兴祖师,刚开始不知道娑婆世界的厉害,认为净土太自私,与其只管自己去享受极乐,不如生生世世发愿娑婆世界度众生,结果一场大病加持下来就回转了知见,在弘律的同时也成为愿生西方净土中的一员,对《观经》有着很独到的注释。

宋代还有必要提一下理学,但是说实话并不是很光彩,他们基于对禅宗的深入研究,又想摆脱佛法的影响自成气候,于是就变成吃着谁骂着谁的角色,后人都知道他们行的是阳儒阴释的套路罢了,随他去!

宋朝就这么些点点滴滴的佛事,进入元朝则更加单薄,明朝开始,又出现了几位响当当的名号,我们再作了解。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标签: 中国佛教史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