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19)
每次闻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9)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是个两面性的人物,他既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又被评论“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方面是暴君形象,一方面崇信佛法也是真心实意的。在做晋王的时代,他就把江南高僧集中在扬州慧日道场,后来在长安建成日严寺,也聚了当时教内的德高望重的尊宿,这其中除了常亲近的智者大师之外,还有一位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就是吉藏大师。就其佛法著作而言,如果说智者大师的已经是高峰,吉藏大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
吉藏大师的祖籍是安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祖上为了避仇而移居到现在的越南、广西一带,后来迁到金陵生下吉藏大师。因祖上奉佛,孩童时父亲带着去见真谛法师,赐其法号吉藏,后来他的父亲出了家,吉藏大师也在七岁的时候随兴皇寺法朗法师出家,十四的时候就从师受学《百论》,可见他的法缘从一开始就锁定在了中观般若。在《高僧传》中对他的辩才无碍评价极尽溢美之词,说他从小入道,长大以后更了不起,长相虽然像西域人,说法辩论汉语用得出神入化,能够讲法摄受帝王,解析法义到妙不可言时,在场的听众不管听多久都不会感到疲倦。
吉藏大师学法特别注重传承,他弘扬的中观般若系,是直承西天龙树的性空思想、东土罗什法师的法脉,而且特别推崇僧肇大师,他在著作中说过“若肇公可谓玄宗之始”。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自己祖师的话来作为论据。另外,吉藏大师经历三朝,陈末的时候天下战乱,吉藏大师冒着危险去荒废的寺院收集丢弃的法本文献,储存了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他后来著作中引用极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大师的著作之巨,一方面是他的辩才发挥。比如隋杨广赴长安的时候,吉藏大师也随行北上,在日严寺研习的《维摩诘经》而著成《净名玄论》,另外的有名著作还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等,这些严密玄妙的论典,如果没有一定的定慧功夫福德资粮,不要说看明白,就是连看都看不进去看不下去,一会儿就头昏脑涨!另一方面则是他遵循中观破邪显正的家风,针对异见和不究竟的见解,一一给予破斥,彰显般若的毕竟空性。最能代表他宗派特色的著作,就是给《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作的注释,完全可以和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比肩,还有一部总括三论大意的入门书《三论玄义》,大家可以看看。正因他的集大成功德,中观学派在东土被称为三论宗。又因他曾住嘉祥寺,有时也称嘉祥宗。
总持法义名冠一时,也会招来只有文字辩才而无观法实修的质疑,这种观念我们现在也常讲,既有一定道理又会传染为流俗知见。吉藏大师从不二法门的角度,认为学习法义的当下就是实修,教即是观,非教外别有修观。再比如说断烦恼,一般来说都是断掉现有的烦恼令其没有而为清净,吉藏大师认为,“有惑即是有见,无惑名为无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并是烦恼,云何烦恼断烦恼。”意为有执着与无执着都是执着,执着怎能去掉执着。所以断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明白本来就没有烦恼,不断而断是为断烦恼!
一直到了唐朝李渊至长安,大师依然受到极高的礼遇,唐朝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大师是其中之一。到七十五岁的时候,写下一篇《死不怖论》:
“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这是一代高僧,愿力已满化缘将尽之际,所示的根本究竟法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