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11)
每次学思一点点 中国佛教史(11)
东晋时期随着汉贵族们的南迁,佛法作为精神粮食也一并南下。江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氛围渐佳渐浓,以南京、绍兴为中心地区迎来佛教的全盛时期。后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真实的写照。东晋中期转向后期,由道安法师的弟子,慧远大师时为名符其实的佛教领袖,所在的庐山道场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与北方罗什法师的译场遥相辉映,两位大圣也有书信往来,可以说是印度思维与中国思维的火花,既表显出当时的佛学水平,也成为一个重大转折点,使中国佛教出现全新的局面。说起慧远大师大家肯定亲切,他是净士宗的初祖。
慧远大师出生在山西雁门,属于五台山系。十三岁外出游学于洛阳,二十一岁与其弟慧持一同拜道安法师为依止,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当即就决定出家了。由于天资聪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升座讲法,听众有不懂的地方,他就善巧地用时下流行的术语进行巧释,因此道安法师特许他可以看世间外道的一些书籍。罗什法师看到他写的《法性论》 后大加赞赏,说没想到尚未看到经典,著作就与经旨暗合,真是太妙了!
东晋哀帝年间道安法师率四百徒众避乱,苻坚攻陷襄阳把道安法师请走,慧远大师只得拜别师尊,顺势而为南下应他宿世之大愿因缘!本来打算去罗浮山,途中路过九江,远眺庐山遂生在此住锡的念头。同道慧永成功劝化刺史桓伊,发心在香炉峰脚下建东林寺。建造东林寺之初,慧远大师因木材匮缺发愁,晚上山神托梦告诉他就在这个地方办道,不要去他方了。当晚雷电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遗址尚在东林寺)。桓伊更信大师是神僧,将大殿称作神运宝殿。从此慧远大师在东林修法弘道,三十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唯有一次与到访的陶渊明相谈甚欢,送客时听到虎啸提醒已过山门,自此以后山门前溪水称虎溪,现依旧在东林寺门前每日流过!
大圣住持法道见机行法,北方的国主都是胡人血统生性简粗,罗什法师随顺因缘而选择了弘通,南方是汉人立政,慧远大师就随顺因缘选择了固守。彼此间无非是为佛法住世。
慧远大师惟道是从,固守僧格形象。有一次晋安帝回京师途经此地,辅国劝远公去等候迎接,大师称病没去,安帝反而来信安慰大师,劝他保重身体。朝廷中有人上言说出家人应该礼拜皇帝,慧远大师就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说明情况,晓理动情说通了桓玄,专门下诏支持这个观点。桓玄出兵打仗路过庐山,想让慧远大师出来一见,大师不破例踏出虎溪,桓玄自己上山去,一见肃然起敬,对随从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后来朝廷整顿僧团,而对慧远大师住持的道场网开一面,“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并且遵循慧远大师所制的条例原则进行开展。我们并不是炫大师的名望威德,实际上这个因缘里面有根本之法,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和护持三宝的发心!
当然上述内容中只是泛说慧远大师的种种功德。而他对东土佛教此方众生最大的贡献,把法缘全部都演绎在净土,首倡莲社求生净土成为学佛弟子的大靠山!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