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趣微课堂 断恶行善(7)

了凡四训中的善报,好像不是人财两旺,就是官高位显,对于现代人来说,人生不会仅仅就这点内容吧?这倒是也可以理解,但我们有必要知道,福报带来的乐受不但不死板,而且还是与时俱显的,比如唐朝喜肥宋朝好瘦,那么一个有福报的女子,假如她生于唐朝就会显肥,如果投胎在宋朝则会变瘦,这才是福报显现的展开方式。所以不论古人的三观与现代人差距有多大,作为一个人所需的福报支撑量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如果从总体的平均值来看,我们现代人的德行是不及古人的。

现代人的心绪难测,浮躁且变化多端,虽说行善,也有很多差别。况且因果报应的现象虽然显而易见,因果关系的道理则深而难明,有真也有假,或者阴阳不同,或者偏正有异,大小、难易都不一样。需要智慧格局来指导,否则也会善因反转成恶果,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时有发生。

善恶的定位,凡夫俗子和智者的认知是不同的:有些我们认为的善意,特别适合地体现在人情世故中时,免不了夹杂着一种下意识的自私谄曲心念,那么只能说是一种假的善相;而真心实意执行善念的人,在世情俗见中有时候反而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孔子说过有一种“乡愿”之人,实际上是道德的贼,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特别善于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大家好像都说他的好,恰恰可能人品有问题。所以世俗观念的善恶,也许和圣人眼中的正好相反。有一位高僧中峰和尚,他认定善恶的标准,是看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利益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他人,前者就是恶,后者才能称得上善。

本人有次去圣地朝拜,许多当地人就扎堆在那里行乞要钱。来了一个团队的人见状纷纷拿出零钱逐个发放,然后带着功德无量的心满意足前往下一个圣迹。而另一团队大家同样想布施这些人的时候,领众的善知识当场就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并且说如此下去附近村庄的孩子们都不去上学,而来这里乞钱,这样会害了他们的一生。大家看,同样的因缘对境中,看待善恶标准确实要有深度的视角,才能掌控事态的性质,产生真正的利益功德,佛门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正是这个意思。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当时鲁国有个福利,谁把被别国奴役的本国人赎回来,就可以去政府领赏金。子贡虽然去赎了人,但没有去领赏金;子路救起一个差点被淹死的人,这个人送一头牛给子路,他欣然接受。按世人的眼光看待,子贡脱俗,子路贪心,孔子却批评了子贡,赞赏了子路。他说鲁国很多穷人,如果都认为领赏金的行为不妥,就没有人去救赎人了;子路得了一头牛做好榜样,以后救人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大概就是圣人的格局吧,不难发现这件事情其中的奥秘,值得赞叹的人完全没有在乎自己的名声好坏。这才是看待善恶的大是大非。

明朝有位宰相文懿公吕原,告老还乡时大家都敬重他,唯独一个赖皮的人醉酒后对他破口大骂,他并没有计较,大家更佩服他的容人雅量。结果一年后此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后悔地讲:“若是当时稍微惩治一下他,就不至于现在犯下死罪了。”这便是善心感恶果的现象。现代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不加管教,一味地纵容,到头来是爱他还是害了他,醒悟时往往为时已晚了。

今天的内容,把善恶的标准略作升级,从背后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就是福德与智慧,福德心量广大才能有深层的见解,智慧超群才能洞察到因果的真正走向,不管世出世间,哪怕只是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最平常的事,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好好修炼。

请大家提起正念开始共修:
1)思维极乐世界真实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
2)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3)相续十念(十声也可)南无阿弥陀佛
4)用心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
5)功德圆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标签: 断恶行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