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次闻·思一点点 成佛之道(57)

戒断于损他 普施无所畏
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持戒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于大乘
受持净戒者 如护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 持犯俱不着

这里开始讲六度的第二度持戒,大乘佛法的生活内容就是集积福慧资粮,所以对福报并不排斥,纯正的发心中福报大才有能力推动利他事业,佛经中就有许多大富长者来做护法。然而福报的来源,事业的顺利,也需要从持戒行中获得。持戒直观的效果,就是不损恼他人不损害其利益,正因持戒而断除损他的行为,而形成普遍的对众生施予无畏的事实,体现出利生的积极意义。

如果不能持守净戒,则是所有过失患的根本过患,要遭受下堕三涂以及受贫穷的果报。有时候我们不敢发心去受戒,是因为还没有去受就先想着反正我做不到,这是因为缺乏对戒功德的信心,要知道一样地过日子,受戒比不受戒每天所得的戒功德大得不可思议。具体一点讲,持戒是三善的根本,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能得增上生人天而得福乐的果报;以出离心而持戒,能够决定证得圣人果位;如果以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持守净戒,这当然就是大乘戒行,为成佛的正因了。从中可见,大乘的戒行依然是立足于菩提心的支持,并不是不持戒才叫自在无碍,有一些见解以为持戒是小乘的执着,而大乘佛法就什么都可以做,不用在乎,纯属邪见!

受戒后所得的戒体的力量,可以说是三宝恒随的加持,因为当有可能要犯戒的时候,要么是外境的引发太猛烈,要么是内心的烦恼过于炽盛,所以常要以十二分的力量来护持净戒,这也是定力的养成。在经典中比喻护戒应当如护浮囊一样的万分小心,浮囊就是在水中的依靠,如果浮囊被穿了孔,那么就会泄气而令人沉水溺亡。戒体也是如此,一旦破坏就使行者溺入生死大海。

菩萨的持戒,不会违背前面讲的大乘利他心的原则,所以自己尽心持戒清净,但也绝不会看不起毁犯了戒的行者,如果从慈悲的角度,岂不是应该更加的对此生怜悯之心。所以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如老说别人犯戒,那么他自己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如果从方便善巧的高度来看,确实要依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持戒,不管是持抑或有犯,究竟也没有持犯之定相,两不执着就是持戒波罗蜜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标签: 成佛之道

评论已关闭